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68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在2014年09月—2017年09月间收治,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恶性病变者,为恶性组(n=34),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为良性组(n=34)。对比两组腹部超声检查结果。结果:相较于良性组,恶性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形态不规则、子宫体积过大、宫腔存在积液、内膜回声较强等超声特征较为明显(P<0.05),彩超结果提示恶性组EDV、PSV值较良性组更高,RI值较良性组更低(P<0.05)。结论:通过腹部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可对其良恶性予以有效鉴别,详细探查其肿瘤内血流情况,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子宫内膜病变;腹部超声;子宫内膜癌;彩超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1-0104-02
子宫内膜病变是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女性生殖道疾病,近两年来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率逐渐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年轻化。子宫内膜癌早期表现多样,诊断难度较大。腹部超声因为方便、重复性好、经济等优势而被临床用于检查盆腔器官非损伤的一种主要手段,可清楚观察到肿瘤内血流灌注情况,特别是彩超血流成像监测、二维超声测量内膜厚度,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中,作用突出[1]。本次研究着重分析了子宫内膜病变利用腹部超声检查的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68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在2014年09月—2017年09月间收治。经宫腔镜、刮宫、手术病理检查予以确定。排除合并内分泌疾病、妊娠、结缔组织者。将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恶性病变者,为恶性组(n=34),年龄21~79(47.5±4.5)岁,均为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为良性组(n=34),年龄20~79(47.6±4.4)岁,其中有11例子宫内膜增生,23例子宫内膜息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腹部超声检查,选择彩超检查仪,探头参数设置为6.0~9.0MHz。排尿后协助患者呈截石位,常规腹部超声诊断盆腔肿大淋巴结、子宫内膜,记录子宫内膜形态、大小、宫腔积液、回声情况等特征。而后通过彩色多普勒,对其血流信号进行检测,记录ED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PSV(收缩期峰值流速)、RI(阻力指数)。
1.3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 21.0软件,予以统计分析。率(%)为计数资料,用卡方比较组间差异;为计量资料,用t比较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腹部超声特征
相较于良性组,恶性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形态不规则、子宫体积过大、宫腔存在积液、内膜回声较强等超声特征较为明显(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腹部超声特征
3.讨论
子宫内膜病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女性疾病,该病初期表现为阴道流血不规则额,随着疾病不断进展,可形成癌变、恶性病变,对此,尽早明确疾病的良恶性,可进一步帮助患者改善预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传统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方法以分段刮取子宫内膜实施病理检查为主,但此种诊断方法具有较大的创伤性。现阶段随着超声技术日益成熟,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中,已成为了可能。本次研究中,结果分析发现,恶性病变患者的超声检查提示内膜形态不规则、子宫过大、宫腔积液、子宫内膜回声较强等,相比于良性组而言,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分析,是由于子宫内膜癌变好发于子宫后壁、子宫底部,病灶生长速度过快,引起血供不足,肌层与内膜的分界变得模糊不清。
通过彩超可探查到冠状切面图,可获得与超声探头平面平行的结构,为诊断宫腔疾病提供有效参考[2]。此次研究结果提示,恶性组EDV、PSV值显著高于良性组,RI值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是由于子宫内膜癌变存在新生血管,减少血管平滑肌,大大降低阻力以及血流阻力系数,提高舒张期血流。
综上,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予以腹部超声检查,可对其病变性质予以有效鉴别,同时良好反映出肿瘤内血流情况,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曾波.腹部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4):19-20.
[2]刘桂梅.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J].中国农村卫生,2015,(12):7.
论文作者:露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子宫内膜论文; 超声论文; 腹部论文; 患者论文; 内膜论文; 价值论文; 子宫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