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区可展示性文化的沉浸式传播研究
——以甘肃临夏地区博物馆为例
□ 马艾柯 陈晓静 马 丽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沉浸式传播理念的提出和发展,许多博物馆开始运用沉浸式传播手段来打造互动式的参观模式。 文章以甘肃临夏地区博物馆为例,将沉浸式传播在博物馆中的实际应用与价值作为出发点,分析探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从而为西北民族地区可展示性文化如何应用沉浸式传播手段提出建议与对策方案。
关键词: 沉浸式传播 博物馆 可展示性文化 虚拟现实技术
目前,西北民族地区大多数传统的博物馆主要采用单向输出的展览模式,即采用单一的传播方式向参观者展示文物内容,受众地位较为被动。随着人们精神与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对博物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打造沉浸式博物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沉浸式传播,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如VR、AI 等)将观众带入沉浸式的体验中,使观众完全融入情境。沉浸式传播最主要的特点是人与媒介的深度融合,使受众拥有“亲自参与,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在信息传播活动中获得参与感与归属感,加深认同感和美感,达到核裂变式的传播效果。
本文以甘肃省临夏地区的实地调研为基础,从传播学视角出发,研究沉浸式传播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并对西北民族地区博物馆使用沉浸式传播手段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方案,以期对西北民族地区可展示性文化有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该地区丰厚历史文化的有效传播。
沉浸式传播在临夏地区博物馆中的应用现状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文荟萃,该地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古迹名胜和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根据考古发现,临夏州境内沿黄河、湟水、洮河、大夏河、广通河等沿岸的台地上分布着大量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青铜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均有所分布。目前,已确定遗址360 余处,其中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 处。在已出土的数万件文物中,有许多是稀世珍品,闻名中外的国宝“彩陶王”即出土于此,临夏因此获得了“彩陶之乡”的美誉。临夏州现有博物馆10 所,其中临夏州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辖下七县各有一所县级博物馆。博物馆资源充分体现了当地可展示性文化的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巨大。大力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传承临夏州各民族优秀文化、繁荣文化事业、满足各民族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而且还会带动教育、旅游、交通、通讯等行业的发展。
2014年成立至今,市集的规模越做越大,售卖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既有从生态蔬果到零添加食物,又有从有机植物制成的天然护肤品到清洁香皂。“这里常见老顾客,看到他们与农夫亲自交谈,就像见了老朋友。”每当这时,黄柔曼的心中倍感欣慰。
通过对临夏地区博物馆现状的研究分析,笔者发现其存在着展示方式以静态物为主,文物信息以文字呈现为主,传播活动以口头讲解为主的现状,并且忽视受众的感受,缺乏互动式体验。例如,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较大、品类丰富、特色鲜明,特别是马家窑文化彩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且具有较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相关部门思想认识不足,导致该博物馆发展水平滞后,参观人员稀少,博物馆仅有展示当地历史文化的功能,缺乏影响受众的作用。
临夏地区基于沉浸式传播的博物馆科学传播对策可以从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增强受众互动环节和利用新媒体提升博物馆传播能力等方面入手。
现代人在参观博物馆时,很多人希望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来体验博物馆,因此,博物馆互动项目必须以受众的切身体验为出发点,例如通过人机交互、实践参与、剧场表演等方式增强互动性。以实践参与为例,实践参与是指运用艺术创作、标本制作和实验操作等手段,使观众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去了解人类的历史文化、自然想象、科学原理、传统技能和生活形态,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此外,还可以邀请观众参与操作,操作活动可以与展会上表达的信息联系起来,使展会变得更加有趣,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体验项目受到许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欢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参与和体验。因此,博物馆通过不断打造丰富多彩的项目以求创造更多新奇、绝佳的机会,从而能够更好吸引参观者。
利用沉浸式传播手段打造互动体验式博物馆,还可以采用以内容引发观众共鸣,以演示环节与观众进行互动沟通,以经典形象与粉丝进行真实的空间交流的方式,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激发潜在受众的参观热情,进而可以大大增加博物馆的参访总量,在新时期履行博物馆职能,让公众更好地享受博物馆的丰富资源。
此外,临夏地区博物馆由于人才支持、技术支持和经费支持等方面受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的发展创新。例如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旅游资源丰富,每年接待大量游客,但是该地区博物馆发展水平滞后,并不能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与永靖县整体旅游发展水平不协调。永靖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致力于打造现代化的博物馆,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政策体制不健全,相关领导不够重视等,导致发展水平一直受限。
《上海护理》是上海市卫生局主管、上海市护理学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护理技术类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基于沉浸式媒介的临夏地区博物馆文化传播对策
在博物馆与新媒体运用方面,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打造了线上数字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或者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对博物馆进行360 度全景式参观,这项技术为博物馆的有效传播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对于博物馆来说,微信等新媒体不仅给外部服务带来了便利,而且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后台大数据的分析,不断调整策略,完善博物馆的传播机制。就整个临夏地区而言,博物馆的整体传播模式仍然缺乏对受众的影响作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手段乏善可陈,运用沉浸式传播手段去提高博物馆的发展水平滞后。
一、 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并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在VR+ 技术的热潮下,许多虚拟现实博物馆纷纷建立,一改传统博物馆严肃、古板、庄严的形象,给人以丰富的感官体验,为传统博物馆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目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博物馆都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以促进博物馆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与博物馆功能的完美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优势,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和教育功能,为博物馆的发展注入活力。
总体而言,临夏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少数民族风情独特,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吸引大批游客。而博物馆虽然藏品丰富、种类多样,但是难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现代技术的加持和先进传播理念的运用,且单一的传播模式很难吸引受众来参观。因此,临夏地区博物馆亟需锐意变革,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打造沉浸式体验,更好的吸引受众,为地区发展创造活力。
随着感官反馈技术和高新智能材料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采集文物在各种环境和情形下的反应参数,根据这些数据将文物真实还原出来,形象逼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此外,博物馆还可以综合利用其他高新技术手段,在博物馆中营造“真实世界”或“假想世界”,虚拟出接近于现实的各种感官感受,以此让观众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仅使受众对文物的认识从浅显的认知层面上升到内在的情感变化,从而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而且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固定展览方式,采用虚拟技术手段切实保护了国家文物,并将所有的文物数据全部存入数据库,保证文物资源的永远流传。
二、增强受众互动环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精神需求不断提升,传统博物馆静态的教育方式,无法使观众亲身参与其中,导致博物馆越来越难以吸引观众。由于博物馆流失的观众越来越多,其社会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也逐渐弱化甚至失效,所以这种传统的被动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博物馆的发展和人类的精神需求,博物馆要致力于转变互动体验性较强的新型模式来吸引观众。
你回去吧,我不要你护理,宇文明年高考,回去照顾宇文。他不想和何美宁争,知道何美宁是为他好,也知道何美宁是不可能理解他的,于是,他转换了话题。
课堂上,自学与合作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先后关系,每一部分的知识都要提倡自学,学生自学不会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小组合作不会的通过全班研讨来解决,大家都不会的才由教师来点拨。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只讲学生不会、不对的。这样,教师就会知道课堂上应该讲什么,讲多长时间。
三、 利用新媒体提升博物馆传播能力。 目前,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博物馆逐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不同需求,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媒体设备进行扫描,以此来了解展品的详细信息。游客通过参与这种良好的活动的方法,逐渐对博物馆和文物产生好感。
博物馆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使那些深奥晦涩的学术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让观众更全面地接受信息。通过将科学、教育、娱乐结合起来的方式,使博物馆所包含的知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让不同领域的观众汲取知识后作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除此以外,博物馆应了解公众的媒体使用习惯,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打造“互联网+ 博物馆文化”的创新传播模式,为个人和组织提供业务服务和用户管理,实现点对面的深度传播,而且也可以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表有创意的短视频作品,以此来吸引年轻人。此外,还可以利用其他互联网媒体去探索媒体融合领域,如开设官方网站、创建数字博物馆、与旅游软件在线联合售票、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文创产品等。
总之,基于沉浸式传播手段的各种运用,博物馆文化得以深入传播。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在人才支持、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可以在沉浸式传播手段上创新思路、方法和手段,使区域文化得到深入广泛的传播发展。
结语
面对不断变化的传播环境,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博物馆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接受新媒介和新技术,充分利用馆藏特色文物,创造更加生动、有趣、深入的场景以让受众获得与众不同的体验。在打造沉浸式博物馆的背后,要更多地思考文物带来的现实价值,避免表面传播。此外,还应该挖掘博物馆作为学习、教育和娱乐场所的意义,提升博物馆整体发展水平,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从而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同胞通过接触文物去认识历史,培养美学,反思现实。
到了汉景帝年间,想要制定箠令,将具体内容交由朝臣商议。丞相刘舍、御史大夫卫绾提出建议:“笞者,箠长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节。当笞者笞臀,毋得更人。毕一罪乃更人。”(《汉书·刑法志》)。亦即,笞刑的刑具,长五尺,厚一寸,由竹片制作,末端厚半寸,削平竹节。笞刑击打的部位是受刑者的臀部,中途不得换人。该立法建议经过景帝批准,定为箠令。
参考文献:
1.周荣庭,黄 钺等:《在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模型建构与对策》,《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3)。
2.任 星:《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科技馆中的应用》,《科学大众》,2008(4)。
3.张 勇:《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模式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本文为西北民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201910742037)]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