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_民族精神论文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_民族精神论文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弘扬民族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的报告,通篇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地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重大问题,对今后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十六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江泽民提出要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建设先进文化,构筑精神支柱,铸造和弘扬民族精神,要在全党和全体人民中强化和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创业奉献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共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面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精髓,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正如江泽民指出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p.391)

江泽民在报告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的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1](p.399)“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1](p.395-396)正是有了这种民族精神,我们中华民族才虽然饱经忧患和罹难但仍能自立自强;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才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缔造了为世人惊叹的灿烂的中华文明。民族精神,是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并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

二、民族精神能成为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凝聚力、驱动力

1.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创新,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唯物史观是文化建设、文化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在探究历史发展动力时,从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入手,把握住生产力这个根本,从而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历史辩证法同时强调,在社会发展中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的能动作用。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类生存的最高旨趣。古人云:“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所有这些都是要人成为主体,要丰富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不要被工具化,不要成为物欲、贪欲、情欲等私欲的奴隶。只有这样,人才能实现自身的尊严,才能成为主人和目的,才能有高尚的德性和健全的生活。因此,在科学和文明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充实和丰富的时代,人的理想、信念、情操、精神追求就更为迫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逐利”、“竞争”原则的负面效应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人们价值失衡,精神迷失,追求功用,推崇实惠,出现了一种重物质和硬件、轻伦理和人格的“物欲化”倾向;一种精神流于肤浅,言行缺乏理智的“躁动化”倾向;一种政治观、是非观、荣辱观模糊,正义感、责任感淡化的“淡漠化”倾向;还有一种崇尚不文明,甚至反文明的“粗俗化”倾向。对此,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正确认识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科学处理好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他强调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培育“四有”公民,提出了如果风气坏下去,我们就有走到“邪路”上去的危险。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要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p.382)“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p.379)“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1](p.380)“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1](p.380)“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1](p.382)

列宁指出:“辩证方法是要我们把社会看作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的。”[3](p.54)人类社会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有机体,是由两大关系(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三大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三个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三大文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或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社会要素所构成的、有机统一的、活动着、发展着的特殊的物质形态。这一活的有机体的内在活力,在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历史趋势中体现出来。江泽民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视角,着重阐发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p.383)“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p.383)坚持先进文化建设和创新,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铸造精神支柱,建构文明大厦,优化民族道德,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反之,“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就是畸形的”[1](p.381)。江泽民的论断和阐发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实践上有效地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了我国现代化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

2.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和创造的壮丽事业。江泽民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1](p.397)用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用热血和生命克服艰难险阻,创造人间奇迹,谱写了一部振兴中华的壮丽史诗,这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发展,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财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张家港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六十四字创业精神”等等,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江泽民十分珍视在斗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多次反复强调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并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他说: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精神源泉。“延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1](p.400)“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1](p.401)“体现中国工人阶级风貌的大庆精神,就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大庆创造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十分珍惜。”[1](p.393-394)尤其是航天人凭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让“神州”号飞船遨游太空,实现了数代中华儿女“飞天”的梦想。事实雄辩地证明,伟大民族的伟大事业,需要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来支持和鼓舞,民族精神能够使人心凝聚,精神振奋,使一个民族成为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

3.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前提和精神纽带

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世界眼光、前瞻意识、政治智慧和胆识对实践变化了的新情况、新特点做出了新判断和新论断。他认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学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汲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强调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1](p.395)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使我们国家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广大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责任。江泽民指出:“中华民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1](p.501)“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培育起来的如此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强大精神力量。”[1](p.483)所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可以增强两岸人民的相互理解,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前提和精神纽带。江泽民关于“精神纽带”的精辟论断是对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强化“精神教育”,用“三个代表”思想构筑全民的精神支柱,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江泽民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4](p.159)因为理想、信念、精神支柱能成为强大的驱动力,能成为伟大事业的凝聚力,能成为各种行为的约束力,也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品格形成的巨大塑造力。所以,强化“精神教育”,用“三个代表”思想构筑全民的精神支柱,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系统工程。弘扬民族精神的根本目的是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智慧和热情引导、聚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为祖国的统一、富强、民主和文明而奋斗。为此,在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强化和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创业奉献精神。

1.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江泽民在报告中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列宁曾说:“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江泽民在"5·31"讲话中强调:“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江泽民立足于新的世情、国情、民情和党情,提出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开拓进取的昂扬锐气、立党为公的浩然正气。

2.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3](p.908)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中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荣誉为最大耻辱。”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常常体现在抵御外族侵略、英勇杀敌和富国强兵、变法自救以及忧患、参与和奉献意识诸方面,由此转化为各种各样可歌可泣的人格精神。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其共同特点就是把国家的命运同个人的生命和价值融为一体,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意识、尊严、自信和向心力、凝聚力。

江泽民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1](p.40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始终。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我们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把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看作是最大光荣,了解历史文化,了解党的历史和政绩,发扬浩然正气。

3.弘扬科学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灵魂,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其最根本的要求是务实开拓创新,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坚决反对迷信,反对反科学、伪科学活动,严防歪理邪说蛊惑人心;要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实现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p.244)“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p.244)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要加强自主创新,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要鼓励大胆创新和原始性创新,努力占领世界科学前沿的一席之地。要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新精神,在全社会树立和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要鼓励和支持冒尖、当领头雁,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学术氛围,从而保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2],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4.弘扬创业奉献精神

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江泽民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些都应该成为新时期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的创业精神。这些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就是邓小平同志所一再倡导和论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p.394)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创业的艰辛和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既要树立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还要提倡奉献精神,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在于奉献,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和实在效果。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振奋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标签:;  ;  ;  ;  ;  ;  ;  ;  ;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_民族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