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埔县大埔小学 514299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略作探讨:
一、“疑”——创新的火花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说,“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许多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教学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大胆生疑、敢于发问、勇于解疑。其次是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所设计的问题能针对学生的疑难之处和所教知识的重点,既富有现实意义和启发性、开放性,又有适当的问题探索空间。最后引导学生主动地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创造性地释疑。
如教学《草船借箭》,我先问学生有什么疑问。“谁草船借箭?”“草船怎样借箭?”之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设计的问题是:周瑜为什么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们就会根据此问题想到是因为诸葛亮如期如数地造好了十万支箭。有的同学就会质疑:“他是怎样造出来的?”……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找语句描写诸葛亮准备造箭的“时、物、人”,理解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样,不但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提问和质疑的能力,真正做到了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趣”——创新的关键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有利因素,同时是创新意识的源头。
如《假如》这首诗歌的教学,我首先绘声绘色地向学生讲述《神笔马良》的故事,同学们都听得入迷了,知道马良有一支神笔,用神笔画出了人间的真、善、美。借此我说:“假如你们手中也有一支像马良那样的神笔,你会画些什么?”霎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想要画的事物。从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不仅能对课文内容、中心思想、情感加深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图”——创新的闪念
图,形象而直观,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设计情境图发展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图形的启发,展现现实情景的过程,以抽象化的观念来表现自己,使学生获得新的闪念,培养创造性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教学古诗《惠崇春江晓景》时,我从课件彩图入手,让学生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之后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引导读古诗,在充分的读后根据注释就基本上理解诗的意境了。这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把自己的视觉和知觉做到了具体化,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利用图画教学,有助于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特别是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诗意,领会情感,将使学生更上一层楼。
四、“想”——创新的翅膀
“想”即想象。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记得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事物现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新形象。
如教学《火烧云》时,我提出:火烧云的形状变化除了像马、狗、狮子等动物变化,还可能像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想象、奋力创新,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五、“异”——创新的核心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用积累不同的词语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拓展学生的见解,在求异中创新。
如教学一字多义“望”时,先举例“望”字在句中不同的意思,接着总结“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解”,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一字多义呢?让学生联想、生发,从而再拓展一词多义。最后总结我们中国文字的灿烂文化。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而且了解了我们中国文字的魅力,是中华文化瑰宝。所以,引导学生求异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六、“读”——创新的天地
教育行家说:“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这就是要求学文章要细细品味,不能囫囵吞枣。文中的深意要让学生在自我反复咀嚼中领悟出来。确实如此,正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学《怒吼吧,黄河》时,我让学生在读准的基础上反复读描写光未然读歌词的语句,通过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进而想象歌词所描绘的画面,从而理解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熏陶,感受到祖国历史文化的悠久灿烂。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注意培养某一思维方式的单项训练,又要注意发展各种思维相互结合的综合训练,使各种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思维空间,掌握创造性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文作者:李彩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8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说过论文; 自己的论文; 质疑问难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