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
循证实践视域下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承接性实习教学
——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为例
陈建英,方香廷
(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80)
[摘 要]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实务性、操作性是其重要的专业取向。实习教学是社会工作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社会工作本科实习的专业性、科学性及本土性,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基于循证实践理论视域设计了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的承接性实习教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承接性实习体系是由实习教学目标、实习教学流程、实习总结及实习保障条件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的教学组织过程。
[关键词] 循证实践;承接性实习;实习教学体系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实务性、操作性是其重要的专业取向,实习教学是社会工作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实践逐渐深入,社会工作者如何具备职业胜任力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必然面对的问题。霍沃德等认为,在社会工作领域进行循证实践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范式。[1]如何提升社会工作本科实习的专业性、科学性及本土性?如何有效衔接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本研究从循证实践理论视域设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的承接性实习教学,以期构建完整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实习教学体系。
一、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实习教学困境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是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服务实践场域的教育过程。社会工作实务性取向也决定了实习教育在整个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针对这一问题,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社会工作实习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肖萍认为,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主要集中于资源稀缺议题,进而提出了将已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本土性实习教育模式;[2]刘玉兰认为,从二元论视角来看,在社会工作实习的维护系统即外部系统不完善情况下,应该充分整合社会工作实习的培育系统的资源,达到二元系统的资源融合;[3]张曙从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目标体系的多元化整合角度,提出了构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整体性合作模式。[4]大多数研究主要围绕实习教育的宏观层面阐述了实习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但是,如何有效组织实习教学过程,是不容忽视的微观问题。笔者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学生的实习过程,探讨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实习教学的困境。
(一)集中式的实习基地实习效果不理想
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专业实习依据学科知识体系,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将本科学生实习分为八种类型和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体验与认知实习,在大一阶段完成,包括成长小组与社会问题认知两种,主要教学目标是促使新生初步认识社会工作专业性质,形成初步的专业认知与专业认同;第二层次是课程实习,在大二阶段和大三阶段完成,包括社会调查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四种类型,采用实习内容安排与课堂教学基本同步的实习方式,即实习内容与课堂上所教所学的知识在基本环节上的互相配合;第三层次是综合实习,在大四阶段进行,包括社区/机构实习和毕业实习两种类型,学生利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实习,在这一段时间里,学校基本不安排课堂教学,学生全副精力从事实习。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机构/社区集中进行的综合实习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二)实习之后的实习经验缺乏有效总结整理
社会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技术工作,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知识来源不应仅囿于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包括在社会情境中的实践知识。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知识主要来源于实习过程经验知识的反思与提炼。但是,学生只是单纯地把实习基地的集中实习作为一项学习任务来完成,在实习之后缺乏对实习过程的系统深入的总结。在实习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与实习日志,但是这些材料总体上内容浅显,学生对实习的总结只停留在感悟层面,缺乏对经验知识的总结。
(三)实习基地需求与高校实习需求、学生需求错位
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高校、实习基地、学生)需求的过程。因此,要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高校应平衡多方主体需求。但是,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实习基地需求、高校实习需求、学生需求错位的问题。
对于循证实践教学范式,西方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3年,霍沃德等学者就将循证实践的教学当作一种“新的教学范式”,认为在社会工作的研究生教学中,应该教育学生七个方面的知识:1.了解并重视遵循证据进行实践的视角;2.选择有最佳证据支持的、经过实证检验的干预或实践方法;3.评价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支持的程度;4.有效地执行其所从事领域的、实证支持的微观、中观、宏观等实践干预;5.在多样化的环境中,能根据案主的独特性,采用相应的实践指南、治疗手册与系统综述;6.评价自己实践的有效性;7.识别在多样化实践情境中的信息需求,提出能够到相应数据库检索的问题,定位、批判评价并应用检索到的基于有效证据的实践干预。循证社会工作的核心要素是证据,证据是开展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依据,社会工作者获取到科学有效的证据,才能提升专业化服务品质,循证社会工作理念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提供了实践参考。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基地实习的教学困境,根源于学生缺乏能够有效开展实习的“证据”。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足以应付现实问题,学生需要将通识理论知识、本土文化、社区/机构特点、实习内容及学生兴趣取向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并融合。教师获取丰富的“证据”内容,便可提高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的实习效果。因而,高校在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包括课程实习)与实习基地实习之间开设有效的承接性实习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方式获取真实有效的证据,以证据为本开展社会工作机构或社区实习,有助于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实习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移植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一天前房炎性反应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多经过一周治疗后恢复正常。两组术后发生低眼压,前方出血,晶体浑浊的百分比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移植组无1例患者出现明显的羊膜排斥反应。
二、循证社会工作的理论缘起与实践逻辑
社会工作实习教学计划的设置,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知识结构特征,设定不同年级的实习教学内容,从而形成不同阶段的实习教学目标。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承接性实习教学是教育性取向的,起着连接课程教学与实习基地实习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方面内容共同决定了其教学目标定位。基于此,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承接性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年级阶段,因为大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例如,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在本科学生大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安排了综合实习,学生的实习内容是在实习基地与专业实验室共同进行的。因此,承接性实习教学旨在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基础目标)起来,完成社会工作机构/社区的实习内容(一般目标),提升学生社会服务能力(较高目标),显著提升专业知识整合运用能力(整合目标)。
以上这些问题主要聚焦于如何对实习教学进行系统组织这个议题上,那么如何将社会工作知识与实习情境中的需求、问题联结和整合起来,以结构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论与实务的整合能力是教育者需要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使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体现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本土化诉求,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实习的实践教育,就不能只是囿于在实习基地的实习过程中,而应该延伸至在实验室进行的承接性实习教学过程,因此本文将尝试在循证实践的视域下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承接性实习体系进行构建。
三、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承接性实习教学体系
第一阶段,问题的研究与界定。学生在这个阶段可以在教师带领下,初步观察实习基地即机构/社区,了解实习机构/社区的基本状况,包括实习机构的服务宗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及历史发展等基本状况,社区的人口分布、经济条件、文化特色等基本情况。学生对实习机构/社区有了大致了解之后,机构/社区工作人员选择与学生的实习内容相关的典型的真实案例,给学生布置相关设计。学生对案例问题进行研究与界定,首先明确实习内容的类型即是项目设计类、方案策划类、人群服务类等,接着对于问题性质、需求信息、环境影响等多种复杂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对于案例问题有一个深入、科学的界定。这一过程学生需要在教师与机构督导的共同指导下完成。
(一)实习教学目标
循证实践理念与方法起源于医学领域,后来影响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工作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1999年,甘布里尔(Gambrill)首次将循证实践引入社会工作领域,按照是否遵循研究证据及遵循程度,将社会工作模式分为权威实践与循证实践两类,前者将实践建基于实践者接受的陈旧知识、流行观念、个人经验或专家建议上,后者将实践严格地建立在科学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循证社会工作(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Social Work)的概念,源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或“证据为本的实践”的概念,指实践者根据研究者提供的最佳证据,在管理者的规划与协调下,参考相关的实践指南、标准或手册,在考虑实践对象具体特征基础上进行的实践。以科学性为重要特征的循证社会工作,已成为社会工作实践的一种主流模式,国内学者从社会工作本土实践、服务实践具体策略、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等诸多领域对循证社会工作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二)实习教学流程
第二阶段,选择匹配有效证据。对问题有了清晰准确的评估之后,学校需要寻找和选择最佳证据来回应问题。最佳证据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理论知识。学生通过前面的课程教学与同步课程实习,已经完成了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的学习,基本形成了包括专业伦理、基础理论、方法技术的专业知识结构,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将这些知识点灵活地综合运用于真实案例。二是本土文化。实习基地场域中蕴含着传统文化、政治价值观念、经济发展等丰富的地域特色,而这些本土知识是学生无法从课堂中系统获取的。在进行实践干预之前,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生态文化环境,这样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服务情境的干预方案与行动策略。三是实习资料库。每一届学生实习之后都需要做实习总结,实习总结材料主要包括了实习具体开展过程、实习效果以及效果评估内容。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形成针对类问题的类证据的实习资料库。这些行动经验可以作为接下来社会工作系本科学生实习的有效参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是调整水的空间分布。以恢复自然片状流态为目标,拆除大沼泽地386km的防护堤及运河,拆除沼泽地公园与大水杉国家保护区的分离堤坝,将阻碍产生片状沼泽地的41号公路的部分路段改为桥梁或设置路下管道。
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实习不仅是社会工作本科教育的配套措施,也有内在的系统结构。从社会工作本科学生实习体系的完整性来讲,承接性实习教学是连接课程教学与实习基地实习的重要中间环节,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承接性实习体系是由实习教学目标、实习教学流程、实习总结及实习保障条件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的教学组织过程。本文将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实习安排,在循证社会工作实务框架下建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承接性实习教学体系。
依据循证实践的教学范式,基于承接性实习的教学目标,高校可以将其教学方法与组织过程进行改造、吸纳,构建以证据为本的教学流程。专业课程教学(包括课程实习)、承接性实习教学、实习基地实习构成了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从整体来讲,以证据为核心,理论与实践形成了系统的整合互通路径。学生在大学前三年已经完成了主要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方法的学习,基本掌握了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务方法。在进入实习基地实习之前,学校通过承接性实习教学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丰富实习证据。基于此,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科学整合融汇到实习基地实习过程中,从而提升实习质量。在社会工作承接性专业实习过程中,学校就是需要找到最契合服务情境的证据,运用到具体的实务工作中。证据的获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校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匹配、评估的动态循证实践积累过程。因此,承接性教学是整个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教学内容可以在实习基地与专业实验室共同进行,教学流程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三阶段,基于有效证据的实践干预模拟设计。学生依据前期对问题的科学诊断与评估,形成了问题概念化界定,研究了课程理论知识、本土文化环境并把实习资料库系统化后,选择并匹配了有效的证据,明确了行动的方向与方法,针对真实案例拟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及服务手段,进行实践干预模拟总体设计。学校指导教师与实习基地督导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可行性意见,学生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方案确定之后,学生将会在下一学期的实习基地实习内容中具体运用,并对干预效果做评估总结,从而实现实习基地需求、学校实习目标与学生实习需求的对接。
首先,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和权重分配不够合理。为了保护自己部门的利益,互联网企业的许多部门有意将一些极易完成却又无关紧要的目标作为部门人员的关键绩效指标,并加重其所占权重,从而极易实现部门绩效目标。其次,目标值设定不合理。互联网企业在设定目标值时,变更太快,有时目标定得过于高,有时目标定得过于低,没能充分参考历史数据。
该手段是最为便捷的一种预警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基本每户都有一部手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基本上是人手一部。由此可见,每一个用户都有可能得到气象预警信息。因此,手机短息的优点是能快速传播信息,受众人群广泛,信息简单便于观看,它的缺点是信息量较少,受信号、地区和流量的影响,受众接收短信时存在一段时间的滞后,甚至本地用户到外地后依然被视为发送的对象。
(三)实习保障条件
为了保障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承接性实习的成效,学校需要一些条件的支撑。一是实习基地的选择与稳定性。实习基地集中实习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服务情境中接触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在真切的实务体验中学习专业知识,因此实习基地的专业性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学校应选择具有专业性的实习基地,结合实习机构规模及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分流到不同类型的机构、社区中,充分发挥不同性质的实习基地的实习功效。二是实习督导制度规范性。从承接性实习教学流程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实习基地督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指导。为了协调指导过程,提升实习督导质量,学校与实习基地应设定一套规范的实习督导制度,内容包括实习督导内容、督导教师职责分工、学生实习要求等。三是不断丰富与充实实习资料库。在实习基地实习后,学校教师应督促学生在行动中反思并完成高质量的实习总结。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就学生实习概况、实习效果及实习基地反馈意见等形成书面材料,汇总这些资料后,储存于实习资料库,作为以后实习学生的证据参考。
参考文献:
[1] Howard M O,Mcmillen C J,Pollio D E,Teach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Toward a New Paradigm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J].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2003(13):234-259.
[2] 肖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本土性探讨——资源概念的引入[J].社会学研究,2006(3):103-109.
[3] 刘玉兰.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模式的探讨——以江苏工业学院社会工作系的实习模式为例[J].社会工作,2008(4):28-30.
[4] 张曙.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整体性合作模式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9-10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19-0087-03
[基金项目] 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改项目“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实验室实习设计研究”(2017239)。
[作者简介] 陈建英(197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硕士,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方香廷(1974—),男,辽宁省新民市人,硕士,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 2019-06-05
标签:循证实践论文; 承接性实习论文; 实习教学体系论文; 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