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现代商业流通业敲响警钟_市场垄断论文

为中国现代商业流通业敲响警钟_市场垄断论文

为我国现代商业流通业敲响警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警钟论文,我国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外资流通业来势汹汹的攻势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乃剑呼吁,如不及时建立安全预警系统,我国现代商业流通业处境堪忧。

“全军覆没”之忧

记者: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将于2004年年底前全面开放百货零售业的经营。也就是说,我国现在还处于保护期内,世界商业巨头对中国市场呈急速扩张态势,是否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张乃剑:作为兑现入世的承诺,我国政府从1992年7月至今,陆续出台了相关法规,允许并正式批准一批外商企业在我国部分城市从事商业零售试点。到2002底,我国正式批准外资商业企业进入的只有40家,但一些外商通过各种办法采取多种手段钻法规的空子,迎合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招商引资搞政绩的心理,采取假合资、假合作、争取地方政府越权审批等不正当做法,在极短时间内竟然已有300多家外商零售企业抢先违规进入我国市场,登陆城市由国家正式批准的13个,迅速扩大到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出现了超承诺的过渡开放失控局面。

记者: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国商业流通企业是怎样一种状态?

张乃剑:尽管全国近几年已出现一批规模以上的大型商业流通企业,但无论是资产总量、经营规模还是经营模式,都无法与外商巨头抗衡。我国规模最大的联华超市,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占有率还不到19%。

另外,国内商业流通企业两大弱势影响竞争相当明显。一是缺乏足够的资本,难以形成规模性采购能力,失去制造商的支持。而外资企业资本雄厚,具备实现第一次垄断性资本冲击的实力。这是商业上“本大利宽”常识。二是国内企业经营模式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模式,缺乏国外特色经营、特色模式,抓不住消费者,稳定不了市场。因此,在外商企业扩张之后,纷纷落马不足为奇。

记者:如此说来,我国商业流通业的前景可谓风雨飘摇了,真有“全军覆没”之忧吗?

张乃剑:是的,形势相当严峻。一些企业看到大势已去,纷纷准备和外商合作,拱手相送企业品牌和市场。例如,北京的首联集团、中坤集团与家乐福达成战略联盟,同时家乐福正与西部省区接洽,在谋求当地政府进一步支持的目标,寻找更多的合作、合资对象。其他一些大城市的知名企业被外商吞并的例子就更多了。依据这种形势,我们预计,在2005年前,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的规模以上流通企业至少有一半将会被外商吞并。2010年前,全国600多个地级城市市场将多数被外商占领。

世界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预言,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不到5年,中国大中城市的市场格局为:外资大型流通企业占60%以上的市场份额,完全掌握中国流通之渠道和经济命脉;中国本土大型流通企业占30%,中小流通企业只占10%左右。

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因为外资大型流通企业一旦占60%以上市场份额后,就形成了对其他40%的市场的冲击能力和垄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本土大型流通企业能占市场30%份额,但实力基础不牢,管理机制不活,尤其是商业企业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差,这就导致抗衡冲击的能力很脆弱。因此,现有的市场份额随时都有丧失的可能。现在一些大中城市原国营的百货公司、供销系统的商业店铺纷纷垮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至于大批中小流通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们的兴衰对整个商业流通行业起不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在外资垄断的边缘上

记者:外商将如何控制中国流通行业的命脉,制造商业流通垄断?

张乃剑:外商控制中国流通行业的命脉主要是五条:一是市场垄断;二是人才垄断;三是企业品牌垄断;四是生产企业供货商渠道垄断;五是国内、国际市场通道垄断。五种垄断的通行做法是:集中资本先搞第一垄断冲击波,即采取各种办法包括用资本收买地方行政官员,冲垮第一障碍取得通行证;第二步高薪招聘现有国内商业领域的骨干,实现经营本土化的组织保证;第三步是重金购买城市有利黄金地块作为商址,取得经营场所;第四步是靠炒作效应,吸纳中国制造商作为他们的供货商。当四个步骤实现后,中国制造商就被他们牢牢控制在供货网络之内。这个时候他们主要依靠收取供货商的各种高额进场费和占用制造商3个月以上货款时间差作为流动资本。在这种条件下,国内制造商基本失去了商品价格的定价权,任其剥夺,企业生死完全被外商控制。

记者:商业流通垄断会对我国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方面国外有哪些先例可供我们引以为鉴?

张乃剑:外商靠垄断手段只需集中十分之一的资本一次性垄断投入,就能取得在我们国内商业运作初期的主动权。一旦形成上述垄断格局,中国不仅流通行业,随之生产领域也被牢牢控制。国际上,如果被垄断国在被垄断期间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政治风波、动乱、战争等突发事件,国家经济秩序将被彻底打乱,社会全面危机就会到来。

这种情况已有先例,近几年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危机,就是在几个主要发达国家高度垄断的背景下发生的。拉美地区在取得独立之后,在急于实现现代工业化的思想支配下,以全部实行市场自由化为条件,换取国外资本进入,让出全部国内市场,这在市场放开初期曾起到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但随着市场被国外资本的占有,拉美国家对本国经济失去了控制,民族产业衰落,贫富差距拉大,腐败之风蔓延。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经济危机首先在墨西哥发生,后从九十年代至今,阿根廷、乌拉圭、巴西相继发生更大的金融危机,直至引发整个拉美地区陷入社会大动荡。这种情形目前还没有根本好转的迹象。

拉美地区的教训对我国很有借鉴作用。首先,我国目前急于推行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心理,与上世纪拉美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主要是靠吸引外资投入,扩大外债、内债规模刺激实现的。这与拉美国家依赖国外资本的情况有某些相似之处。由于我国市场大,尤其是农村大市场潜力还未发挥出来,经济结构较合理,外汇储备较充裕,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大大高于拉美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尚无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但是,目前潜在的风险还是暴露出来了。其主要表现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基尼系数已到国际警戒线。民族产业基础不牢,工业产品竞争力不高,投资效益不理想,一旦国内市场大部分丧失之后,国外市场就会随之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某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资本外流的现象就可能出现,拉美现象就有发生的可能,这是我们必须提高警惕的。

记者:所以你提出“中外流通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一般的商业竞争,而是一场战略战争”?

张乃剑: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国际上强国对弱国的控制,通常采取武力和经济侵略两种手段交替使用的方法。苏联解体、东欧衰落,亚洲金融危机、拉美危机等,都是属于后一种。经济侵略手段某些方面比武力手段更严重,主要是通过垄断资本侵入,实现市场垄断,最后达到主权控制的目的。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国防实力都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无可相比的,任何强国企图通过武力征服已不大可能,因此,经济侵略必然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迎战经济侵略的高度警惕。现在的国际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建立安全预警系统刻不容缓

记者:我国有关主管部门在短短的保护期内,如何尽可能地给我国企业赢得时间,创造均衡竞争的经济环境?

张乃剑:当前在中国建立商业流通行业预警系统相当重要,相当迫切,我的设想如下:

在中国入世过渡期未满之前,对现有流通行业的外商企业重新进行一次彻底清理检查。在国家商务部或中国工商联合会专门设立一个外商零售业的监测机构。

加快立法步伐。我国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立法滞后问题比较突出。从1992年开始,原外经贸部和国务院分别出台的有关政府规章,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该根据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加紧修改,重新颁布,同时出台连锁店、特许加盟、大卖场店址等新的法规。

在全国设立商业流通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要办成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民间机构,具有较强的与国际接轨的功能。

按照国际惯例,设置一套应对外商在华投资违规的检查、立案、诉讼、处罚、曝光的处理系统。一旦发现违规企业,立即启动处理程序,发挥好中国法律的威慑力。

成立一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的中国流通行业科学研究机构。创办一份《中国商业流通业日报》,占领中国流通行业舆论宣传阵地。可由国家工商联或流通行业协会主办,要办出特色,体现行业指导性的权威。

标签:;  ;  ;  

为中国现代商业流通业敲响警钟_市场垄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