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与模式_人格结构理论论文

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与模式_人格结构理论论文

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与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幼儿论文,意义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的发展中重要的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幼儿阶段是儿童各种素质发展的奠基时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提高幼儿素质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因此,研究幼儿的人格本质与发展规律,探究人格社会化历程的基本模式,全面推进幼儿人格发展,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心理学界、教育学界乃至全社会所关注的极具实践意义的热点问题。

一、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

(一)健全人格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健全人格是心理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心理和谐最终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自我实现。人格作为决定人的典型行为方式的心理系统或动力结构,直接影响到人们在环境变化和适应过程中的各种信念、情绪,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他人、社会的态度和行为又受自身思想、感情和情绪的支配。因而,健全人格与个体心理和谐程度息息相关。以人格的调控系统为例,幼儿的自我控制可以预期未来。Cournoyer & Trudel的研究表明,自我调节的延迟满足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儿童4岁时出现,并可预知他们在儿童期、青春期、大学时期的认知和社交能力。杨丽珠和王江洋的研究也表明,儿童4岁时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可以预期其9岁时学校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期健全人格的形成能够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研究表明,幼儿在5岁前的早期发展对个体一生都非常重要,他们在5岁前就能体验到父母、家庭成员和其他成年人与他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体验对幼儿大脑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丝毫不亚于营养、洁净饮水和护理所产生的影响。自信心、好奇心、自我控制能力在婴幼儿身上充分的发展依赖于父母、幼儿园老师和护理者对幼儿的悉心关怀和照顾。成人要帮助儿童在幼年时期便充分地发展他们的潜力。

(二)幼儿健全人格培养是促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健全人格应具有良好的认知、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研究表明,人格在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中介变量的作用。个体对待生活的总体倾向和态度,会影响其如何解释生活事件并怎样对待它们,最终影响其生理反应和心理健康。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积极调整世界观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和信念,从而采取积极的方式和有效的应激机制去适应变化中的环境。

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其身心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结构和机能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为幼儿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生理基础。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形成是日后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以一种强烈而深刻渗透的方式影响着儿童身体和社会性的发展。

(三)幼儿健全人格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创新型国家要由创新人才来创造,因此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应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人格因素经常稳定地支配、调节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活动的积极性和行为的方式,并制约着人们对各种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成为影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动力载体。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单纯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应该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因此,这一时期通常被看做是促进创造力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研究表明,幼儿就有创新能力的萌芽,这种发展表现在幼儿的动作、言语、感知觉、想像、思维及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发展之中,尤其是幼儿好奇心和创造性想像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创造性思维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密不可分。幼儿时期是创造性人格发展和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健全人格塑造对幼儿以后的创造和成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幼儿健全人格培养是做好个别化教育的需要

个别化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个体差异,重视个体差异是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能说和谐社会中就不能有个性,实际上我们讲的以人为本,这个“人”就是以“各不相同的人为本”,是有差异的人。不同的个体应依据其个人素质(包括能力结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选择不同的专业和职业,才最有可能获得成功,而且不同年龄、职业的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方式也是不同的,社会应当让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获得成长与成功。

尊重个体差异,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个别化教育,就是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因人施教。幼儿期是儿童人格初步形成期,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并具有明显的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幼儿的行为直接依从于具体的生活情景,直接反映外界影响,尚未形成稳定的态度,其行为较容易得到塑造。家长和幼儿教师要特别注意幼儿期这一特点,加强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依据幼儿人格发展的结构,确定人格培养的目标

对幼儿人格进行培养的前提是找到培养的科学依据。人格的结构研究是对人格进行科学的划分,使抽象的特征描述变为可操作的具体手段,从而可以为幼儿人格的培养寻找切入点。

我们在对幼儿人格长达20余年的研究中发现,幼儿人格测评结构由智能特征、认真自控、情绪性、亲社会性4个维度的11种特质构成。智能特征是为了成功解决问题而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人格心理特征,具体包括聪慧性、独立进取两个特质。认真自控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认真、负责,以及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具体包括认真尽责、攻击反抗、坚持自制三个特质。情绪性是指幼儿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具体包括开朗活泼、敏感焦虑、急躁执拗三个特质。亲社会性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被其所处社会认可的积极态度和行为,主要包括羞耻内疚、同情利他、合群性三个特质。同时我们对幼儿人格相关特质的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好奇心测评结构包括反应敏感性、探究主动性、探究活动的持续性、好奇体验;幼儿独立性测评结构包括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幼儿自尊测评结构包括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幼儿自信心测评结构包括自我效能感、成就感、自我表现;幼儿自我控制测评结构包括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幼儿同情心测评结构包括同情体验、同情理解与同情行为。

我们只有按照幼儿人格所包含的成分去培养其人格,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育现场实验也表明,按照幼儿人格结构去培养,就能够相对容易地达到预期目的。例如,我们在进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时,依据验证性因素分析所获得的幼儿自我控制结构(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制定出幼儿自我控制各个维度的具体的培养目标和策略,最终达到了理想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自我控制结构为确定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依据幼儿人格发展的特点,设计教育活动

人格的发展特点研究主要探讨人格发展的特定规律及其相应的年龄特征,可以为幼儿人格培养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我们的研究表明,小、中、大班幼儿在人格四个维度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年龄差异,中班到大班是幼儿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4岁是幼儿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其智能特征、认真自控、情绪性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发展,尤其是聪慧性、独立进取、认真尽责、攻击反抗、坚持自制、羞耻内疚、开朗活泼、急躁执拗等特质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尤为明显。同时,幼儿一些人格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在认真自控、情绪性、亲社会性三个维度上,女孩较之男孩的认真自控程度更高,亲社会性更强,消极情绪更多。

只有依据其发展的关键期和发展特点进行培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责任心研究为例,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三个角度设计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时,由于小、中、大班幼儿处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他们在责任心的三种表现形式上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因此我们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他们各自的发展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小班幼儿的责任心发展处在依从阶段,培养重点应放在责任行为的训练上;中班幼儿的责任心发展处在认同阶段,培养重点应放在责任认知的提高上;大班幼儿的责任心发展处在信奉阶段,培养重点应放在责任情感的培养上。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构了幼儿责任心的培养模式:以幼儿责任心结构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三个角度为每个年龄段的幼儿设计了12种教育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小、中、大班三个系列的教育活动设计,共36个,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主题游戏是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最佳载体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激发幼儿潜能、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有效途径。选择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人格发展,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儿童发展的需要。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游戏在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儿童在游戏中通过与同伴的相互作用,开始学会互相理解,逐渐形成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并掌握游戏规则,学会轮流、协商、合作等社会技能。可以说,正是幼儿的游戏经验促进了其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一)游戏是促进儿童健全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幼儿园教育看,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幼儿心理具有情绪性,个体在执行以目标导向为特征的活动时,不仅依赖信息加工的认知过程,还依赖于头脑中的情绪系统。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在游戏中幼儿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它能唤起幼儿强烈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幼儿表现的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幼儿能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并具有活动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游戏具有情境性和规则性。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将获取的各种信息在操作中以形象化再现,并将行为规则转化为主体意识,又通过游戏活动,将内化的主体意识具体表现出来,实现了主体意识的外化,以此强化内化了的意识,并在高一层水平上进一步内化,使幼儿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对幼儿自信心、自尊心、同情心等的培养实验也都证明了游戏活动对幼儿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二)游戏类型具有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幼儿获得健全人格的典型游戏类型不同,或者说,不同年龄幼儿对游戏的喜好及需求不同。因此,不同年龄阶段培养幼儿人格特征的游戏活动也不相同。我们依据幼儿人格的结构内容,针对幼儿人格发展的特点,采用问卷、个案追踪、现场观察,构建了培养幼儿人格的最佳载体——游戏活动类型。在确定促进幼儿人格发展的各年级游戏类型的前提下,设计了实验过程中的游戏训练方案,在幼儿园实施促进其人格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以促进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例如,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中,我们使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发现适合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游戏类型有4种,包括操作性游戏、娱乐性游戏、运动性游戏和智力游戏,然后根据适合于小、中、大班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游戏类型及比例,为小、中、大班编制游戏作为实验因子来训练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教育现场实验的结果表明这种培养方式是有效的。

(三)主题游戏对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具有显著影响

幼儿人格有其特定的内涵、结构、发展特点,我们要按照幼儿人格发展的规律进行培养,促使幼儿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这符合全人发展的世界幼儿教育发展趋势。例如,在设计主题游戏促进幼儿自尊发展的实验研究中,我们通过让幼儿学穿衣、学穿袜和鞋、比比谁的衣服最整洁、学擦椅子、学做值日生、我要上学了等主题游戏来培养幼儿在生活游戏中的积极情感体验;通过数字游戏、七巧板、科学小问号等主题游戏来使幼儿获得成就感等。研究证明,主题游戏促进了幼儿自尊的发展。十余年来我们对幼儿好奇心、自信心、责任心、自我控制和同情心进行了三轮教育现场实验,研究结果均表明,通过科学的精心设计的主题教育游戏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幼儿人格的发展。因此,幼儿人格培养可以有自己独立的上题教育活动,主题游戏是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最佳教育途径。

研究幼儿人格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探索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途径。我们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吸收当前能够引领国际幼儿教育改革趋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把幼儿人格培养目标渗透于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之中,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基础研究与教育实际的密切结合使我们初步建构了促进幼儿人格发展的有效教育模式,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会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深入探索下去。

标签:;  ;  ;  ;  

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与模式_人格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