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考试题谈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试题论文,能力论文,学生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中考试题正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考查学生获取、加工、应用信息能力的信息题是近年来各地中考的热点之一。这里就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信息处理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
现代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新课标中提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服务,又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新教材中“化学·技术·社会”“调查与研究”等栏目的设置,既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也体现了对学生获取和加工运用信息能力方面的要求。因此,让学生通过学校学习,具备一定的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是化学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阅读理解能力是快速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
1.化学教科书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获取信息能力的重要素材
化学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依据,具有其特有的基础性和示范性。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直观,趣味性很强,增加了很多图表信息、SISE栏目,为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要利用好这些素材,首先要教育学生重视对教材的阅读。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了重练习轻阅读的不良倾向,不布置练习就等于没作业,学生不会主动阅读课本。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泛读勾画出疑点、难点,使课堂学习具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利用一些时间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并分析概念、定律中的关键词和总结物质的重要性质、用途等;课后复习,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性质、实验现象等反复阅读,体会关键词,对比不同点和相同点,思考理解,不仅有利于掌握概念、深刻记忆,而且长此以往,在潜移默化中能使学生养成阅读课本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例如:“金属材料”一节的学习,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文图、数据信息,生活提供了熟悉多样的实例,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内容,再联系生活实际,并结合课本中的问题“讨论”小结金属的性质和用途,即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
2.多媒体与教学内容整合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手段为我们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眼、耳、脑、手并用,提高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如“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插播视听材料,链接文字阅读,再针对材料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抢答,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很好地训练和提高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的能力。
3.第二课堂和课外资源的开发是培养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能力的又一途径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手段。结合教学内容举办专题讲座、布置一些拓展性作业或研究性的课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利用书刊、网络、身边社会资源等,通过参观和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锻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学习水资源和水的净化时,带领学生调查水资源状况、参观自来水厂,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篇小论文。各小组发挥各人专长,分工协作,根据实地采集的信息、图片,结合网上搜集的资料写成小论文。学生完成小论文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创新是信息加工和运用的关键
信息题中所创设的新情景对学生而言往往是陌生的,要想解答好这类问题,就需要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并把平时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或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来,再进行综合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1.扎实的“三基”是知识迁移和创新的基础
知识的迁移主要是类比联想、理论联系实际,把题目所给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加以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然后捕捉旧知识和新信息的相似、相当、相反之处,异中求同,从而解决问题。知识的创新是在求同的基础上,对要解答的问题进行分析、甄别,同中求异,利用新信息解答问题。可见知识的迁移和创新都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2.求同和求异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创新的有效方法
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引导学生利用求同思维掌握知识,又要注意求异思维的强化训练。求同思维在运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缩短了人们的思维进程,对新知识的接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平时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学习规律和方法,实际上就是运用求同思维。学习基本概念,就要认真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和符号,对关键的词语,要认真推敲、明了涵义,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注意与相近的概念加以对比,分清异同。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很多概念的学习都是如此。求同思维是求异思维的基础,求异思维往往是求同思维的落点。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发明创造的关键。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求同思维开始,到求异思维终结。如习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题一解”“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就是求同和求异思维训练,也是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科学探究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科学探究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获取事实和证据。其中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等,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根据一定的信息,才能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从实验中获取信息作为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加工与整理,才能得出结论。并且在实验探究中很可能对方案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甚至是创新。例如,对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反应的探究。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提出能反应的假设,但设计方案时却出现障碍,二氧化碳不能使氢氧化钠溶液变浑浊,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此时启发学生如果反应了可能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发现如果反应了气体被吸收,体系的压强就会减小,同时会生成碳酸钠。设计方案可从压强变化和生成产物两方面入手。如果从压强变化入手,压强的变化如何体现呢?关键是要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如果要看到形变,则要用软瓶。没有软瓶,则要借助液面变化或液体的流动来证明压强变化。有些同学还提出集气瓶盖玻璃片、放熟鸡蛋等方案,最后设计出五六种方案。若要从检验生成碳酸钠入手,可以加酸看气泡,也可加可溶性钙、钡化合物溶液看沉淀。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必须针对问题,联系已有知识,对信息进行有效迁移,从而使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五、总结规律、形成方法是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提升的“催化剂”
信息题解答的一般方法是:①阅读理解,快速筛选——获取有效信息;②联系已知,捕捉关键,类比联想,转换重组,分析推理——加工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做题后认真体会解题要点,归纳、小结解题方法,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的良好效果,使学生解答信息题的能力快速提高。
例如 如附图所示:把一条红色石蕊试纸用氯化钠溶液浸湿,贴在玻璃片上,在6V电源的两端各连上一段细碳棒(或铅笔芯),让碳棒在纸上移动。连接阳极的碳棒可以写出白字,而连接阴极的碳棒可以写出蓝字(注意:两根碳棒要同时与试纸接触)。请看信息:
附图
附图 实验装置
附图
具有漂白性,可使有色物质退色。请你回答:
(1)阳极产生的物质是____,产生白字的原因是_____。
(2)阴极附近有_____溶液,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
(3)你认为阴极产生的气体是____,如何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该题是一道典型的文图、符号信息题,所给信息比较直接,基本不需加工,关键是准确获取有效信息并加以应用。首先要结合图文弄清题意:电解滴有石蕊试液的食盐水,阳极产物使石蕊退色,阴极产物使石蕊变蓝;然后筛选有效信息:电解食盐水生成的产物有NaOH、具有漂白性;再联系已有的石蕊变色规律:酸红碱蓝,在三种产物中选择,根据“阳极写白字”、结合
漂白性回答(1);根据“阴极写蓝字”,联系碱溶液使石蕊变蓝回答(2);(1)、(2)选择正确,三种产物中就只剩下
,(3)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