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工业发展与藏族冲突背后的文化内涵论文_赵海军

试析工业发展与藏族冲突背后的文化内涵论文_赵海军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M乡为个案

赵海军

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在民族地区处理好工业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既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文章以甘南州较早发展工业的M乡为例,介绍了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发展与藏族群众的矛盾与融合,分析隐含在矛盾背后的文化、信仰冲突,探讨显性冲突背后的隐性文化内涵。

关键词:工业发展;藏汉;冲突;文化内涵

M乡位于夏河县东北,地理位置优越,是甘南藏族自治州较早发展工业的地区。全乡总面积377平方公里,有6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计5673人,藏族人口占全乡的68.2%,主要聚居于山谷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这里是藏族霍尔藏四部长期生活的区域,区内信仰文化浓郁、形式多样,既有大量的源出本教的藏族民间信仰,也广泛分布着藏传佛教寺院。是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汇之地,也是现代工业发展最先影响到的藏族地区之一,分析该区域内藏族信仰与工业发展的冲突与调适具有典型意义。

M乡大夏河两侧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成为当地发展水泥建材工业的重要条件。民国学者张其昀在编纂《夏河县志》时就提出了在当地创办水泥企业的设想。[1] 改革开放初期这一设想得到了实践,1985年,以水泥生产为主要经营范围的A水泥厂迁至M乡,依赖于境内的石灰石矿山,以“全员持股”的方式吸收周边的失地农牧民加入到企业当中。作为M乡境内唯一的大型工业企业,A水泥厂创造了高额的工业产值,推动了地方工业化进程并带动了周边其它行业的起步与发展,成为夏河县支柱企业之一。但与此同时,工业的植入与传统的农牧文化、藏族信仰冲突不断,成为制约A水泥厂经济发展与地区民族和谐的首要因素。

一、显性的经济冲突

A水泥厂自1985年搬迁至M乡以后,与当地藏族群众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冲突有的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的由于处理不当,给企业和当地群众带来损失,不利于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分析近年来水泥厂与周边藏族群众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征地、开山、环境污染三个方面。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6月共发生冲突事件5起,造成部分项目停工,给A水泥厂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土地征用方面,A水泥厂建设初期,针对占用当地汉藏农民部分耕地的问题,夏河县、M乡政府牵头协调,最终以“全员入股,共同经营A公司”的方式得以解决。[3]但随着企业实力和规模的增强,用地需求量越来越大,位于河谷的M乡、W镇多为山地,征地的难度非常大。2009年底,《夏河安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获批,规划在M乡和W镇征地1200亩,至2012年初首批在W镇的200亩畜牧产业园区仍然没有完成。尽管征地过程困难重重,为了企业发展的需要,A水泥厂仍以有偿的方式征用了大量土地,致使当地农民失地现象严重。以水泥厂河对岸的X村为例,人均耕地面积由改革开放初的1.5亩到目前的不到1亩,农业用地萎缩,部分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当地藏族因长期从事以畜牧业为主的传统生计方式,在接受和适应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大的不适应,在对A水泥厂征地的问题上抵触情绪较大。以2008年11月某藏族村村民抵制水泥厂电站项目征地35亩为例,村民们态度十分坚决,要求赔偿200万元的资源补偿金,否则不许动工,导致水泥厂的水电站建设工程完全停工11天,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事件僵持了半年多,期间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民族宗教工作者以及部分宗教人士调节均没有取得好的效果,最终在格尔迪寺活佛的调解之下才达成协议得以妥善解决。

开山取石方面,A水泥厂开采的石灰石矿山周边分布着若干藏汉村庄,开山过程中巨大的炸药声响给周边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一方面,巨大的震动使周边村庄房屋的墙壁出现位移甚至断裂,影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粗放式的开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草场的破坏,使周边的藏族牧民蒙受了损失。藏族传统的草山分配都是以部落或村庄为主体的,M乡的每一座草山都有其归属,开采矿山使周边藏族村庄的草场面积减少。引起当地藏族群众的不满。2009年11月该矿山传统意义上的占有村认为“爆破给村民的住宅造成了破坏和威胁,要求安顺水电站进行赔偿”。最终在M乡政府的多次调解之下,事件才得以解决。

环境污染方面,水泥生产使用的机械噪音较大,辐射范围大约在1公里左右,周边的几个村庄都受其影响;开山与水泥生产造成的大量粉尘降落到周边的土地和庄稼上,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牧草质量降低,牛羊产量下降;水泥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气目前经过相应的处理,净化装置已经达标,但在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废水废气没有经过科学的处理,被直接排放到大夏河中,影响到当地群众的饮水安全。2009年7月,因用水问题A水泥厂与某藏汉杂居村的30位藏族村民产生了冲突。村民中止了安顺水电工程三标段的施工,扣留为三标段维修设备的兰州供货商车辆、设备并与公司现场施工人员发生了肢体冲突,造成了在建隧洞溃塌,水泥厂称经济损失达16万元以上并向夏河县公安局报案。

二、隐性的文化冲突

针对以上与藏族群众的矛盾冲突,A水泥厂多采用经济补偿的方式予以暂时的化解,但工业发展与藏族群众矛盾冲突的核心问题并没有解决,我们必须思考这些矛盾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藏族是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工业发展与藏族群众矛盾的实质是其与藏族传统信仰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水泥厂的发展与藏族传统“神山、圣水”崇拜、土地崇拜和羊神崇拜等方面的矛盾冲突。

藏族的信仰主要由藏传佛教信仰和大部分源于本教教义的民间信仰组成,安多藏区本教文化比较浓郁,民间信仰在区域内影响不容忽视。在M乡居住的藏族,从历史渊源上来看,主要是霍尔藏四部的故地。郭尼部以孜孜合寺为中心,形成孜孜合上、下两个自然村,属孜合孜行政村,拉卜楞寺四大赛赤之一的霍尔藏仓一世便出生在该部;珠斋部,分布在今M村行政村和YX行政村,又被称为牙塘部;贡曲乎嘉秀部,统辖今敖塞行政村和切龙行政村,六世格尔德活佛建格尔迪寺;嘛呢部,位于今曲奥乡依格塘,属赛仓活佛的辖地,且与霍尔藏仓活佛有供施关系,藏传佛教文化极为浓郁。[4]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M乡藏族的信仰形式主要为山神崇拜、土地神信仰、水崇拜、羊崇拜和对藏传佛教高僧活佛的崇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山信仰与山神崇拜是藏族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之一,代表性的如冈底斯神山信仰、阿尼玛卿、阿米年卿神山等。在藏族的观念中,山作为生命体,其形态各异,可生可灭但灵魂不灭,山的灵魂便是山神,一种以动物或者人体形象出现的神。[7]在这里对于山与山神的崇拜是统一的,山体是山神的寄托体,“人们礼拜山神时,一般向其所崇拜的山岳本身直接献祭”。[8]霍尔藏地区几乎每个德哇就有一个山神,并建有拉则,同在一地的几个德哇还有共同的山神,也建有拉则,祭山神时间不同,每年至少要祭一次,有的拉则一年祭两次。[9]A水泥厂为了经济效益而开采被藏族奉为神灵的石灰石矿山,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当地藏族民众的信仰和情感,这种潜在的力量通过现实的具体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了当地藏族群众与A水泥厂尖锐的矛盾,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冲突。在藏族群众看来,开山的过程是野蛮的,不仅使山体遭到了损失,巨大的爆炸声也惊动了山神,终将受到山神的惩罚。他们希望通过与水泥厂的“斗争”可以停止或者减少对山体的损坏,但这种诉求与地区经济发展是矛盾的,只能通过努力获得部分以经济利益形式提供的“文化补偿”。[10]

土地信仰在M乡地区霍尔藏部落中较为常见,当地世居村子的人家都有一个“萨曲”,即每个家庭的土地命脉,[9]当地人认为,如果萨曲内的土地遭到破坏就会给萨曲内的人家带来不好的影响。这种传统的土地神信仰,体现了历史上藏民族对自然界的淳朴认识,也是藏族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原始形态。正是这样的信仰维持了草场和耕地面积的长期稳定,也使人类活动对土地所造成的影响、破坏等作用大大削减,保证了藏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延续。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工业植入民族地区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土地被大面积的作为工业用地,轰隆的机械声音响彻山谷,现代工业与民族信仰之间格格不入。安多公司在征地过程中与藏族群众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体现了民族信仰在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不适。这种因文化的差异产生的人与人的矛盾,只有在工业发展充分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和信仰的时候,才能够得到妥善有效地解决。

M乡藏族群众的“圣水”信仰同样与工业发展存在矛盾。水崇拜是藏族先民遗留下来的原始宗教信仰,水崇拜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对圣湖如玛旁雍神湖的崇拜,有对水中“龙神”、“鲁神”的崇拜,也有对水神献祭的习俗,水神崇拜深深蕴含于藏族群众的传统习俗中。[11]在M乡,藏族的水崇拜主要体现在对山泉水和大夏河崇拜与保护。在M乡两边的山谷中,蕴藏着丰富的泉水资源,藏族村庄在山的顶部或较高的地方修一个水池,聚集的水被直接作为饮用水,政府也将其作为民生工程,使大部分藏民家里都通了“自来水”。藏族群众对圣水的崇拜的重要形式之一是认为山泉水可以治病,这在M乡也得到了体现,当地人将山泉形象的称作“药泉”,当地藏医也使用“药泉”之水作为治疗病人的药引,可见他们认为山泉是由灵性的。这种灵性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遭到了破坏,“药泉”的水遭到了污染,不仅影响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用水,也对牲畜的饮水等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作为整个夏河县“母亲河”的大夏河也在工业发展中被大坝截成了很多段,水资源严重流失,径流量明显减少,目前污染日益严重已不具备可以直接饮用的水质。大夏河内生物减少,鱼类形态出现各种变异,生态破坏已经影响了藏族群众的信仰和生活。

藏族对羊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吐蕃历史时期,这与藏族以畜牧为主的生计方式有关,唐朝时便有了吐蕃人“重鬼右巫,视羱羝为大神”。[5]更有吐蕃早期的盲人国王第一次睁开眼睛时看到的是达日山上的羊并封其为达日年斯王的传说,[6]藏族作为一个以畜牧业为主要生机方式的高原民族,牛羊的数量代表了一个藏族家庭的经济情况,藏语中“羊”与“财富”同意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大量粉尘散落到牧草中,影响了牧草的生长,大部分牛羊拒绝食用这些被污染的牧草。M乡的风力非常强劲,粉尘影响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不仅覆盖了大夏河河谷的所有藏、汉村庄,而且影响到山谷当中的藏族村庄。有藏族群众表示“这些污染已经触怒了神灵”、“羊不吃草是对目前情况的不满”等观点,也有很多藏族家庭放弃了以饲养牛羊为主要经济来源,到A水泥厂工作或另寻其它出路。

A水泥厂与藏族群众的矛盾深受藏族传统信仰的影响,无论是对山脉及其所代表的山神,还是对土地、水等自然物的崇拜,都是藏族群众在几千年生产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与表达,都对藏族群众的行为产生了非常深刻的作用。工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应该充分尊重这些具有文化特质的传统信仰与习俗,因势利导,在维持和保护众信仰的基础之上发展社会生产。

三、结论

M乡A水泥厂与藏族信仰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多方面的,其实质是少数民族传统风俗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矛盾,在民族聚居区具有普遍性。我国的少数民族多为全民信仰某一宗教的民族,维持着较为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对自然物的崇拜是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而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的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多是与这些民族的信仰、传统相背离的。在民族地区发展工业化必须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探索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其昀编,民国手抄本.夏河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0:60.

[2] 徐黎丽.走西口——汉族移民西北边疆及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94.

[3] 王延明,王丽娟.工业化进程中汉藏族际关系新质——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M乡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9(1):243-246,255.

[4]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134.

[5] [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吐蕃传[C].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索南扎巴.新红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18.

[7] 巨晶.神山、自然与部落——安多藏区神山体系研究[D].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11:6.

[8] 郑土友.中国民俗志·信仰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74.

[9] 尼玛草.甘肃藏族霍尔藏部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学位论文,2010:57-58.

[10] 王丽娟,丁鹏.传承、更新与借助:对藏族“戎亢”的解读——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M乡为例[J].民族研究,2008(6):50-58.

[11] 才让.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83-8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安多藏区多元信仰影响下的藏汉民族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4YJC850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海军(1988- ),安徽肥东人,法学硕士,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民族关系。

论文作者:赵海军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

标签:;  ;  ;  ;  ;  ;  ;  ;  

试析工业发展与藏族冲突背后的文化内涵论文_赵海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