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_公民意识论文

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_公民意识论文

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公民论文,意识论文,高中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劳动力和未来优秀人才的摇篮,其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民主法治国家的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培养高中学生公民意识的主渠道,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内涵

在新一轮课改中,《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公民意识”。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是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按照培养合格优秀公民的目的,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承载的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培养的理论,以适合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条件,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公民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德意识、生态意识等的训练和教育,最终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责任感、归宿感以及社会主义的正确权利、义务观。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国家意识培养是其首要任务

国家意识是指“公民对祖国的热爱、认同和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建设国家、为国家奉献的意志”[1]。在生活中,国家意识主要表现为: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尊严,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国家意识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各个模块、各个环节中。例如《经济生活》第四单元,从经济的角度来培养我国公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制的认同感和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以增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以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标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二)法治意识培养是其重要目标

法治意识是公民应该具备的与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文明精神相适应的法律素养、法律价值观念和法律精神。“法治意识的实质是在爱国的和民族的国家意识统领下,用规则(法)来处理个体与政府、国家之间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公民意识中的国家意识和主体意识得到内在的、刚性信仰的保障。它是现代法制对公民意识的最高反映”[2]。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提出的,在社会生活中它要求用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各种问题、用法律法规规范社会秩序,因此,法治意识对现实的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民良好的法治意识有利于推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法治意识培养主要集中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单元中。《经济生活》从“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依法纳税”、“市场秩序”、“世贸规则”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政治生活》则从政府依法行政、党依法治国、人民依法行使权利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主体意识培养是其核心

公民的主体意识是指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体,对其享有的权利以及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自觉认识。在现代社会中,公民的主体意识“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公民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并充分享受自己合法劳动活动的成果,在政治领域表现为充分发挥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和实效,充分行使公民的民主权利、管理国家社会的权利和享受政治的自由,在社会生活领域表现为提高公民对社会公共管理权和监督权”[3]。主体意识培养在《政治生活》中体现最为突出。从教材的文本设计上看,就是立足于公民主体意识的培养。例如“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教材开头以表现不同决策方式和观点的漫画A和漫画B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呈现民主生活中的两种对立观点,并且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三个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这样的设计立足现代公民民主政治生活参与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种基于公民政治生活创设情境、设问以及把探究学习与价值引导结合起来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公民主体意识的主渠道。教材接下来的“价格听证会”的设计,是通过真实再现价格听证会的过程,给学生展示了公民民主参与决策的基本程序。这既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也增加了学生对参与民主决策的兴趣,最终培养了学生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

(四)公德意识培养是其基本要求

公德意识是“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共同遵循一定道德规范的道德意识,是对公民道德的最低最具体要求”[4]。公民的公德意识状况如何至关重要,对于公民个人来说,公德意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它代表着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水平。公德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维护社会生活的安定,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相互帮助,相互尊重;为人正直,诚实守信;行为文明,礼貌待人。公德意识培养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等单元中。《经济生活》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是要树立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爱护、节约资源的优良美德,这是从经济活动的层面来培养公德意识;《文化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质为着力点,这是从道德建设的层面来培养公德意识;《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和“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要求学生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从价值观的层面来培养公德意识。

(五)生态意识培养是其新内容

生态意识主要包括环境意识、环保意识、生存意识。培养和提高生态意识、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生态意识培养渗透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单元中。《经济生活》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经济建设的新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内容,都要求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一是要研读新课标,深挖新教材,对资源进行整合。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是一门专门培养公民意识的课程,在新课标、新教材中有关公民意识培养的知识、理论,还没有形成体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有关公民意识的规定、要求,挖掘教材中有关内容并进行归纳整理,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是要转变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由、民主、平等教学课堂。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师生交流互动,生生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是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三是要充分利用时政和学生生活的实例,增加实效性和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选取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典事例或重大国内国际时事,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避免理论知识的空洞说教。通过对经典事例和重大国内国际时事进行分析、论证、解读,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通过对抗震救灾过程中社会各界向灾区捐款、捐物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认识到参与救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不仅仅是爱心体现,更是每一个公民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自觉承担。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公民意识

参加社会实践能够强化学生对公民身份的亲身体验,能够产生提高自身公民素质的需要,它使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讲授的公民意识的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并逐步地内化为学生的良好公民品质,外化为良好公民的行为,做到知行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一是通过积极参与班级自治管理、班干部的民主选举、校园民主选举等活动,让学生以公民的身份参与其中,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以及权力意识;二是通过升国旗、爱国主题的演讲、公民知识竞赛、国家重大灾难募捐以及悼念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三是通过深入社区、参与社区的民主选举活动,以及对社区生活秩序、环境的调查,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公德意识、生态意识。

(三)在自主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公民意识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一定学习方法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也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终通过其自主学习来获得和养成公民意识。只有当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能够自觉地按照公民意识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向公民意识要求的方向发展,教育者预期的培养目标才能够达成。

标签:;  ;  ;  ;  ;  ;  ;  ;  

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_公民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