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正以迅猛之势不断发展交融。网络监管和控制的内容更注重的是完善网络的拓扑结构、把握网络的运行机制、提升用户需求的服务水平。这篇文章探讨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计算机的应用,研究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三个重点,进而研究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计算机应用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了计算机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以为相应的机关单位提供必要的参考条件。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运用
引言
21世纪由于经济的提升,信息化环境也随之而来,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断从落后的工业化阶段演变为先进的信息化社会,在如今计算机信息发展的如此快速,谁能够优先了解到第一讯息、完整讯息,谁就能优先获取信息的控制权,主动出击,也说明了,信息是能够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关键改革因素。然而当前我们面临的计算机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时代发展的步伐。所以,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为实际生产提供必要的服务,要进一步强化应对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水平就是大势所趋了,同时要采用配套的管理方案,推动我国应对计算机风险审计的发展步伐。
1.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三个重点
1.1发挥党政纪律约束作用,推动监督的常规化
纪检、审计单位是如今企业中最独立、专业的内部监督部门,重要工作任务就是检查各级领导决策是否规范运用权力,是否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是否忽视党纪要求滋生腐败,促进企业国有资产的长足健康发展。有些企业在这几年来逐渐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倡廉责任制及分工包项责任制、诫勉谈话等各项制度,不断发挥监督效应,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协调一致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制,从根源上预防和打击腐败现象,纪委的监督作用规范化逐渐提升。
1.2重视约束机制,推动党内监督的全面运行
国有企业大多都落实了党组织领导与管理人员的一致管理,分工任职,党委、纪委根据法定程序进而董事会、监事会,进一步确保了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并能充分实现监督作用。部分企业对易滋生腐败的重要环节,致力于解决体制漏洞,在费用报销方面采取党政交叉审核签字的方式,避免权力失控、决策不科学和行为缺乏监管。这些监督形式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些年来,企业党委、纪委还开展了与地方检察院达成共识,一致进行避免职务犯罪和商业行贿受贿的教育工作,引导中层领导干部和重要管理岗位人员到监狱实地接受警示教育,发挥警示作用。
1.3要重视和谐建设,推动监督形式的丰富多样化
这些年来,社会安全和谐、企业和谐建设也备受重视,各种监督机制在改善不和谐因素、达到和谐要求中意义重大。网络监管、内外监管、上下牵制、党内监管、法律约束、民主监管、财务审计监管、信息员监管和社会舆论监管等各种监督措施不断落实并结合,对各企业领导在重大决策、财务管理、干部选择、廉洁奉公等方面的监管正在逐渐推行。
2.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计算机应用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处理系统逐渐复杂
当前已经符合要求的计算机设备有较多种类,这些设备配置都大致实现了财政部出台的审计相关规范,然而从最初级的配置到数据库技术的延伸,从实施工作平台到推广计算机服务,从单向配置到系统改革,从仅仅运用关系型数据模式到大规模数据库系统等,能够算是各有风采。也因为计算机系统的更新不断加快,导致数据资源和系统操作不符合相关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给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操作要求,也就加大了审计结果的失误率,也就导致了系统风险情况的发生。并且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电算化设备也和它们紧密相连,极易受到病毒黑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系统的不稳定性。所以,审计问题也逐渐变大。另外,计算机相关操作实施运行水平各不相同,也制约了计算机设备的正常操作,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也极易出现失误,所以也极易导致审计问题的出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审计程序调整,审计方式复杂
在计算机设计程序改进后,审计方式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变,由于审计对象所运用的程序软件既有商品化通用软件,又有专用软件,在操作运行方式上存在差异,同时审计对象和内容要求各异,所采用的审计方式也各不相同,也因此对审计工作人员提高了工作标准,审计人员若是不能熟练掌握软件操作方法,或者不适宜的审计方法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出现错误,因而导致审计问题的出现。
2.3内部管理措施的改变
在传统的人力手工操作中,内部管理相关数据是清晰可见,极易控制的,然而在计算机设计程序改革后,内部管理措施的改变,是手工管理方式难以企及的,更无法实现对它的控制。计算机程序运行以后内部管理措施的调整一般是以下两种:一是内部管理方法从手工管理向计算机管理转变;二是手工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计算机程序管理了,要调整成新型手工管理方法,电算部门与其他操作部门的管理方案,电算内部各工作人员间分工管理方案等,这一系列的调整导致内部管理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给舞弊者创造机会,导致审计问题的出现。
3.计算机在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
在互联网的更新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等都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互联网为人们的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国有企业之间都开始联网,对于行政人员的信息记载、领导的政治决策、领导在任期间的杰出贡献、获得的各项经济指标等,都利用互联网进行记录。所以把计算机推行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是必然的。
3.1审前运用计算机,形成数据基础
要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就一定不能中断对审计软件的引进和研究。根据中央纪委机关 中央组织部 中央编办 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审计署 国资委关于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审经责发〔2014〕102号)的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情况;(二)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三)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及其效果;(四)有关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五)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六)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以及资产负债损益情况;(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收益上缴情况;(八)重要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及效益情况;(九)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和运转情况,以及财务管理、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和职务消费等情况,对所属单位的监管情况;(十)履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以及本人遵守有关廉洁从业规定情况;(十一)对以往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十二)其他需要审计的内容。来进行数据的整合,需要这种软件具备可以轻松被各种程序、各种编码、各种类别的数据库软件访问的功能,能够让审计部门查找到所需的最初资源。在研究数据阶段,在现有的审计设备具备一般功能的条件下进行更高层次的开发研究。
3.2审中运用计算机,形成数据保障
审计期间,审计工作人员能够按照审计对象的不同而实施不同的审计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审计风险。在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审计时通常要实施就地审计或者突击审计的措施。在审计期间,能通过提前不告知操作人员的情形下,对程序正在操作的数据资源采取审查措施,避免操作人对数据资源的删改,通过这种方式,维护被审计程序的完好性和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审计风险。
3.3审后运用计算机,形成数据分享
把计算机技术推行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环节,就现在的形势来看还不够健全,要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在审计完成后,必要的业务、沟通和合作还是很关键的。审计完成后,审计人员可适当的对计算机操作技术展开一定的汇总整合,如此一来就能防止在下次使用时导致类似的问题出现。
4结语
计算机落实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流程中是势在必行的,然而目前的体制不够健全,有很多不足,所以要审计人员对此展开探究,在此期间,要确保在审计进行前、进行期间和完成之后,都要提出对应的策略,确保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更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蔡峰君.浅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6):8183.
[2]刘静.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评价[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10):2728.
[3]孙吉庆.浅谈绩效审计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J].当代经济,2013,(10):9899.
[4]王容青.浅谈如何做好国有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J].江苏商论,2011,(21):253254.
论文作者:何继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9
标签:计算机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领导干部论文; 情况论文; 人员论文; 国有企业论文; 操作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