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宝宝的十大奥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奥秘论文,宝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皮肤嫩软之秘
离开娘胎不久的宝宝皮肤特别细嫩柔软,摸起来如同丝绸。原来,他从一个受精卵发育为成熟的胎儿,在羊水里浸泡了整整十个月,加上皮肤分层少,较硬的外层皮肤尚未发育好,又比成人的脂肪与水分含量都多,故而摸起来十分光滑。
要想宝宝的皮肤柔软度能长时间地保持下去,到户外活动时别忘了使用婴儿霜,否则阳光与风沙会加快其皮肤变粗变硬的速度。
体味好闻之秘
宝宝的身体味道清新,很好闻,主要得益于他的汗腺还没有发育成熟,没有汗,自然不像大人那样有一股汗味。由于没有汗,也就没有细菌滋生,而细菌正是难闻体味的“酿造者”。另外,母亲对婴儿格外呵护,洗浴频繁,衣裤常换,并扑上爽身粉。换言之,清洁卫生工作做得好也功不可没。
呼吸香甜之秘
首先“得益”于宝宝还没有长牙,而牙齿最容易残留食物残渣,从而滋生细菌,使口中气息变味。其次,宝宝大部分时间张着嘴,空气流动抑制了细菌的生长。另外,婴儿的食物单纯,没有大蒜、洋葱这些辛辣味重的食物成分,所以口气能长时间地保持清新。
体形圆胖之秘
宝宝的体形之所以多呈圆胖状,是因为皮下脂肪较多之故。在刚出生的几天里,他们要靠这些脂肪生活,直到母亲的奶水质与量趋于稳定。至于以后仍然保持着这种肥胖体形,直到蹒跚学步,科学家归因于自我保护的进化形式,因为多余的脂肪容易使他们保持温暖。到3岁以后,脂肪在全身重新分布,体形发生变化,开始与“婴儿胖”说拜拜了。
经常“发狠”之秘
刚满6个月的明明近一段时间来出现一种怪现象,不知啥时候就莫名其妙地发起“狠”来。发作时双眼凝视,咬牙咧嘴,头向后仰,胳膊伸直,拳头紧握,摆出一副“凶”相,持续几秒钟后消失。这种现象属于婴幼儿期一种常见的发作性重复性行为,原因目前尚未弄清楚,可能与宝宝的气质或心理因素有关。发作时间都在清醒状态时,入睡后从不发生。每天可发几次或十几次,每次发作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0秒。发作时除明明那些花样外,还可能有缩颈、耸肩、摇头、身体及上肢抖动现象,面部常无变化或有轻度发红,但无青紫,也没有嗜睡或哭闹。虽然时有发作,但不影响其生长发育,且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停息,大多在1岁左右消失,不需要治疗。
常打喷嚏之秘
打喷嚏常被视为感冒的信号,不过这一规律只适合于大孩子与成人,三四个月内的小宝宝例外。初生的宝宝刚从密封的、与外界不接触的娘胎里来到大千世界中,自然界的温度与湿度的任何改变,都可以刺激鼻黏膜里丰富的嗅神经纤维末梢,诱发他不断地打喷嚏。新生儿适应外界环境有一个过程,一般到出生三四个月后逐渐稳定,经常打喷嚏的现象开始慢慢减少。
当然,伤风了、感冒了,或者患上了过敏性鼻炎,婴儿也打喷嚏,此时就需要看医生了。
咬人之秘
1岁左右,不少宝宝喜欢动用他的牙齿咬人。对此,美国医学专家作了这样的解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习惯于用嘴去感觉事物,这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途径,也是他们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另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则认为:宝宝咬人并无恶意,他们还不懂得用言语来表达感受,便通过咬人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或激动。
观察表明,宝宝所咬的对象多为家庭里的成员,尤其是父母或保姆。当然,如果咬人过于频繁,不妨给他一个如毛巾之类的软物件,让其作为可以咬的替代品。同时,父母给予宝宝更多的爱心与关怀,可使咬人的习惯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嗝声不断之秘
有些宝宝突然不停地打嗝,父母很紧张。其实,婴儿打嗝很普遍,大可不必担忧。奥妙在于打嗝源于膈肌痉挛,引起横膈膜收缩之故,而膈肌运动是受植物神经控制的,孩子出生后一两个月,调节横膈膜的植物神经发育尚不完善,一旦受到哪所是很轻微的刺激,如吸入冷空气、吸奶太快等,膈肌会突然收缩,引起快速吸气而发出嗝声。有时候孩子嗝声可持续5~10分钟。一般在3个月后,调节横膈膜的神经发育趋于完好后,打嗝现象会自然好转。如果宝宝嗝声不断,不妨让他吸奶、喝温开水,或者通过其他刺激,如光亮、声音等使之缓解。
小手紧握之秘
宝宝出生后,如果你用手指接触他的手掌,他会牢牢地抓住手指不放。这是一种人类的先天反射。这种反射称为握持反射,至于其中奥秘,医学专家尚未弄清楚,这种先天反射多在6个月以后逐渐消失。
睡觉叹气之秘
比利时儿科专家索尼娅·丝加莱指出:婴儿在睡眠中的叹气声是他在进行植物神经系统转换的信号。植物神经系统是专门控制人的心率、血压与呼吸的一个系统,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两套体系。前者使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当遇到危机状况时就在人体中占主导地位。而后者则是在安静状态下,比如睡眠时占主导地位。这两套体系共同指挥人体内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两套体系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索尼娅的观察资料显示,婴儿在第一次叹气之前,交感系统渐渐进入休息状态,副交感系统渐渐活跃起来,而叹气发生以后交感神经系统就完全将主导权交给了副交感神经系统。总之,婴儿叹气是这个年龄段特有的一种生理现象,随着发育趋于成熟,睡觉叹气的现象会逐渐消失。
吞气之秘
有些吃奶的婴儿,正吃得香甜之际,突然中止吃奶,两手握拳、双腿伸直、全身用力,好像在做运动,直到面红耳赤后才停止,又恢复正常吃奶。
原来,婴儿吸奶时,附带吞入的空气进入胃的下部,被位于胃上部的奶汁所覆盖,难以溢出,只好向下进入小肠与大肠。而肠壁受到空气压力刺激后,引起阵发性痉挛而出现腹痛。婴儿无法说话,只有握拳伸腿,直到肚子咕咕作响或者放屁后,空气排出去了,症状才得以好转。如果症状较重,也可采用一些措施:如轻拍其背部,让宝宝打嗝,促使空气从口腔里溢出;或者采用按摩法,方法是自下而上地在其肚子上轻轻按摩5~10分钟;也可用湿热毛巾敷于婴儿腹部,使空气较快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