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记人记事的文章时,若欲选“大”事,普通人又没有那么多英雄壮举,怎么办?写小事,从小角度发掘题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落一叶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以小见大就是从小的看出大的,通过小事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切入点小,角度新,素材易于选取,结构易于驾驭,描写易于深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草一木,从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从中找到共鸣,找到怦然心动,找到富有深刻含义的东西。如:拾到一片落叶,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树叶把绿意留给人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看到农民大伯的手,可以发现,世界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是生命的永恒,你所选择的小材料和你的大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如小草——生命力,小蜜蜂——无私奉献等。把小材料写细写透能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这样才不会落入俗套,如很多同学都在写香气吸人的桂树,而有位同学却写桂花树下默默无闻的酸酸草,就别具一格。再如:作家贾平凹在长篇随笔《我是农民》中,写到当年家中的贫困状况时,也有一个典型的小材料。原文叙述说,家里刚刚有了一点粮食,父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看着孩子们吃得饱饱的睡下,父亲慨叹:“看,娃儿们的屁都有臭味儿了!”一句话给读者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受,这里既有吃不上粮食的辛酸,也有父亲养家糊口的艰难,同时也让人看到一缕凡俗的温暖。
二、与时俱进,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学生写过一篇以“爱”为话题的文章。一个学生写他扶老太太过马路。这真是一件地地道道的生活小事!细节、语言、动作描写都十分到位,可只能给他判到70分。为什么?价值太小!同样的话题,另一个学生写的也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今天晚饭后,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这时,厨房里突然传来一声碟子被打碎的清脆的响声。我蓦地停下了手中的笔,心头不由一颤: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接着,他以此为切入点,就写妈妈这些年刷的这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记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得出了“原来,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的结论,升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令人信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的阅历也在不断丰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生活”升值了,一些“生活”贬值了。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一些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老套”、“落伍”的题材干嘛还要让它们在文章中出现呢?这样的题材,我们又能指望它们有多少新意、多高的境界呢?
三、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的开掘,就能够从具体的人、事、景物概括出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无奇见有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四、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大
于细微处见事物之大,往往是通过其细节特征传达出来,写得越细致,越深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所体现出的道理也就越深。朱自清的《背影》就是通过细节描写的范例。如:体胖的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子时,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勾画出父亲的高大形象。
五、选择思维方式,出奇制胜
除直接从事物本身入手,抓住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外,也可以从从侧面出击,这往往能出奇制胜,在作文中,就是避开正面的“短兵相接”,集中笔墨记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侧面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从而以小见大。如:修祥明的《小站歌声》一文,作者没有正面写山村女教师如何扎根山村,如何在艰苦的环境里从教,如何关爱孩子的种种动人事迹,而是从侧面切入,只写了孩子们到小站送老师回城“结婚”(其实,老师得了白血病,只剩半年时间,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她编了这么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一感人的场面,一个以全身心热爱孩子的山村女教师的高大形象便跃然纸上了。还可以由此及彼,联想到另外的事物或现象,如《荔枝蜜》由赞颂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写到农民在水田里分秧插秧的情景,直至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回忆我的母亲》作者从叙写母亲生前可歌的故事到最后对广大劳动人民的赞颂。
六、放开眼量,提升时代高度
优秀的文章总是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小中见大,不是简单的结论和生硬的哲理,而是贵在从小事中折射出时代风貌。
七、合理想象联想、提升材料层次
联想和想象是作文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在写作时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有效地提升素材的层次,从而达到文章表达“以小见大”的目的。如:《蒲公英》,作者由眼前的蒲公英想到战时的蒲公英,再想到自己收养的像蒲公英一样的孩子,从而揭示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在作文中进行联想、想象以及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对文章的重要意义。
论文作者:王英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8月总第1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9
标签:以小见大论文; 材料论文; 文章论文; 蒲公英论文; 小事论文; 细节论文; 父亲论文; 《教育学》2019年8月总第18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