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舟山方言语音差异及其历史原因_方言论文

吴语舟山方言的语音内部差异及其历史成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舟山论文,吴语论文,成因论文,方言论文,语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文章认为,汉语方言研究除了进行地域描写外,还应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广阔背景上分析和考察其形成的原因。舟山方言属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它与周围吴语太湖片方言有许多共性,但又有其自身特点,并且内部存在着相对语音差异。本文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方面对吴语舟山方言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形成舟山方言语音内部差异的因素有:舟山群岛的自然地理状况;舟山市与宁波市、舟山方言与宁波方言的历史渊源关系;舟山市渔业经济的特点;浙江沿海及福建等地移民的迁入等等。

舟山群岛位于浙江东北部,背靠沪杭甬,面向太平洋,是华东门户。它由1339座岛屿组成,誉称“千岛城市”,辖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和嵊泗县四个县区;区县府所在地分别为城关镇、沈家门镇、高亭镇和菜园镇。舟山群岛的千余座岛屿星罗棋布,而四个区县的地理分布却有一定特点。定海区和普陀区大致呈西东向分布,定海区的城关镇和普陀区的沈家门镇同处在群岛中最大的一座岛屿上,称“舟山本岛”;定海、岱山和嵊泗三个区县则分别由南至北呈带状排列。

舟山市的方言分布有吴语和闽语。吴语中又分太湖片甬江小片的舟山方言、台州片的台州方言和瓯江片的温州方言。但舟山市的主要方言是舟山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市的90%以上。除沈家门镇的个别区域外,舟山市四个区县府所在地均使用舟山方言。为了统一行文体例,本文限于讨论各地点的老派语音。文中各地点采用的名称是:城关(指定海区域关镇)、沈家门(指普陀区沈家门镇)、高亭(指岱山县高亭镇)、菜园(指嵊泗县菜园镇)。语音材料大多为笔者调查所得,少数引自他著。

舟山方言属吴语太湖片,是甬江小片的一个分支,它在语音上与周围吴语太湖片的方言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有阴入和阳入调;入声收[?]尾,读短调;单元音韵母发达,等等。但舟山方言也有自己的特点,内部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以下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声母差异

1.古微母字“勿”今音差异。古微母字今在舟山方言中有文白两读,白读为[m-],

言里,“勿”是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否定词,所以,这一声母差异颇能体现不同地点的语音特征。

2.浊声母发音差异。舟山方言今有浊塞音b、d、g,浊擦音v、z、h和浊塞擦音dz、dz等。古“并、定、群、从、崇、船”母,今都读全浊声母且浊声母较典型。浊声母的差异分两项说明:

二、韵母差异

1.古鼻韵母今鼻化、元尾化差异。古鼻韵母中有许多在舟山方言里鼻尾韵或弱化为鼻化韵或完全脱落而使原鼻韵母成为元尾韵。这种语音演化的结果使舟山方言中不仅单元音韵母十分发达,而且鼻化韵也很多,如城关、沈家门的鼻化韵分别有9个和6个。古鼻韵母的这种演化的程度各地点有差异。具体分三项说明:

(1)古咸山摄(部分韵)今音差异。古咸摄盐严添韵,山摄仙韵(开口三等,除日组外)、元韵(开口三等)和先韵中有一大批字,今城关读鼻化韵[-i],沈家门、高亭、菜园是单元音韵母[-i],与齐韵等同韵,例如:

三、声调差异

1.阳平调差异。舟山方言声调基本上是平上去入,以清浊的不同各分阴阳。各地点均有七至八个声调。总的看来,音高较低抑、调值较平直,阴阳调基本以高低对应。在各调类中,差异最大的数阳平调。城关与沈家门相同,为低升调(23),实际上这是一个低平调,只是收音时稍上扬。高亭的阳平是一调二型:中升调(34)和升降型曲折调(342),但只有极少数字读曲折调,如古山合先晓母中的“倦、桓、缓、皖”等;中升调比城关、沈家门的阳平调略高,在次浊辅音作声母的音节里较明显。菜园的单字阳平调全部读曲折调(342)。

2.平上去三调相归并的差异。在舟山方言中除了阴入与阳入较稳定外,平上去三调相互混淆,而且各地点之间有差异:当古调、今调分别为阴去——阴平、阳上——阳平、阳去——阳平时,城关的归并率分别为1.1%、10.08%、20.85%;沈家门的归并率分别为1.32%、27.73%、22.11%;高亭的归并率分别为4.42%、89.92%、32.41%;菜园的归并率分别为13.91%、37.82%、22.36%。统计的依据是各区县的同音字表,各表共收字约3250个,首先是统计同音字表中各古原调类的字数;第二步是统计归并的调类及字数,最后计算各类归并字数在原类字数中所占的百分比,上面陈述的是其中有比较价值的几种类型。根据上述的统计可作如下分析:

(1)一般是阴调和阳调各自混合,但也有个别字是阴阳调之间的混合,如高亭:

(2)阴去归阴平的,菜园最多(有的学者认为菜园单字调只有七个,无阴去),高亭次之,所以,这两个地点的阴调中,阴平调字较多。

(3)高亭单字调仅7个,无阳上。阳上调绝大多数并入阳平,另有3.52%并入阳去,其余并入其他调类。所以,高亭话里阳平调字较多。

(4)阳去归阳平,各地都有相当数量。故总的看舟山方言阳平调字多,阳上、阳去字较少。

四、语音内部差异的历史成因

上文分析的舟山方言语音内部差异共18项,其中声母方面6项,韵母方面10项,声调方面2项。它们的形成是有漫长的历史成因的。下面试从自然、地理、历史、经济等角度探讨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首先,舟山群岛的地理特征是形成其方言内部差异的客观原因。舟山又称千岛城市,虽然内陆域仅1371平方公里,但境域面积达2.22万平方公里。其面积比浙江省任何一个地市都大。大多数中小岛屿之间交通不便,居民们居住分散,除出海捕鱼的渔民外,人们相互交往并不多。而人类交往的多寡与语言分化程度密切相关。舟山群岛的语言差异体现了按自然地理临的位置排列而渐变的规律。我们把上文的18项语音的差异率标注在每两个地点之间,那么各地点之间的自然地理位置的远近关系及语音差异率的大小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如:城关与沈家门同在一岛且两镇相距仅21.6公里,语音差异率最小,为44.4%(新派为22.2%);菜园是舟山市最北面的一个区县,它与城关(即舟山本岛)相隔87.94公里,语音差异也最大,为94%。

其次,舟山市与宁波市的历史渊源关系及舟山方言与宁波方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形成舟山方言内部差异的又一重要因素。在自然地理上,舟山群岛处在宁波以东的海域之内,定海区的佛渡岛距宁波市的梅山岛仅3.6公里,宁波是舟山与内陆之间的主要通道。从行政区划上看,古代的舟山曾经隶属于宁波府管辖。直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6),才建立舟山总镇府。历史上,明清政府曾两次在舟山实行海禁,把舟山数以万计的居民一次又一次地强行内徙大陆(宁波、余姚一带)。因此,由于舟山与宁波在地理、行政及历史上的种种密切关系而形成的语言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也就不足为怪了。据《定海县志》记载:“定海话主要是受鄞、奉系统语言的影响。”然而,一种方言对其他方言的影响或同化不可能是纯粹划一的,而是参差复杂的。何况宁波话本身就存在着内部差异。舟山方言所受到宁波方言的影响之中,显示出方言之间接触、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复杂状况。比如,接近程度有按地理位置呈波状推移的:

所以,舟山与宁波,舟山方言与宁波方言的种种复杂关系也是形成舟山方言语音差异的重要原因。

此外,渔业经济的特点也使舟山方言产生了内部差异。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之一,从古至今均以渔业生产为其主体产业。渔业生产的商品性、流通性,使舟山渔民们不仅要跟本市各区县的渔民兄弟在大海、渔场交往,而且还得把水产品运往外埠与外地人进行交易,这就给舟山渔民们创造了一个特殊的语言环境,即由于交际交往的需要所带来的方言相互杂糅、渗透、影响的状况。比如,为了达到与外地人顺利交流的目的,渔民们往往会有意识地模仿对方的口音或方言,久而久之,影响了自己内部的语言。根据上文分析,笔者发现定海城关受外地方言影响比其他三个地点相对要少一些,或者说城关方言语音的变化要相对缓慢一些,如城关保留了比其他地点多的鼻化韵等等,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全市各区县渔业人口也即渔业生产的密度上找到答案。据统计,定海区总人口为21.95万人,渔业人口为2.34万人,渔业人口比率为10.65%;而普陀区渔业人口比率为36.67%;岱山区为38.70%;嵊泗区为57.55%,可见,普陀、岱山、嵊泗三区县的渔业人口比率大大高于定海区。渔业人口比例高,与外界交往的人口比例也就高,对本地方言影响力也就越大。这实质上也再一次说明了为什么宁波方言对舟山方言的影响有时会呈跳跃式。长期以来,舟山渔民与外埠交往最频繁的区域就是宁波(象山、石浦一带)。所以,渔业生产的商品性、流通性也是形成舟山方言内部差异的一个原因。

最后,浙江沿海如台州黄岩、温州平阳及福建泉州和晋江等地移民的迁入,也是形成舟山方言语音内部差异的又一原因。在清代,舟山居民最后一次返回家园时,由于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奖励生产、降低赋税等措施,因此,浙江沿海的渔民也相继迁入。解放前后,又有福建等地的渔民迁入,他们大多聚居于一些偏远小岛,而使其中一些小岛成为方言“飞地”。例如:嵊泗县枸杞乡庙干村的村民绝大部分来自温州平阳,平时村内使用温州方言;嵊泗县花鸟乡花鸟村村民大多数来自台州黄岩,所讲的方言带有浓重的黄岩口音等等。这些移民的迁入,对舟山方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

可见,随着内陆移民的迁入,舟山方言语音由于受到移民原生活地点本土语言的影响,也会产生内部差异。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许宝华教授的悉心指导,游汝杰教授也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1]高亭、菜园的阳平调调值不同(见本文“声调差异”部分),这两个地点举例时,采用高亭的阳平调值。

[2](1)、(2)两项又存在新老派的差异,例如,同是城关、沈家门,老派音为鼻化韵[i]、[y]而中派、新派则读[i]、[y]。

参考文献:

[1]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方松熹:《舟山群岛的方言性质问题》,载《方言》1984年第1期。

[3]高志佩等:《宁波方言同音字汇》,载《宁波大学学报》1991年第4卷第1期。

标签:;  ;  ;  ;  ;  

吴语舟山方言语音差异及其历史原因_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