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我国农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_农村论文

教育对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村论文,收入差距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日益扩大,因此,2000年我国政府采取了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以推进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差距。而东西差距不仅仅存在于城市,同样也存在于农村。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研究劳动力教育结构对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本文实证分析的目的在于识别教育对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同时,可以寻找有利于地区平等的政策方向和有效的政策教育措施。

从理论上讲,各项投入组合会影响收入,这种投入组合包括物质投入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本文重点是要考察以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替代变量的人力资本质量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根据该原理,我们设定了简单的实证模型。采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3—2004年的统计数据,包括29个省份(不含重庆和西藏)的汇总数据(Cluster Data),本文采用如此长的纵列数据,并以2000年为分界点分成两个阶段研究收入方程的结构变化和区域差距,这在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研究的文献中也是不多见的。

二、农村区域差距状况及趋势

1.省际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差距状况及趋势。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区域差异明显。从绝对水平看,198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3.4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为444.0元,最低的青海为158.3元。二者差距为258.7元,极值比为2.80。上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9倍,而青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8%。200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2元,其中,最高的上海为6653.9元,最低的贵州为1564.7元。二者差距为5089.2元,极值比为4.25。上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3倍,而贵州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9.7%。根据《2004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的统计数据,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差距状况如图1所示。

若采用变异系数来衡量省际的区域收入差异的状况(其中采用30个省份① 的农村居民纯收入的算术平均数,而没有采用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平均数),我国自1983年起,该系数的变化如图2所示。在总体趋势上表现很明显,自1981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区域差异处于不断加剧的态势。从省际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2.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差距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农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1980年全国平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91.3元,东部为217.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7个百分点;中部为181.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个百分点,西部为171.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3个百分点。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2元,东部为3616.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7.9个百分点,中部为2382.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2个百分点,西部为1878.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4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80年的1.27∶1.05∶1扩大为2003年的1.92∶1.27∶1。从图4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自1980年以来三大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轨迹。

三、数据和方法

(一)数据

回归分析所用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这29个省份去除了西藏和重庆两个省份,理由是1997年重庆才被列为直辖市,因此数据不具有连贯性,而西藏的统计数据缺失破坏了数据的平衡性,因此亦予以去除。有关指标的统计描述见表1。

表1 三大区域的一些指标的统计描述

地区

指标 单位年份

东部

中部

西部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人 19931570.42 833.01 709.79

19973289.802060.021470.32

20003677.202173.581632.31

20034417.852526.281920.95

工资占纯收入比例% 1993 33.77 17.58 11.54

1997 38.44 21.84 15.07

2000 43.50 28.82 22.59

2003 46.80 31.89 27.35

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 % 1993 35.24 37.67 37.94

1997 31.20 33.79 37.69

2000 28.13 29.52 36.48

2003 25.00 27.40 35.78

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 % 1993 42.67 40.85 28.03

1997 49.03 48.74 33.86

2000 51.56 53.14 36.57

2003 53.00 54.86 39.18

高中文化程度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 % 1993 10.36

8.91

5.97

1997 10.52

9.63

6.29

2000 11.66

9.95

6.86

2003 11.90 10.33

6.97

大学文化程度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 % 1993

1.89

0.88

0.52

1997

3.34

1.57

0.86

2000

4.19

2.21

1.61

2003

5.90

2.50

1.78

人口教育系数年 1993 746.80 713.02 558.81

1997 802.30 779.20 618.50

2000 832.40 806.16 653.04

2003 854.80 817.62 676.18

人均耕地亩/人 1993

1.43

2.72

2.89

1997

1.28

2.64

2.64

2000

1.18

2.63

2.47

2003

1.12

2.69

2.39

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 元/户 19932069.461865.802206.41

19973730.803770.274666.66

20005130.494401.055480.76

20035467.645414.616916.16

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和服务支出 元/人 1993 107.28 51.24 37.68

1997 238.57 138.80 93.42

2000 312.63 169.20 133.70

2003 404.07 216.45 165.73

2.理论方法。我们的目标是研究区域纯收入的人力资本贡献函数,在第t时期的区域纯收入可被看成是由各地区物质资本投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自然资源(土地)的投入数量、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状况和其他一系列选择参数所决定的,表示为:

这里y[,it]代表第i个地区第t时期的收入,C[,it]代表i地区第t时期的物质资本投入,N[,it]代表i地区第t时期的完全外生的自然资源的投入数量,L[,it]代表i地区第t时期的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状况,其中,C[,it]和L[,it]非完全外生。ε[,it]代表不可观测的区域特征,λ[,it]是方程的选择参数。

在本文的计量分析中,根据可以获得的数据以及理论分析结果,本文应用的基本回归模型如下:

由于回归方程中的变量都存在一定的时间趋势,所以在做回归分析时,首先采用如下回归方程对变量进行消除趋势处理:

Y=αt+c+ε

其中,Y代表回归方程中存在时间趋势的变量,t=year-1992,ε是随机扰动项,c为常数项。

因此,在具体回归中使用的变量是原变量去除时间趋势后的残差项,模型如下:

其中,i为省份,t为年份,β[,0]为常数项。asset[,it]为上期户均固定资产原值,代表物质资本投入C[,it],land[,it]为人均耕地面积,代表自然资源N[,it],psch[,it]为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ssch[,it]为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hsch[,it]为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high[,it]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重。eduspd[,it]为上期人均文教娱乐支出,slr[,it]为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重。控制上期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和服务支出的目的是试图控制上期区域人均收入对该地区劳动力教育结构的影响,控制纯收入的工资性收入比例的目的是控制教育程度对收入构成的影响以及农村居民受雇状况的影响。

四、模拟

鉴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根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和重要的政策影响因素,我们对1994—2004年劳动力教育结构做回归分析之后,又对1994—2004年的数据分区域分阶段进行分析。自2000年起,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国家政策作为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都是直接的。本文是想分析西部大开发政策是否对教育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区域差异,因此选取2000年作为分界点。区域的划分主要是东部、中部和西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1.1994—2003年劳动力教育结构对人均纯收入影响分析。表2给出了1994—2004年29个省份11年纵列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在回归分析中,发现存在序列自相关和组群间异方差,因此采用了FGLS回归处理异方差和一阶自相关。同样的理由,在以后的回归中均采用FGLS模型。如表2所示,方程(1)控制了其他投入要素、工资收入比重以及上期文教娱乐支出,方程(2)和方程(3)没有控制其他要素投入。FGLS回归结果显示劳动力的不同文化程度构成比重对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从总体上看,1994—2004年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结构对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影响较大。从小学到大学依次递增,在考虑其他投入的回报,并控制上期教育支出的情况下,影响系数分别为14.916、25.880、30.631和184.329。这意味着去除时间趋势后,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比例每增加1个单位,人均纯收入将分别增加14.916、25.880、30.631和184.329个单位,也就是说,从全国整体水平来看,劳动力教育程度的提高将有利于地区人均收入的提高,越是高层次的教育效果越明显,高等教育回报大幅度高于其他教育层次。

表2 1994—2004年29个省份教育对人均纯收入影响的回归模型

控制异方差和一阶自相关的FGLS的估计结果

系数(1)系数(2) 系数(3)

小学教育比例14.916(6.713)[**] 16.180(6.802)[**]

16.321(6.598)[***]

初中教育比例25.880(4.642)[***] 22.523(4.667)[***] 23.029(4.424)[***]

高中教育比例30.631(10.422)[***]34.770(10.568)[***] 36.744(10.574)[***]

高等教育比例184.329(21.606)[***]

185.723(21.476)[***]183.186(21.211)[***]

滞后的文教娱乐支出 0.015(0.020)

0.012(0.021)0.012(0.022)

工资收入比例-0.420(3.210) 0.897(3.133) —

人均耕地面积-25.659(18.448) — —

上期生产性固定资产 0.051(0.015)[***]— —

常数项 -201.779(45.342)[***] -198.587(44.041)[***]

-208.839(38.936)[***]

省份数 29 29 29

期间数 10 10 10

Wald X[2]

164.77 159.70 161.84

注:括号中为渐近标准差;*,**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因变量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1994—1999年与2000—2004年教育结构对人均纯收入影响的结构变化。为进一步比较近年来劳动力教育结构对地区收入乃至地区差距影响,我们将假定人力资本以外的其他投入以及控制因素的影响系数在两时期均有所不同,以考察1994—1999年与2000—2004年教育对人均纯收入影响的结构变化。考虑不同时期的常数项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加入了时期虚拟变量T[,1]。如表3的结果显示,小学、初中、高中比重的影响系数均有所下降,降幅分别为1.927、1.645和10.174,但均不显著;大学比重的影响系数上升24.651,但统计上也不显著。但是,两时期教育结构影响系数的一致性检验不能够拒绝两时期差异联合为零的假设,但两时期所有系数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拒绝了两时期差异联合为零的假设。也就是说,教育结构对收入的影响在两时期变化不明显,但所有要素的投资回报率是有所变化的,物质资本的投资回报下降。

表3 1994—1999年与2000—2004年教育对纯收入影响的结构变化

控制异方差和一阶自相关的FGLS的估计结果

自变量 1994—1999年系数 2000—2004年系数的变化

小学教育比例14.421(5.827)[**] -1.927(8.210)

初中教育比例26.361(3.815)[***] -1.645(5.103)

高中教育比例15.104(11.357) -10.174(16.345)

高等教育比例165.324(23.001)[***]

24.651(36.813)

滞后的文教娱乐支出 -0.024(0.024) 2.631(0.705)[***]

工资收入比例11.960(3.432)[***] -5.084(4.160)

人均耕地面积0.056(0.019)[***] 0.021(0.022)

上期生产性固定资产 -16.626(16.462)-39.366(22.358)[*]

2000—2004年虚变量 -68.465(35.133)[*]

常数项 -83.464(30.931)[***]

省份数29

期间数10

Wald X[2](d.f.) 611.23(17)

两时期教育系数一致检验的X[2][p值] 1.27[0.8658]

两时期全部系数一致检验的X[2][p值]49.10[0.0000]

注:括号中为渐近标准差;*,**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下同。因变量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教育对人均纯收入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为东部和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为弄清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结构对收入影响是否产生变化,以及区域发展过程中教育的影响是否一致,我们做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不同时期的教育结构对收入影响的回归。我们假定其他影响因素的系数在不同时期没有变化,单纯考察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各劳动力文化程度比重对收入的影响是否有变化,我们使用差分的方法,结果见表4。

表4 分地区1994—1999年与2000—2004年教育对纯收入影响的结构差异

处理异方差和一阶自相关的FGLS的估计结果

系数

自变量I=东部I=中部 I=西部

非I地区教育的系数

小学教育比例10.290(6.308)

-1.256(7.368)61.752(11.760)[***]

初中教育比例24.632(4.558)[***] 31.218(5.426)[***]

41.666(8.634)[***]

高中教育比例19.657(13.402) 5.068(13.054)41.666(8.634)[***]

高等教育比例204.339(37.871)[***]182.065(24.451)[***] 242.510(26.839)[***]

I地区教育与其他地区的差异

小学教育比例94.219(28.555)[***] 39.886(15.071)[***] -65.812(13.761)[***]

初中教育比例43.827(16.272)[***] 8.763(11.146)-15.558(11.107)

高中教育比例67.562(37.614)[*]

41.527(23.904)[**]

-57.981(23.871)[**]

高等教育比例34.232(52.750) -40.099(56.736) -113.674(53.584)[**]

系数联合检验的X[2] 14.98

10.1824.23

I地区2000—2004年

与其他地区的差异的变化

小学教育比例-10.710(31.458) -14.443(16.323) 3.352(6.993)

初中教育比例-2.407(19.008) -22.268(11.397)[*]

3.352(6.993)

高中教育比例23.317(36.195) -9.427(21.142)

-48.239(26.217)[*]

高等教育比例56.319(37.165) 70.697(77.326)

233.750(60.727)[***]

系数联合检验的X[2] 27.46

11.7533.80

滞后的文教娱乐支出 0.020(0.025)0.020(0.020) -0.017(0.021)

工资收入比例9.340(3.419)[***]

2.086(3.208) 7.779(3.236)[**]

人均耕地面积-33.498(17.165)[*] -37.829(17.431)[**] -38.189(15.939)[**]

上期生产性固定资产 0.067(0.016[***]0.103(0.013)[***]0.064(0.014)[***]

常数项 -164.811(42.173)[***]

-1291.364(373.585)[***] 142.497(46.374)[***]

省份数 9

10

10

期间数 10 10

10

Wald X[2](d.f.)

534.41[16] 245.16[16]

400.72[16]

1994—1999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各个教育层次的系数都高于其他地区,分别比其他地区高94.219、43.827、67.562和34.232,尽管其中大学层次不显著,高中层次仅在10%的水平上显著,但小学和初中都达极显著水平。对于发达的东部和落后的西部地区的综合状况相比,除大学教育外,中部地区的教育结构回报系数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小学、初中和高中依次比西部地区高出39.886、8.763和41.527,其中小学达极显著水平,初中达5%的显著水平。虽然大学教育的系数比其他地区低40.099,但不显著。而对于落后的西部地区,教育回报率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悬殊差距,从小学到高等教育分别比其他地区低65.812、15.558、57.981和113.674,而且除初中外,其他层次的系数均达到5%以上的显著水平,笔者认为产生该种现象的原因与西部农村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导致知识资本的回报率低。2000—2004年与其他地区相比,中部和东部各教育比重的系数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回报明显上升,增幅为233.750,而且在统计上是极显著的。3个方程所有的系数联合检验均不能拒绝存在系数差异的假设。

综上分析结果,1994—1999年东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明显高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而中部与东西部综合水平相比,教育回报率还存在一定的优势。而对于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在此期间教育回报率明显低于东中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该阶段的发展中,导致西部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回报率的差异。在2000年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后,西部的高等教育回报率大幅上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但其他教育层次的回报率依旧低于其他地区,未见明显改善。因此,我们认为2000年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之后对西部高等教育回报率有显著影响,可以尝试提高西部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重将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农村的收入差距。

五、结论

根据统计数据来看,西部、中部和东部教育水平比较状况如下:小学层次比重依次降低,而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比重依次提高。也就是说,从教育的基础状况来看,西部处于弱势地位。根据回归分析来看,在全国整体水平上,劳动力教育程度的提高将有利于地区人均收入的提高,越是高层次的教育效果越明显。因此,西部教育的基本状况致使其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其缩小与其他地区的收入差距。

根据分析结果,1994—1999年东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明显高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而中部与东西部综合水平相比,教育回报还存在一定的优势。而对于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在此期间教育回报率明显低于东中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该阶段的发展中,导致西部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回报的差异。在2000年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后,西部的高等教育回报率大幅上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但其他教育层次的回报率依旧低于其他地区,未见明显改善。因此,我们认为2000年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之后对西部高等教育回报率有显著影响,可以尝试提高西部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重将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农民收入的差距。

*其中,所有年份都不包括重庆,1988年以前的数据不包括海南,即1984—1988年为29个省份,1984年以前的数据不包括西藏,为28个省份,本文后面用于计算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数据与此相同。

标签:;  ;  ;  ;  ;  

教育对我国农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