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_虚拟技术论文

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及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媒体网络技术深刻影响着教育,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简称VLC)作为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典型应用,它是教学者和学习者的网上家园。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通过社区交流平台或者其他的网络通信工具(如QQ、MSN、E-mail等)进行沟通和学习,实现知识、经验和资源的共享,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1]它弥补了传统教育诸多不足,与传统教育方式结合能够更好地为教育和学习服务,并且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1993年,Rheingold首先提出了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的概念,是指“一群主要通过网络彼此沟通、讨论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充分的感情,分享某种程度的信息与知识,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个人关系网络的社会集合体。”[2][3]目前,对虚拟学习社区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通俗地讲,虚拟学习社区就是虚拟社区在教育上的应用,它是一种学习共同体。

目前,虚拟学习社区研究已是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也将是今后的一个研究趋势。从目前所能搜索到的资料看,国内最早发表的以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为主题的文章,出现在2001年,因此,虚拟学习社区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已有足足10年之久,那么经过这10年的发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将如何发展?对此,很有必要对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状况进行分析。笔者尝试对国内已有虚拟学习社区研究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和内容分析,试图解答上述问题。

一、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定量分析

本研究所考察的文献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的文章及相关硕博论文。具体抽样方法为,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项选择“篇名”,范围选择“核心期刊”,分别在“篇名”内输入虚拟学习社区、教育虚拟社区和网络学习社区进行检索,剔除广告等无效样本,共得到文章52篇;再在硕博论文库进行同样的检索,共得论文55篇,其中硕士论文51篇,博士论文4篇。最终得到考察文献107篇。检索时间为2011年1月5日。需要说明的是,期刊论文在检索时只能检索到2010年9月。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所选取的虚拟学习社区样本文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VLC文献统计分析一级类目分为:研究类型、作者频率和研究内容。研究类型分为纯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作者频率是统计出长期致力于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的我国学者;研究内容包括理论综合研究、VLC要素研究、VLC设计开发研究、教师发展研究、VLC网络关系研究、评价与反思研究六个子类。

(一)虚拟学习社区研究总发文量统计分析

在对研究类型、作者频率和研究内容这三个类目统计分析之前,先对总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从整体上把握目前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概况。

图1我国虚拟学习社区论文发表概况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有关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的文章最早出现在2001年,发文1篇——《网络学习社区——在线国际远距离合作学习的一次新尝试》,作者齐剑鹏,研究内容主要是基于虚拟学习社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探讨,介绍了虚拟学习社区在中美远距离学习合作项目中的应用,总结了在线合作学习的模式及其设计、途径、方式和经验。[4]2002年无发文,2006年之后虚拟学习社区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发文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06年21篇,2007年12篇,2008年19篇,2009年21篇,2010年20篇(注:撰文时,2010年期刊文献只能检索到9月)。近几年,虚拟学习社区在远程教育以及辅助传统课堂教育等方面的大量应用也印证了这一点。

(二)研究类型统计分析

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类型包括纯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纯理论性研究主要包括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性质、理论基础等方面内容。应用性研究主要包括虚拟学习社区构建、设计开发以及社区作为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理论研究指导虚拟学习社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是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的最终目的。因此,纯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是虚拟学习社区研究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

从表1得知,在这107篇文章中共有42篇做了纯理论性研究,占总文章数的39.3%;应用性研究65篇,占总文章数的60.7%。这说明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较重于应用研究,纯理论性研究相对较少。这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应用特性,以及教育技术学科注重教育实践应用的特点相吻合。

(三)作者频率统计分析

近几年,教育技术界对虚拟学习社区研究正如火如荼,相关论文发表量逐年增加,虚拟学习社区相关研究人员已为数不少,但笔者在统计时发现,长期致力于虚拟学习社区做深入研究的研究者却屈指可数。以第一作者为有效作者,出现频率3次以上,即发表虚拟学习社区相关研究论文3篇以上的学者主要有:胡凡刚、王陆、甘永成。

由表2可知,胡凡刚共发文9篇,王陆和甘永成各发文6篇。胡凡刚所发的9篇文章中有7篇是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交往的,研究内容包括虚拟学习社区交往效果因素分析、交往要素分析、交往模型和层级塔理论、交往原则、交往的规律、提高交往有效性的构想,并且运用哲学辩证法讨论虚拟学习社区各交往原则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在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意义上,探讨交往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其所发论文大多属理论性研究。

王陆共发文6篇,其中5篇是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关系的,研究内容涉及分析意见领袖群体和助学者的作用、定量分析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关系、寻找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的助学者群体、社会网络位置与知识建构的关系研究,此类文章所采用研究方法均为社会网络分析法。

甘永成所发6篇文章均是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知识要素的,其中1篇研究知识管理,5篇研究知识建构。研究内容包括知识管理、e-Learning和虚拟学习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的过程与特点,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的学习构架,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收敛过程分析等。

从以上三位学者所做研究的内容可以看出,他们关注的都是虚拟学习社区的“软环境”建设——交往、社会网络关系、知识建构。交往和社会网络关系是影响社区凝聚力与学习者社区归属感的关键因素。胡凡刚认为,追求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满足情感需要,促进发展是虚拟学习社区的本质内涵。[5]通过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建立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对提高学习者积极性,形成活跃的学习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王陆认为,虚拟学习社区实质是社区成员及其关系的集合,也即虚拟学习社区的实质是一个社会网络。[6]并且社会网络位置不同的学习者其知识建构也具有一定差异。虚拟学习社区之所以为学习社区就在于其知识建构,学习者通过相互的交流、互动、讨论和协作,共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知识、学习经验和集体智慧,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和促进个人自身学习能力提高。[7]因此,虚拟学习社区的终极目的即是帮助学习者顺利而有效地完成知识建构。三位学者都抓住了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地研究。

(四)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根据已经确定的理论综合研究、VLC要素研究、VLC设计开发研究、教师发展研究、VLC网络关系研究、评价与反思研究六个维度,笔者对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样本文献进行了内容统计分析。

由表3所呈现内容可知,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较多集中在VLC设计与开发、VLC要素、评价与反思、VLC社会网络关系研究这四个方面,设计与开发研究占总研究的26.7%,VLC要素研究占24.4%,评价与反思研究占20.0%,VLC社会网络关系占18.5%。理论综合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较少,分别占总研究的5.9%和4.4%。

设计与开发研究所占比例最大,说明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者注重社区的构建。笔者在阅读文献时发现,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的硕士论文多是开发一个社区平台,而后运行之,最后进行评价,得出结论。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Moodle这样的开放平台,研究者做研究时大多是开发自己的平台,重复开发造成了资源大量浪费。

评价与反思研究占总研究的20%,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者看重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例如,对已开发平台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教学设计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情况评价以及虚拟学习社区有效性反思等。评价与反思是对已有工作的检验,也是改善研究质量,提高研究水平的基础,是研究的重要环节。

VLC要素研究包括社区主体(教师与学习者)、社区资源,即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两大方面。教师与学习者是社区的主体,社区是为他们的教与学服务的,他们在社区中的行为方式、学习效果、知识建构等,才是虚拟学习社区研究最为关心的。资源是虚拟学习社区运行的基础条件,包括学习工具、学习内容等。对社区主体和社区资源这两方面研究也较多,占总研究的24.4%。

VLC社会网络关系研究主要是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定量寻找虚拟学习社区中各角色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社区中的位置。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关系的重要性受到广泛认同,因为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虚拟学习社区的效率,因此,对它的研究虽起步晚,但学者们在这方面已着墨颇多,占总研究的18.5%。

理论综合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这两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分别占总研究的5.9%和4.4%。事实上,笔者在统计时注意到很多文献在论及或设计和开发虚拟学习社区时,都会对虚拟学习社区的背景、概念、理论基础等给予阐述,但文章都是以应用为目的,并非单纯的理论探讨,因此,笔者没有把它们归入理论综合研究样本行列中。教师发展研究主要是指以虚拟学习社区为平台,进行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相关研究。

二、已有研究成果述评——定性分析

自2001年发表第一篇有关虚拟学习社区论文到现在,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面已经很广,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因此,要准确、全面的对虚拟学习社区研究做定性分析十分困难,笔者对搜集到的有关虚拟学习社区文献仔细阅读后,认为可以从VLC理论研究、VLC交互研究、VLC主体研究、VLC平台研究、VLC评价研究五个方面进行定性分析。

(一)VLC理论研究

虚拟学习社区理论研究涉及虚拟学习社区定义、理论指导等几个方面,国内虚拟学习社区研究者在这些方面都做了有意义地探讨。

目前,虚拟学习社区在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从特定方面有着不同的界定。如,胡凡刚从交往的角度,将虚拟学习社区定义为:基于跨时空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借助统一的软件或网站平台,为完成网上或现实的学习任务进行信息交流、交互协作、知识共享活动,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8]王陆借鉴国外对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从社会网络关系角度将其界定为:虚拟学习社区是一个社区成员在网络环境下,通过获取、产生、分析和合作建构知识的对话与被指导的学习过程所形成的人际团体与学习环境,其实质是社区成员及其关系的集合,也即虚拟学习社区的实质是一个社会网络。[9]甘永成从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的角度,将虚拟学习社区界定为:虚拟学习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学习目的的人们组成的学习团体在Internet上构建的虚拟学习环境。他们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通过相互的交流、互动、讨论和协作以及通过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共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知识、学习经验和集体智慧,从而促进知识建构和个体智慧的发展,达到学习的目的和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发展。[10]从以上三位学者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尽管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都认为虚拟学习社区是以网络为媒介、以交互为手段、以交流学习为目的的虚拟学习共同体。

我国学者对虚拟学习社区的指导理论研究,多是在结合虚拟学习社区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领域理论,以指导虚拟学习社区建设。如,林秀曼、吴芸、陈毓超[11]分析了虚拟学习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协同学理论指导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王良辉、徐晓丹[12]借用活动理论分析虚拟学习社区的活动系统,在学习群体的建立、组织与分工、文化的塑造以及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介绍了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等。

(二)VLC交互研究

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研究是为了提高VLC有效性,最终使学习者顺利完成知识建构,提高能力,它是贯穿在VLC整个使用过程中的。虚拟学习社区交互有三个层面:(1)操作交互,即通过操作媒体的交往;(2)资源交互,即通过信息资源的交往;(3)概念交互,即通过构建认知的交往。[13]因此,VLC交互研究主要包括VLC交往研究、VLC社会网络关系研究、知识建构研究三个方面。

虚拟学习社区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社区成员(主要是学生)的个性完满和整体建构。而最终目的的实现并非“教”或“学”的单向社区行为所使然,而是必须置于一定的“交往关系”和“互动交流”之中才能得以进行和完成。[14]近几年我国学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交往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探讨。如,胡凡刚提出了影响VLC交往的因素——教师、学生、技术、内容、文化,[15]对VLC学习交往的主体、目标、组织形式、环境、内容、资源库、评价等要素的设计进行了系统阐述,[16]提出了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模型和交往层级塔。[17]马红亮在其博士论文中分析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结构,得出以下结论:师生互动中学习者拥有更多地话语控制权和支配权,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同伴是学习者的互动性重要支柱,课程组织取代班级组织成为现代远程教学中的网上社会组织形式,虚拟学习社区中存在着丰富的情感互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结构既有优势也有缺陷。[18]张立国在其博士论文中也研究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结构,提出了“教、学并重的交互结构”,构建了“教与学并重交互结构”的深层结构理论模型。[19]研究者还从交往策略、交往效果等多方面对VLC交往进行了研究。

社会网络关系研究是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定量寻找学习者和教师的社会网络位置。以首师大王陆撰写论文《虚拟学习社区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为例,定量分析了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关系;[20]通过网络位置分析的方法探索寻找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的助学者群体;[21]分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凝聚子群;[22]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位置与知识建构的关系;[23]王陆、马如霞分析了意见领袖在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的作用。[24]

知识建构一直是虚拟学习社区研究备受关注的话题,它是VLC追求的结果。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如,甘永成2004年在其博士论文中,建构了虚拟学习社区集体智慧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学习模型,研究了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过程;[25]后又分析了知识建构收敛过程;[26]提出了知识建构分析框架。[27]为促进知识建构,王艳艳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了虚拟学习社区动物学交互设计理论。[28]

VLC交互研究和社会网络关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成功的虚拟学习社区一定要满足学习者的情感需求,这样他们才能快乐地学习,社区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否则,虚拟学习社区只能是冰冷的技术堆砌。无论虚拟学习社区如何发展,知识建构也将永远是它所追求的目标。

(三)VLC主体研究

教师和学习者是虚拟学习社区的主体,对虚拟学习社区主体的研究即是对教师和学习者的研究。他们是虚拟学习社区中人的因素,是VLC服务的对象。他们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和学习的行为方式与传统教育中有哪些不同,值得关注,如王陆分析了教师利用技术制品进行教学时,对技术制品的理解和所运用的方法,以及他们的学生的一些学习行为;[29]龙艳红在其硕士论文中分析了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行为,主要从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阐述了虚拟环境下教学的独特方式、方法等。[30]当下协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由学习者和教师组成的学习团队,也是虚拟学习社区中的重要角色。赵莎莎在其硕士论文中,从团队组建、团队学习的实践、评价、反思四个方面,对学习团队展开了研究。[31]

与传统面对面教育不同,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是跨时空的,尤其是学习者在这种新的模式下会面临情感缺失的问题。如何满足社区主体的情感需要,培养他们的社区归属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社区归属感是维系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社区的灵魂。鉴于此,我国虚拟学习社会研究者开展了社区归属感研究。如,李广艳提出了学习者对社区的满意度、社区文化、教师和学习者因素,是影响社区归属感的重要部分。[32]

同时,团队群体心理也需要关注,高飞飞对团队集体效能感进行研究,发现目标认知信念、经验直觉信念、团队合作信念、能力技术支持、努力坚持毅力、组长领导风格,是影响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学习团队集体效能感的主要因素。[33]总之,关注虚拟学习社区主体研究,满足他们的生理、心理需要是学习者完成自我发展的条件。

(四)VLC平台研究

这里所说虚拟学习社区平台研究,主要是指VLC平台构建、设计与开发。以虚拟学习社区作为平台学习,当然首先必须设计开发出方便学习者使用的虚拟学习社区,这是硬件前提。我国在这方面研究已有很多。

对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大多是基于不同的视角,或应用不同理论,或面向不同学习者对象。如,于志军基于学术交往的视角构建研究生虚拟学习社区;[34]殷秀兰基于科研项目构建虚拟学习社区;[35]郭三强基于生态学习观理论构建虚拟学习社区;[36]马凤娟研究在Web2.0环境下构建虚拟学习社区模型;[37]随着三维技术的发展,它也逐渐应用到了虚拟学习社区构建中,出现了三维虚拟学习社区,如Second Life、Project Wonderland 等。安红、王毅对三维虚拟学习社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技术特征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对当前常用的三维虚拟学习社区开发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38]

与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类似,虚拟学习社区设计开发,大多也是基于不同理论,运用不同技术,面向不同对象,并非千篇一律。如,徐连荣所设计的支持会展业务流程的虚拟学习社区;[39]江红霞设计了基于JXTA的P2P虚拟学习社区;[40]谢吉刚开发了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41]邓伟用移动技术设计开发了移动虚拟学习社区;[42]李乾、杨声钢、陈政、黄荣怀设计开发了面向多组织空间的中小学虚拟学习社区等。[43]还有研究者着眼于虚拟学习社区的某个部分进行设计,例如教学设计、学习活动设计等。

(五)VLC评价研究

评价是改善虚拟学习社区质量的依据,它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对虚拟学习社区的评价研究主要有评价方法制定、社区有效性反思等。如,梁玉娟等从网络学习社区的教育性、技术性和社会性三个维度,编写了虚拟学习社区评价问卷,为研究虚拟学习社区、探讨虚拟学习社区与学习绩效关系奠定了基础;[44]陈淑洁等对虚拟学习社区的评价方法进行应用研究,认为将社会网络分析、话语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相互结合,可以作为网络学习社区评价的方法;[45]陈国强对现有虚拟学习社区做了有效性反思,[46]认为现时学习平台的使用具有三个“特性”:(1)人员集中;(2)时间过分集中;(3)目的性明确。平台资源现状有四个“特色”:(1)资源内容的“应付式”;(2)资源内容的“堆砌式”;(3)资源内容的“营利式”;(4)资源的表现方式没有吸引力。深刻揭示了现时虚拟学习社区发展中资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虚拟学习社区在我国的发展虽已有十年之久,理论和实践研究也逐渐完善,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虚拟学习社区的评价研究非常必要。

三、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以上对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的定量、定性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笔者总结了以下四点,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一)研究方法单一、落后,应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和先进性,丰富虚拟学习社区研究方法

笔者认真阅读了所搜集到的文献,发现目前我国在虚拟学习社区研究方面,运用方法单一且比较陈旧,使用较多的是文献法,目前广泛运用的质的研究,在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中还未见有使用。此外,国际上流行的会话分析法也很少采用。这也是虚拟学习社区研究不够成熟的表现。

丰富和发展虚拟学习社区研究方法,可以借鉴其他领域、学科的研究方法。另外,由于虚拟学习社区是在技术的基础上建设的社区,因此,在关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技术科学的研究方法。当然,每一种研究方法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所以在借鉴的同时,还需将其具体化,使其符合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特点。

(二)社区文化建设研究薄弱,应加强社区资源和角色研究,构建虚拟学习社区良好文化环境

目前,我国学者虽然也逐渐认识到了建设虚拟学习社区良好文化氛围的重要性,已有学者开始关注社区交互、社区网络关系建设等,但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如,更多的只是关注交往方式,而较少关注交往主体的心理因素;较多地只是从理论层面探讨社区交互,而没有深入到虚拟学习社区的实践中。

社区文化环境构建应该通过资源建设和角色交互等方面来实现,因此,应运用各种理论积极设计和开发资源库和知识库,促进角色之间交往,培养社区和谐的人—机关系和人—人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只有具有良好文化环境的社区,才能有稳定、忠实的用户,才具有凝聚力。

(三)研究对象范围窄,应开展跨社区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效度

十年来,我国所开展的虚拟学习社区研究较多地是针对研究者自己开发的一个特定社区,这使得很多研究成果不易移植、推广,造成重复劳动。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独特因素,这个因素也许会影响到研究结果,因此,建议学者在研究时,可以适当多考查一些社区,多考虑一些因素,这样研究结果才具有可推广性,避免同样研究多次重复,造成资源浪费。

(四)研究涉及范围广而不深,应聚焦研究领域,增加研究深度

通过对前面的作者频率分析可以看出,在107篇文章中,发表文章3篇以上的只有三位作者,可见,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是:研究者多而研究不长久,这就很难保证研究的深度。表面上看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的人员较多,但是很多研究都不深入,很多研究者都是对某方面浅尝辄止。还有个人研究范围过宽的问题,总是试图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广而不精。因此,要聚焦某一小的方面,做长期、深入、细致地研究,这对虚拟学习社区发展大有裨益。

四、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趋势展望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虚拟学习社区在终身学习等方面所不可替代的优势,虚拟学习社区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趋势:

(一)虚拟学习社区研究将更加多元

虚拟学习社会研究多元化将体现在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人员等方面。目前,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该领域研究者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开始反思出现的问题,并慢慢探索解决的办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细化,虚拟学习社区今后的理论将会更加丰富、深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网络信息技术等学科理论,会被更多地引入虚拟学习社区研究中。研究方法将会更加多元,社会学研究方法会被更多地运用到虚拟学习社区研究中来,规范虚拟学习社区研究;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教育关注群体的多样化及虚拟学习社区的深入应用,虚拟学习社区研究人群也会呈现多样化,中小学教师、社会培训人员、其他领域的研究者会更多地参与到虚拟学习社区研究中来。

(二)交互仍是虚拟学习社区研究关注的重点,交互体验方式将更加丰富

交互是形成社区归属感,提高学习效能和效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社区的归属感,学习者就是独立的个体,容易产生焦虑、逆反心理和丧失学习的动力。[47]学习也就无从发生。因而,交互是社区形成与发展的根本。网络技术给学习提供了一个电子平台,但它本身却不是平台存在和维系的根本,交互才是认知转变、提高能力、形成文化、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目前,交互已经是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温”。因为知识建构最终只有在学习者与同伴、教师、资源、概念之间的交互中完成。同时,随着WEB技术的进步,交互体验方式将更加丰富。目前,国内外基于WEB的网络学习系统众多,国外的如Moodle、Learning Space等,国内的如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主持的虚拟学习社区、北师大知识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的WEBCL等。这些系统多采用键盘输入、鼠标点击、语音直传、视频播放等简单交互手段和简单网页呈现方式。而随着新型WEB技术的发展,交互将会更加多样。例如,笔者所在的课题采用新型WEB技术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ilverlight构建虚拟学习社区,实现了鼠标拖放、机器语音、手写和手写识别等富交互手段,有效提高了网络学习系统的应用价值,填补了国内RIA网络学习系统的空白。这种丰富的交互体验方式,将是新型WEB技术环境下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趋势。

总之,交互研究将仍是虚拟学习社区今后的一个研究焦点,在交互内涵、工具、手段、策略等方面都将会有新的更深入地发展。

(三)三维虚拟学习社区将会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常见的虚拟学习社区多是基于B/S架构的二维虚拟学习社区,但三维虚拟学习社区的应用将会是一个趋势。首先,在技术方面,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三维虚拟学习社区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国外已经出现了应用广泛的三维虚拟学习社区,例如Second Life等。国内三维虚拟学习社区开发,也将会逐渐受到青睐。

其次,在教育应用方面,虽然二维虚拟学习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远程学习者协作学习、思想交流、资源共享的需求,但信息呈现方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的交互及高度逼真的学习情境,导致学习者容易疲劳、积极性不高。三维虚拟学习社区是综合运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学习环境构建技术等,为学习者的远程协作、探究活动等构建的一种三维交互式虚拟空间。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和立体化,使得虚拟学习对象和学习场景更具真实感、更富情境性。根据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这种逼真的情境会更利于学习者知识发展,更易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

(四)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研究将会是一个新领域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移动学习以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特性,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学习的要求,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例如,Blackboard 9.1已经开发了移动校园平台系统,实现了移动学习功能。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把学习者从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局限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加强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激发学习者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基于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独特的优势,它将成为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的新领域。

标签:;  ;  ;  ;  

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_虚拟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