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光明希望小学 271216
此前,我总以为,尽管我们农村小学教学设备有所改善,但是与城市相比还是天壤之别。因此,我对上好科学课失去了信心。而今,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我综合分析了城市与农村的教学条件,认识到城市是有它的长处,可农村更富有农村的优势呀!只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大自然这个天然“实验室”,让学生置身于这个“实验室”,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尽情地亲吻大自然。农村小学的科学课一定会上得更有特色,更富有创意。于是,我努力地尝试了以下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充分利用学生在农村这个天然“实验室”里的生活经验,优化课堂教学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日积月累了很多自然常识,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这方面的优势,把他们已有的自然常识与生活经验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凡是能让学生回忆讨论的内容,我们就不做多余的实验,直接让他们分组讨论,获取知识。
如,在学习三年级“种子萌发的条件”这方面的知识时,由于学生生长在农村,对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都不同程度地知道一些,在课堂上直接让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他们很快总结出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的结论,并且经验丰富的学生还得出“不同环境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的补充结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再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科学中“如何改良土壤”这方面的知识时,因为学生平时就观察甚至参与家长的生产劳动,所以他们只通过回忆就轻松总结出“兴修梯田、种植绿肥、杂草粪便沤肥等”增加腐殖质的方法来改良土壤。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轻松自然,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带领学生走进农村这个天然“实验室”,搞好观察实验
我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拥抱大自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感知事物,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三年级科学中“动物与环境的关系”这方面的知识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到野外分组观察。有的小组在烂草堆里发现了蚯蚓,有的在土壤里发现了蚯蚓。有的组捕捉到蚯蚓就进行试验……最后,全班同学集合起来,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很快得出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生活环境的结论。这一结论的得出,完全是学生在这个“实验室”里自主活动的结果,教师的“教”显得尤为轻松。这样上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有关昆虫方面的知识时,我带领学生到野外这个“实验室”去捕捉各种各样的昆虫。对昆虫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它们的口器结构,吃食方式,多少双翅膀,怎样飞行,多少条腿足,怎样行走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得,写出几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观察报告。最后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学生反映这样上科学课有兴趣,对知识理解得透,记得牢。
三、在天然“实验室”里经历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农村这个“实验室”里,是很容易与实践紧密结合的。 为实现这一结合, 我在学校西南边的一片空地设立了田园经济区,把经济区划分到每个小组进行种植、管理、收获。他们根据科学课中学到的知识,在不同的季节分别种上了不同的作物,使有些课在田园经济中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植物怎样繁殖后代”时,我便组织学生,在田园经济小区内给玉米、丝瓜等植物人工传粉,对红薯进行插枝繁殖实验,对花生进行种子繁殖等实验,都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天然“实验室”优势,带领学生采集、制作标本
利用有利时机,与学生一同走进这个天然“实验室”有针对性地采集植物的根、茎、叶等带回学校,再指导学生制作成各种植物标本。在众多的标本中,把质量高的作为教学用的标本,放入科学教具橱里。同样步入大自然,可以制作选择性的动物标本,如各种昆虫、鱼类、青蛙及哺乳动物标本和教材中规定的常用岩石、矿物、土壤标本。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学生是非常愿意进行采集和制作各种标本的,采集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入学习、领会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制作能力的过程。既有助于培养、激发学生学好科学的兴趣,也能弥补、完善农村小学科学教具的不足。
总的说,农村的孩子天天活跃在这个伟大的天然“实验室”里,时时接收到大自然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城市学生学好科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农村小学只要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农村这个天然“实验室”,就会把科学课上活的!
论文作者:王永昌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4
标签:学生论文; 实验室论文; 标本论文; 农村论文; 科学论文; 知识论文; 蚯蚓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