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造性看生动--对一类“社会”的分析_升学考试论文

从创造性看生动--对一类“社会”的分析_升学考试论文

生动,源于创造性——评析一节《社会》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生动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门新课,小学《社会》就要陆续在各地开设了。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今后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很重要。最近,辽宁教育学院小学教研部组织了一次《社会》课示范教学,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我有幸观摩了这次教研活动的录像,受到很大启发。特别是其中沈阳市和平区民族二校郑昕老师的一节《节约用水》,使人觉得颇有新意。

这种新意,不仅仅表现在她以一滴水破题,把学生的思路引入了无穷的水的世界;不仅仅表现在她调动了幻灯、录像等多种电教手段,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教室以外的广阔天地;也不仅仅表现在以学生们的一份节约用水倡议书煞尾,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活生生的节约用水的教育……,而更主要的,是她以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世界。

开设社会课的目的,就包括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而郑昕老师正是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目的设计自己的课程。

她结合课文,事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上对水的需求和缺水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课堂上,又让学生们像记者那样发布自己的调查结果。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走进”电视机……

显而易见,社会调查,让学生们接触社会,走进社会,是进行《社会》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当他们把每一个人的调查结果集中到一起的时候,水资源缺乏的紧急状况便清楚地摆在了全班同学的面前。这是他们自己得出的结论,因此,它将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心中,十倍百倍地胜过教科书的文字介绍和老师的口头阐释。

当然,从学生们“发布”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他们并不都是“走向”社会了解到的情况,有些情况显然来自报纸等现成材料。但这也是社会调查的一种方式。并且这种查阅材料的能力,也正是学生们所需要的。如果他们真正掌握了这样的方法,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有趣的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节约用水的方法,郑老师还设计了“竞选节水办公室主任”这一课堂讨论方式。学生们纷纷发表“竞选演说”,提出了他们对节约用水的高见。尽管他们提出的“措施”有一些很幼稚甚至滑稽。但当他们把自己的见解同教科书上告诉他们的方法对照起来的时候,他们的印象无疑会是深刻的,他们的记忆无疑会是牢固的。这种形式(不只是“竞选”),已经不仅仅是对《社会》课的教学有益处,其他课程的教学也是完全可以借鉴的。

她还建议学生们把他们的竞选演说综合起来,形成一份建议“送交”给“节水办公室主任”,这就进一步把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延伸到课后了。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也有难于驾驭的一面,郑老师的这一课就超了较多时间。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时间掌握更准一些,这一节课将会更为完美。

教育专家认为,“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见人民教育出版社五院校合编《教育学》),而郑老师的这些作法,正是这一教育理论的生动实践。

由于这些方法很适合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都能像这节课这样生动活泼,我们的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改观。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难的。比如学生们“发布”自己调查结果用的电视机,就是用一只旧纸箱改制的,这显然是受了前几年那个电视小品《懒汉相亲》的启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类启发创造性的小事比比皆是。如果我们都能像郑老师那样留心,我们将会有更多的老师创造更多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标签:;  

从创造性看生动--对一类“社会”的分析_升学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