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学专题》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文/李卫中
【摘要】 课程思政背景下,《现代汉语词汇专题》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应注意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融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提升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为主线。在教学策略方面,运用多种模态话语协同构建人际意义,提高对文化词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提升母语情感。
【关键词】 课程思政;词汇专题;文化词;多模态话语
课程思政的本质和核心是立德树人,尤其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通过学习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等内容,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现代汉语词汇学专题》课程(以下简称《专题》)从教学目标、内容、策略方面加强了思政育人的探索与实践,注重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加强学生的词汇理解与应用能力,提升母语情感,培育文化自信。
一、教学目标: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融合
《专题》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汉语教学的基础之一:语言知识与能力。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单元,该课程教学目标中应该重视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注重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关联。该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际汉语教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标准之一是教师应具备与职业要求相关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专题》课程的主要目标与此衔接,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汉语词汇学知识及分析能力。与此相对应,课程在此基础上强化了思政育人目标,通过学习经典,可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典词汇的理解分析及阐释能力,增强母语情感,提升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也是密切融合的。引导学生掌握词汇基础知识,使其具有较为丰富的词汇积累,具有熟练认知、分析、应用现代汉语词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国家语言意识,了解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热爱母语,正确应用母语词汇,使情感与思想在知识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逐渐升华。
二、教学内容:词汇知识教学以提升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为主线
在教学中,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的思政靶点,强化文化词的教学,引导学生感知领悟文化词词义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及当代价值。如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等;再如对“礼”文化词的考察及理解,切入点由礼仪用词如“恭、拜、贺、敬”等系列词的词义内涵的理解,进而引申到对礼文化内涵的理解,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恰当使用礼仪用语,传承中华礼仪文明。
(一)好词分享:引领感悟文化词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针对岩心冲蚀扰动的问题,可采取超前压入提前保护底部岩层以及避免冲洗液直接冲刷底部岩层的方式辅助内筒单动来解决。
计算机网络工程信息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信息和人员的管理,所以培养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使之能够熟练的掌握信息化的内容,提高其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可以从根本上实现信息化管理,保证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施行。企业中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培训,结合行业的发展动向,学习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学习信息化管理知识,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中刚健自强的精神,是中华文化思想的主题。
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在《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模态选择,恰当使用语言文字模态、音频视频模态、图片模态等,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话语符号的意义,加深对母语词汇的认知和应用,增强对中华语言文化的自信。
2.道德修养、品性操守方面。如“上善若水”,这是《道德经》中描述的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其他如:厚德载物、大道致远、明德惟馨、虚怀若谷、厚积薄发、高山景行、长善救失(《礼记》)、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入孝出悌(《论语》)、钝学累功(《颜氏家训》)、慎独(《礼记·大学》)。
这个教学活动主要重视涵咏经典,分析理解词义中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通过学习,理解文化词的含义并能将其应用于语言实践中,进一步理解词汇中蕴含的价值观。传承并正确使用汉语词汇,进一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词汇作为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的价值取舍观念,很多词的词义及演变中都有文化的烙印。在《专题》课的学习中,增加了学生的“好词分享”环节,其中多数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内容相关。例如:
4.勤奋刻苦学习方面的用词。如:焚膏继晷(韩愈《昌黎集》)、囊萤照书、凿壁偷光。
3.校训系列用词。“明德至诚 博学远志”(福州大学校训)、“励学敦行”(南京大学校训)、“信而达理 敏而好学 廉而知耻” (江西财经大学校训)、“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江南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中山大学校训)。
(二)词汇文化专题小论文写作:引领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教师围绕词汇与文化的考察,引导学生由点到面分析文化词的意义。如分析一组军事成语中的文化:“远交近攻”“运筹帷幄”“以逸待劳”“强弩之末”“精锐之师”等。小论文写作通过具有一定问题导向的深度探究,丰富拓展了教学内容,加强了学生对文化词的认知。通过查阅资料、小组研讨、教师参与小组研讨梳理逻辑点拨内容,引导学生对词义的演变、成语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有更深刻的认知,然后再通过知识点的分析讲解、听课报告案例反思等,对该词汇点的把握就更为深入。通过对中原文化相关的成语语源及意义的分析解读,使学生加深了对地域文化精神的理解,提升了地域文化自信。通过查阅资料、写作研讨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词义阐释能力。通过对词汇与地域文化等的调查,使学生了解产生于当地的成语,以及成语中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等,例如: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墨守成规”,与大将军冯异有关的成语“大树将军”,与龙文化有关的成语“叶公好龙”等。在教学中要尽量使学生在词汇认知、母语情感方面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热爱母语,提升文化自信。
GTM即旋转剪切试验机,将搓揉、压实、剪切等结合一体,最大程度地实施路面最大接触压强,将沥青混合料预压到汽车轮胎作用于路面所产生的最终密实度[2],通过理论推导进行力学分析与设计,其主要设计指标如下:
三、教学策略:多模态话语理论视角下的课程教学话语改革
《专题》课中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更需要课堂教学话语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和互动性。多模态话语理论为动态语境中的课程教学话语改革提供了一个视角。
多模态话语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词汇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在《专题》课的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模态符号。如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使用语言模态和视觉模态,来解释较为复杂的词的意义。对一些意义较为抽象的词(如菽水之欢)或者一些具有文化义的词,可通过所制作课件、动画、图片以及动作态势等进行动态演示,并加上口语模态解释其深层意义。如对“乡愁”一词的理解,通过纪录片《记住乡愁》节目的片段及场景创设情景,辅之以语言解读,对于中国文化中的乡愁情结有了形象的解读。
首先,教师的态势语等非语言模态方面,可采用亲切的表情、自信的神态、从容的表达,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变换风格,选择适合当时语境的、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语言,使之更具有吸引力。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所有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应用多种模态话语,提高对文化词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话语构建方面也应该有进一步的思考。课堂教学模态资源包括授课语言模态,课件中的文字和图片模态,视频资源、动画、色彩、音乐、情景短剧表演等视觉模态,眼神表情等体态语、多功能教室或普通教室的空间布局等。语言、声音、图像、态势语等多模态符号互补协同,可以丰富教学话语,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词义等基础知识,促使词汇知识内化。如词语词源演变的动漫演示、《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的视频资源,可以加深理解动态语境中词语及文化内涵的演变。
(2)划分网格:利用回归思想把图像分成7*7的网格,在这些网格中进行回归训练,划分的矩形区域如下5图所示。
(二)多模态话语协同构建人际意义,加强正向价值观的引领
“人际功能指的是通过语言能够表达出“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以及讲话者对其他事物的推断”。《专题》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语言、图像、文字等多模态话语传递、构建人际意义,用人际意义来提高学生对概念意义的理解。
在形成A(n-1)′阵时,可以“按行消元,逐行规格化”方式,也可以“逐行规格化,按列消元”方式。这两种方式的计算结果和计算效率表面上看似乎一样[1],但实际上后者计算效率更高。以“逐行规格化,按列消元”方式形成因子表时,其A(n-1)′阵中的各个元素的计算式如下:
其次,教学语言模态方面,注意恰当应用语气词及相关的句式提升在教学语境中的言语互动、沟通交流的效果,构建人际意义。在课堂教学用词色彩方面,选择具有积极意义的褒义词,使教学语言具有正面引导、积极向上的特点。如在传统节日文化用词的阐释上,通过使用“爱、幸福、牵挂”等表现情感色彩的词语,营造出亲人间彼此牵挂的温暖氛围,使师生产生友善关爱的情感共鸣。
最后,多模态互补进行教学阐释和评价。在用语言描述概念意义的同时,用图片、视频再现当时的情景,补充相应的态度、情感等人际意义。在表达否定评价态度时,尽量选择弱势的词汇和句式。恰当使用“我,咱”等第一人称会使师生更容易沟通。
恰当应用多模态的人际意义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通过词汇的学习提升母语情感和文化自信的思政教学目标。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顾骏.“同向同行”的平台设计和教师组织[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2):40.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 3 At the zoo一节,在教授单词fat、thin时,先出示熊猫的图片,引出单词fat,让学生边读边拼写,我纠正学生的发音,同时引出它的反义词thin,让学生对比记忆。如此,我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相关的图片情景,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而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到英语的学习中,加深学生对单词的理解、记忆。
[3]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2):98.
【本文系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师范专业语言文化课程改革研究”(2019-JSJYZD-04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