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实现共同繁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秩序论文,共同繁荣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内涵延伸,它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更加清晰,特别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引起国际社会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严重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最近指出: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给一些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想像不到的益处,但大多数人却享受不到这种好处,依然在经受贫困和疾病的煎熬,这是“可耻的和不可接受的”(注:1999年4月18日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年会上讲话。)。 越来越多的国家强烈要求改革现行国际机构和规则,逐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使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共识与分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经济全球化,还没有“国际规则”,西方列强任意掠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的人力和自然资源。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相继建立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和有关国际规则,但这些国际机构和规则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建立和制定的,主要有利于这些国家,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是不公正合理的。
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动下,1974年5月1日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宣言》提出:国际社会要“为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努力,这种秩序将建立在所有国家的公正、主权平等、互相依靠、共同利益和合作的基础上,而不管它们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如何。这种秩序将纠正不平等和现存的非正义,并且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有可能消除,保证目前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在和平与正义中稳定地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同年12月12日,联大通过的《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强调,“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以谋发展”。
1988年9月21日, 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会见斯里兰卡总统普雷马达萨时提出,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也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12 月2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访华团时说,国际政治出现了新的情况,由对抗转向对话,由紧张转向缓和,应该提出建立政治新秩序了。新秩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也可以再将它补充、发展。12月下旬,邓小平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进一步阐述说:“世界总的形势在变,各国都在考虑相应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霸权主义、集团政治或条约组织是行不通了”(注:陈雪英、魏里亚:“邓小平首倡‘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世界知识》,2000年第9期。 )。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过程中,美国总统布什提出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1990年9月12日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 布什宣布:“海湾危机提供了一个朝着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时期前进的少有的机会。这种动荡时期过后,可以实现我们的第五个目标——世界新秩序:一个新的纪元,一个世界各国,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北方还是南方,都能繁荣富强,和谐生活的新纪元”。1991年8月, 布什在为《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写的题为《世界新秩序》的序言中宣称,世界所展示的机遇,使美国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美国的领导是必不可少的”,“美国的基本价值观要得到保存,而且要发扬光大”(注:宫少朋等主编《冷战后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2月第2版第70页。)。
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世界新秩序,不仅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而且在发达国家之间,都存在很大分歧。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主要讨论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1992年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70 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大会发表了讲话。 会议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会议达成的共识,标志国际社会和各国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再认识,是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
1995年3月6日至12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180多个国家的代表,其中包括118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万余名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与会。会议的三大主要议题是:协调发展,减少失业;国际合作,消除贫困;加强社会和睦,协调社会发展。会议通过了《宣言》和《行动纲领》。与会的 118个国家和另外65个国家在《宣言》中做出10项承诺:1.创造一个能够使人类实现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法律环境;2.以果断的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达到消灭世界贫困的目标;3.将促进全面就业作为各国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一个基本优先事项;4.建立稳定、安全和公正的社会,以促进社会融合;5.促进对人类尊严的充分尊重和实现男女平等和公平;6.促进和实现人人平等地享有良好教育,在身心健康方面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和人人享有基本保健服务的目标;7.促进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力资源的开发;8.确保在议定结构调整方案时应包括消灭贫穷、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扩大社会融合等社会发展目标;9.大量增加和更有效地分配给社会发展的资源;10.通过联合国和其他多边机构,改善和加强社会发展的国际、区域合作。这次会议反映了谋求发展和社会稳定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的共同愿望。
2000年6月26日至30日, 联合国社会发展问题特别会议在日内瓦举行,联合国188个会员国代表、观察员和非政府组织的约2000 人出席会议。这次会议是1995年哥本哈根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继续,旨在进一步落实哥本哈根会议的目标,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会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建议》强调了减免债务、开放市场和提供更多援助的重要性,呼吁联合国在全球发起一场消灭贫困的运动,确定了到2015年将全球目前处于贫穷状态的人数减少一半的目标。
承诺与兑现
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机构,在消除和结束殖民统治、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在推动改善南北关系、帮助发展中国家和消除贫穷等重要领域,从总体上看是承诺多、兑现少,全球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1960年联合国通过两个重要决议:联合国大会第1515号决议宣布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进步为联合国的主要任务之一;联合国大会第1522号决议规定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 %。为此,联合国开始实施国际发展战略。到1990年,联合国已提出4 个发展10年的国际发展战略。1994年5月25日,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提出的《发展纲领》, 从背景和目标、政策框架包括实施手段、 机构问题和后续行动三个方面阐述了发展问题。《发展纲领》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发展、增进联合国系统在发展方面的作用、能力、功效和效率,并促进一种综合的发展步骤。1997年6月21日在第51 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发展纲领》。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减少援助以及其他原因,联合国提出的国际发展战略、发展纲领,迄今实施的成效有限。
发达国家曾经承诺将其国民生产总值(GNP)的0.7%用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统计数字显示,发达国家提供官方发展援助占其GNP的比重,已从1982年的0.35%、1992年的0.33%降至1996年的0.25%和1997年的0.22%。2000年6月29日,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日内瓦联大特别会议上要求富国增加它们的发展援助。现在,援助超过0.7 %的只有丹麦、挪威、荷兰和瑞典,法国为0.4%,美国仅为0.1%。希拉克提出:“我们应当恢复15年或20年前的那种雄心壮志,把对外发展援助定在至少占GNP的0.7%左右”。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几乎历届年会都有减少发展中国家债务、消除贫穷的议题。1997年9月底在香港举行的第52届年会闭幕式上,世界银行行长沃尔劳森在讲话中把贫富差距拉大称为“定时炸弹”,敦促国际社会“现在就行动起来”,向全球的贫穷问题展开一场新的攻势。他说:“没有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就没有和平。没有平等,我们也就没有全球的稳定。没有社会正义感,我们的城市就不会安全。”他表示,世界银行将援助贫穷国家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帮助受援国制定经济、社会、环境全方位的发展战略。但每次会议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发展中国家积欠的外债急剧增加。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发展中国家为加快经济发展,曾大举借债。发达国家提高利率和贸易条件恶化,大大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据世界银行统计,到1980年,世界 109个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为4,300亿美元,到1986年, 这些国家还本付息6,520亿美元,其中付息3,200亿美元,而外债总额仍达8,820 亿美元。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已高达2.5万亿美元,截止1999年, 非洲国家外债总额已相当于这些国家GNP的80%, 很多国家靠借新债还旧债或陷入无力偿还债务的困境。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通过主持全球贸易谈判、降低关税和解决争端,大大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但是,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发达国家出口补贴和形形色色的非关税壁垒,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3%,而这些国家的出口仅占世界出口总额的0.4%, 外国在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仅占跨国直接投资总额的0.4%,在经济全球化加快过程中,这些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1998年5月6日,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代表48个最不发达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免税进口它们的商品和增加对这些国家的投资。她指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可能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很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既有长期遭受殖民侵略和掠夺的历史原因,又深受不公正合理的现行国际规则和政治经济秩序的影响,国际机构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承诺多、兑现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据荷兰著名经济史专家麦迪逊教授按1990年美元汇率计算和统计,1000年,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420美元,其中西方国家人均GDP为406美元, 亚非拉等地区人均GDP为424美元, 略高于西方国家;1500年,世界人均GDP为545美元,其中西方国家为624美元,略高于亚非拉等地区的532 美元;1820年,世界人均GDP为675美元,其中西方国家为1,149美元, 已明显高于亚非拉等地区人均GDP594美元(注:《华尔街日报》,1999年1 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但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据世界银行按汇率计算和统计,世界GNP从1950年的5万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299,257亿美元, 其中高收入国家人口仅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9%,这些国家的GNP却占世界GNP的79.5%;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5%,而这些国家的GNP仅占世界GNP的2.4%。 富国人均收入与穷国人均收入之比已从1960年的30∶1、1990年的60∶1扩大到1997年的74 ∶1。“包括60名美国人在内的世界最富的225人共拥有资产1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25亿穷人的总收入”。(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9年11月6日。)
很多国家越益贫穷已经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一是有限资金主要用于解决衣食住行,无力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8年9月9日发表的一项报告指出,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消费全球货物和服务的86%、能源的58%、纸张的84%、汽车的87%,而占世界人口20%的穷人仅消费世界货物和服务的1.3%、肉和鱼的5%。富国的人均GDP已达到2万、3万甚至4万美元,但迄今仍有15亿人依靠每天不足1美元艰难地维持生计。“欧美国家居民每年花170亿美元给宠物购买食物,而发展中国家约有11亿居民缺少住房”(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9年11月6日。)。现在已有33 个国家存在粮食极度匮乏问题,全球约7.9亿人食不果腹。(注:联合国粮农组织 2000年2月16日发表的一项报告。)有12亿人得不到净水供应,30 亿人缺乏适当的卫生条件。 有 100 多个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参加的“千年论坛”于2000年5月26 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后发表的《宣言与行动纲领》指出,这是世界上范围最广泛的违反人权现象。
贫穷造成另一个巨大影响是教育滞后和人才外流。据教科文组织统计,1995年,发达国家平均每10万人中在高等学校就读学生数为4,110人,欠发达国家为824人,为发达国家平均数的1/5, 最不发达国家为296人,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数的1/14。同龄青年(指年龄在高中毕业后5年内的青年)进入高等学校就读的毛入学率, 世界各国同龄青年的平均毛入学率为 16.2%,发达国家的这个比率高达59.6%, 欠发达国家为8.8%,最不发达国家仅为3.2%。现在仍有2.6亿儿童不能入学。 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情况却日益严重。 据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统计,在1998至1999学年,在美国大学求学的留学生人数达49.1万人,约占全球留学生人数的1/3,其中亚洲学生占一半以上。多数留学生毕业后留在美国从事研究开发和创新。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1999年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指出,“人才大战”刚刚拉开帷幕。《财富》杂志的斯图尔特对出席200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代表说,寻找、培养和留住人才是当今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奥泰利尼说:“我们现在有一个关于招聘、留住人才、报酬、工作和生活兼顾以及企业文化的五点方案。”(注:英国《金融时报》,2000年2月1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将面临更加严峻的人才外流问题。
由于缺乏研究与开发投资、教育滞后和人才外流,贫穷国家与富国在技术革新和技术传播方面存在巨大差距。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主任萨克斯教授在最近发表的题为《一幅新的世界地图》一文中指出,占世界人口15%的小部分人拥有世界上几乎全部的技术革新,约占世界半数人口的这部分人能够在生产和消费中采用这些技术,而约占世界人口1/3即20亿人与技术革新没有关系,他们既不能在国内进行技术革新,又不能采用国外技术(注: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0年6月24 日至30日一期。)。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全球贫富差距将继续拉大。
从改革起步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和平,加强合作,趋利避害,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但是,历史经验表明,要从改革现行国际机构和规则起步,逐步实现人类的共同目标。
一、国际金融机构和规则需要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接二连三地爆发金融危机表明,国际金融机构和规则急需改革。法国总理若斯潘建议对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一系列改革。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经济联合国”。1997年和1998年亚洲和俄罗斯相继发生金融危机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不及时、不灵活和成效不大。1998年9月21日, 英国首相布莱尔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发表演讲中指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倡议成立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中已暴露出薄弱之处,现在是对它们进行改革的时候了。他提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已不适合现代国际资本运行规律,国际社会应为新世纪建立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金融机构和规则的改革,首先要由“单边主义”转为真正的“多边主义”原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身的条例规定,其主要出资国掌握着决定权。例如美国,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提供的资金占18%,这样它就拥有大约1/5的否决权,在该组织采取每一个重要措施时,它拥有几乎完全的否决权。此外,在其他西方大国的支持下,它还可以得到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然而然产生的多数的支持。正像韩国三星物产公司的一名干部所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谁出了钱谁就有权决定游戏规则”。(注:法国《青年非洲》周刊。)法国总理若斯潘最近谴责美国的“单边主义”。“对国际金融机构的任何改革,都必须本着真正多边主义的原则,而不能严重偏向美国”。(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0年4月18日。)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各国的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提供援助不应附加政治条件和干涉内政。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应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和健全预警、监管机制,防止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第二,协调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贷款和援助。“世界银行每年为科技发展提供的贷款和赠款不到美国一个制药公司研究与开发预算的1/10 ”(注: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0年6月24日至30日一期。)。世界银行应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增强这些国家的科技能力;第三,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包括西方七国集团、欧盟、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和土耳其20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举行会议。会议强调,20国集团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新机制,旨在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为有关实质问题的讨论和协商奠定广泛基础,以寻求合作并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本届会议主席、加拿大财长马丁在会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经济全球化要求制定全球性的经济游戏规则。”他认为:“20国集团首次会议标志着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的第一步”。这些国家的GNP占世界GNP的85%、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3,各国希望这些国家为推动现行国际金融机构和规则的改革做出贡献。
二、改革和加强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惟一的制定并实施国际贸易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不仅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全球贸易谈判促进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且主持解决成员之间的争端。但是,世界贸易组织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不公正和不合理等问题,也需要改革。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已从关贸总协定生效时的23个增加到135个, 其中发展中成员占3/4 以上。按重大决策3/4成员通过的原则, 发展中成员应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美欧等发达国家坚持“协商一致”的主张下,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决策仍由少数西方大国主导。在1999年底举行的西雅图会议上,发达国家仍主要关注其自身的经贸利益和有关议题,忽视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甚至抛开发展中成员单独磋商,引起广大发展中成员的不满。拉美国家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将拒绝签署背着它们达成的任何协议。1999年4 月任期已满的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根据他的经历和遇到的问题提出,在最高层次的世界经济决策过程中,有必要从单方面主导向集体领导机制转变,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参与到一个更加开放的决策机制中来,而不是仅限于以少数发达国家为主。
世界贸易组织在推动贸易、投资和金融服务自由化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承受能力和经济安全,要促使发达国家取消贸易壁垒,扩大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和进行公正贸易。2000年2 月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期间,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穆尔说,他正在起草一系列协议以便使贫穷国家更容易进入有利可图的市场。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希望他的承诺能够逐步兑现。
回首百年,20世纪既是世界文明进程中充满艰辛苦难的世纪,又是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与贫富差距拉大并存的世纪。人们希望战争、饥饿、贫困成为历史,和平、进步、共同发展和繁荣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只要各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只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只要在改革现行国际机构和规则过程中,求大同存小异,逐步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一定能够把人类美好的憧憬变为现实。
标签:世界银行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国际秩序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社会援助论文; 宣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