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职业教育的通道衔接与体系完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通道论文,体系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2011)01-0006-03
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通道与体系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以学制短、类似于普通高中的中职技校等低层次教育为主,到上世纪90年代后,高职教育迅速兴起。高职教育主要以三年制大专学制为主,现已有1200余所院校,数量超过了普通高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提并论,成为我国教育一种新“类型”。但职业教育在体制、通道、层次、认同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管理体制的重叠与脱节。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渠道是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与技校、技师学院、职业培训中心等,但这类办学机构的管理却是分散的。目前,职业教育院校属政府教育部门主管,其中高职教育在教育部划归高等教育司管理,内设高职高专处具体管理。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部划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而中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管理归属权在建国以后一直有争议,从中央到地方,长期以来都归属劳动部门管理,劳动部门设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成为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对待教育合格者,教育部门颁发学士、硕士、博士等学历学位文凭,而劳动部门则强调职业技能技术资格证书。在就业的准入上,教育部门的文凭与劳动部门的证书经常“打架”。随着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的社会化,教育、劳动、人事、工商、物价等或其他行业主管部门都介入管理,使得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更加“混乱”。
二是办学层次偏低与结构缺陷。既然技能型人才是与学科型人才同样重要的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一类人才,因此必须完善这类人才的结构。发达国家较为合理的技能人才结构为“橄榄型”,即两头小、中间大,技师、技工占多数,最上面有技术类硕士、博士,低层为一般的技术工人。我国技能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型”,底部沉甸着大量可替代强的初级工,高级技师少,硕士、博士层次的技能人才更没有。这主要是我国职业技术办学层次低造成的。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如果一个人学习成绩好一路读上去的话,从小学到初中到普通高中,然后上大学读研究生拿硕士博士都是通畅的。如果另一个人他初中毕业后进入职高或技校,这时他实际走上了职业教育的成才之路,按常理,如学习成绩好,他也应当一路读上去,成为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可惜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主要是三年大专学制,有少量的本科,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则还没有。总体办学层次低,缺少优秀人才的发展提升空间,这形成了职业教育结构的致命缺陷。
三是内部通道对接不完善。在现实中我国中职与高职教育还没有效对接,高职招生时录取的很大一部分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虽也录取中职毕业生,但近年来录取比例不断压缩。目前有些省市在搞高职单独招生试点,直招部分中职毕业生,但单招数量极少,例如2010年广东全省只有15所高职试点,平均每所单招计划只有200人左右。中职毕业生年龄比较小,现在独生子女多,许多人毕业后还想进一步学习,但却面临着求学“无门”、通道“中断”的局面。高职学生毕业后如果想继续在职业教育领域“升本”、“考研”,几乎不可能,要继续升学只有转入普通高校或出国。此外,技校、技师学院由于属劳动部门主管,与高职院校也不能自由对接,其毕业生也没有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衔接通道狭窄或根本没有对接,这样就造成了我国整个职业教育条块分割,技能型人才培养分工不明,职业教育资源浪费,学生提升空间受限。
四是对外办学对接通道不顺畅。开放办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地方性、职业性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最主要特征。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是行业企业出现了大量的这类岗位,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开展校企合作是提升企业形象、进行人才储备、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政府在职业教育办学中有必要做好服务,推动校企合作。只有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推动职业教育更大发展。但现状是,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制订出发展职业教育的中长远规划,政府也没有一整套促进企业投入职业教育办学的具体优惠政策,在办学中校企双方的合作多半是靠自己“撮合”,企业投资办学的热情不高,校企合作的通道并不顺畅。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条块分割;毕业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对接,不同类型的毕业生就业标准不一;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低,出现“断头路”,优秀学生没有继续提升空间;职业教育内部通道不完善,对外与企业的通道也不顺畅。由此也造成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空间受限,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同度偏低。谁都认为技能型人才是国家不可缺少的人才,职业教育重要,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都不愿意把小孩送到职业院校就读,入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和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员有一种“自卑”、低人一等的心理。要在新时期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我国职业教育通道衔接与体系完善的必要性、可行性
从目前来看,五年一贯制、高职面向中职招生的试点、教育管理权限的改革等,似乎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实现了形式上的接轨,体制改革启动,但实质上并非如此,或者效果远没有显现出来。整个职业教育还缺乏完善的体系,内外衔接通道也还待优化。从长远来看,面对新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要,职业教育通道的通畅与体系的完善已显得十分迫切。
首先,中高职的衔接既有必要也已有条件基础。我国在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迈进过程中,从制造向创造转变,从粗放型发展向自主知识产权集约型发展转型,从人力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化,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提高。以前单纯依靠低中级工人打天下的产业体系越来越面临着挑战,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许多行业企业的一线生产与管理岗位越来越需要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职业教育对入学的生源也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需求,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今后的培养中也要特别注重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大多数生源来自于普通高中生并不切合人才培养的基础,而且普通高中生并不情愿上高职院校。而中职学校、技校的毕业生却很符合高职生源的要求。因此,中职、高职的衔接面应该扩大,建立更宽泛的对接通道。这一方面能够结束中等职业教育的“断头路”局面,使其毕业生能够继续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机遇,另一方面也能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理想的生源,促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康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同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职业性和技术性、技艺性,又处于相邻的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处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上层,二者衔接具有充分的依据。我国中等教育改革持续多年,如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规模已经大体相当,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近年发展迅速,办学体系逐渐健全,实现中高职衔接已经具备了现实的基础。
其次,市场对多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提升。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出现并不是中职教育的简单学制延长,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应用”化、“技能”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规模到内涵提升,现在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办学模式与特色。随着社会对多层次高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高职教育办学也必然随之变化。如果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体系长期居于中低层次,肯定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实际上,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学制与办学层次也在稍然变化,在三年制的基础上,出现了二年制、四年制、五年一贯制等学制,民办职业教育领域每年也有不少高职升办本科。我们可以相信,随着市场的需求与高职教育学制的完善,高职教育办学层次提升甚至出现研究生层次也是必然的。办学层次的合理完善,会使我国高职教育形成结构合理的办学体系,能满足市场对各层次技能人才的需要,使得各类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和谐共进。
再次,先进经验为职业教育衔接与完善提供了借鉴。从发达国家与地区看,职业教育通道互为衔接,各有特点。例如英国—澳大利亚模式,他们构建了全国统一的资格框架体系,层次分明,各层次之间紧密建立了衔接的关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文凭等值,各类教育、各层次教育实施资格认证、学分转换制度,并且在框架内实行模块课程,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起点层次和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再如德国—法国模式,实行过渡教育或补习制度,进行一定时间的职业训练,使不同类型的中等教育毕业生能够达到入学资格,升入后续自己意愿的教育,即使不再读也有了一定的技能。还如美国—俄罗斯模式,通过中、高等职教实施一体化的教学大纲或课程,达到中、高职互相沟通和衔接。说到完整的职教体系,我国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许多专科学校改制升格为技术学院(本科),80年代又开始将技术学院改制升格为科技大学,出现了技术硕士、博士,形成了多层次的技职教育体系和学位体系。在德国既有综合性工业大学(TU、TH),也有技术应用大学(FH),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有本科层次的高职、社区学院,70年代开始发展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教育,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形成了一条与普通教育相平行的第二条人才培养通道。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国的职业教育同样大有可为。
三、我国职业教育通道衔接与体系完善的路径创新
(一)改革管理体制,优化职业教育管理通道。管理不顺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最大障碍。要改变职前学历教育由教育部门负责、职业技能培训及证书核发由劳动部门负责的局面,打破高职教育、中职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的界线,建立统筹中职、高职、培训管理的统一管理机构,协调不同规格职业教育,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发挥职业教育系统功能。职教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学习香港的做法,建立职业训练局,全权管理所有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资格认证等事务。如在当前无法立即剥离各部门管理职业教育的权限情况下,各地可以先行设立由政府牵头的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发改、教育、劳动、人事、工商、财政等部门人员组成,统一协调管理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事务,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以委员会为基础,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和有关政策。建立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才库,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学校密切联系起来,帮助职业院校毕业生沟通、疏通就业与创业的渠道,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信息反馈机制。
(二)提升办学层次,建立职业教育内外衔接通道。随着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充和社会对不同层次高技能型人才的渴求,办学层次低已越来越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目前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形势很好,各方条件基本具备,国家要从战略高度考虑,选取有条件的地区与高职院校,尽快提升办学层次,率先开办本科层次与研究生层次的职教专业。学制提升后,再试点建立相应的学位制度,颁发技术类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形成职教系列的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同时要打通职业培训、中职、高职、应用型大学之间的通道连接,扩大中职优秀毕业生升入高职的比例,高职、中职学校也兼顾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教育部门要冲破中专、技校、职中的界限,确定职业教育办学的三个层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生源以高中分流、高中后回流生源为主,高职院校以职校、技校毕业生及普高毕业生为主,职业培训中心生源以社会求职人口、在职培训人员为主,其内部可以上下互通,让学生感到进入职业院校后同样有很好的上升发展前景。要打破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壁垒森严,通过文凭与证书互认,学分互通,或让优秀高职毕业生继续升读应用型大学,攻读专业技术类研究生学位。总之,多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可以满足学生升学需要,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要。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普高通道的建立,低、中、高多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打通,将形成与学科型人才并行并互通的另一条人才培养通道,这样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将无限扩大。
(三)落实优惠政策,理顺院校与企业合作通道。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与企业紧密合作,紧贴市场需求培育人才。但目前许多地区多数企业主动参与职教办学育人的热情不高,校企合作面不广,企业对学生实习基地建立、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兴趣不大。有些地区虽然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集团等合作机制,但实际效果也不太好,更多的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参与热情低,更多的地区职业教育领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明显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政府的引导与鼓励。因此,政府要制定具体政策,尤其是要明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办学,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企业任何投资捐资办学行为,都可以享受到相关优惠的政策。而教育职能部门要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主动为地方企业服务,为工学结合牵线搭桥,引导职业院校走出去办学。政府应当制订奖励、鼓励政策,推动各类行业协会与各高等、中等职业院校合作。支持有能力的大企业办好本企业的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支持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搞好联合办学。多管齐下,内外共举,职业院校将进一步走向市场,职业教育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发挥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