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瓦猫;小学美育;传承与创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明瓦猫的开发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传统的剪纸、版画、雕刻、陶艺、民居、泥塑等被归纳为非物质文遗产传统美术的范畴。“每家屋顶高高坐,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嘴,猫不像猫,虎不像虎”这句民谚正是形容瓦猫的,云南民间瓦猫制作历史悠久,昆明、大理、丽江、楚雄等地区都有在屋脊上立瓦猫以镇宅辟邪的传统。目前瓦猫的生产传承仅限于家庭作坊的生产模式,随着城市居住环境的变化,一排排的老屋被拆迁,新一代人也有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再将陶土视为最亲密的伙伴,所以制陶的人也越来越少。瓦猫已经不如当年那样贴近我们的生活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瓦猫还是以夸张怪诞的造型、浓郁的地方特色被国内外游客作为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带到四面八方,得以传播。手工艺术人开始顺应时代潮流,将传统瓦猫进行改良,把它从镇宅神兽逐渐演变为手工艺品,继续制作下去的理想状态是,在技艺手法上保持精细、沿袭传统,但在表现形式上力求创新和与时俱进。这种理念确实摸准了时代的脉搏,有了创新和改进后,隐藏在瓦猫身上的神秘美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欣赏。瓦猫的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品,对美术课程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更有助于还原和营造完整而立体的文化情境,既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潜在的美术课程资源更好的服务于美术课程,还能通过美术课程使渐渐离我们远去的家乡的文化得以高质量的延续、传承、和发展创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育中的表征
非遗传统美术是丰盛的民族文化遗产,包含族群共同的文化理解和价值信仰,它的传承教学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讨论。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浪潮中,世界文化生态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民族文化和传统非遗文化也受到猛烈冲击,慢慢被新兴文化所取代渐渐被遗忘。保护非遗文化具有接续、传递、沿袭创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是对民族共有的历史文脉、价值信仰、文化风貌和民族精神的守护。但过程中依旧面临诸多的困惑和难题,特别在青少年中对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形成断裂,就瓦猫为例,作为家乡的传统艺术作品,许多学生甚至不认识瓦猫,没见过瓦猫。要实现传统文化的认同就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文化的传承就谈不上文化认同。对于非遗文化而言,传统民间文化的延续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文化工程,要使其真正取得实效,首先就必须具备清晰的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认同。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育中的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运用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已经成为了一股趋势,云南作为多民族聚集地民族文化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工艺及文化寓意对当代本土文化艺术的影响深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仅是从小在学生心中打下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艺术烙印,更为中国传统民族艺术风格的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非遗传统美术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对于当代艺术精神也是开悟和启发,也是当前在推进艺术发展中当代艺术精神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热爱祖国是我国义务教育中最重要的培养目标,爱国主义教育毋庸置疑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热爱民族热爱传统文化则是重要表现。我国民间艺术遍及各个民族和村落,其展示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和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成就,接触本土传统非遗艺术作品,使学生掌握自己生长地区的民间传统技能,增强学生对美术对传统民间艺术兴趣和热爱民族热爱祖国主义情感。并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艺术欣赏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对美术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实践证明,采用多元化教育手段,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有效形式。瓦猫既作为本土传统文化,又作为非遗文化进入美术课堂,能极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美育的专业特色机课程设置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特点入手,非物质文化遗产—瓦猫的文化课程开设,昆明瓦猫用陶土制成,大眼睛尖耳朵,似猫似虎,威严凶悍,有镇宅辟邪和招财纳福的作用,以前是老宅屋顶的标配保护神,虽然现在外形根据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功能性也变成了工艺摆件,但也能更好的被保护发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组织学生从欣赏艺术作品的学习方法入手讲解瓦猫背后的故事与传说,既可以与现阶段使用的湘教版美术课程《盘泥条》《拼泥板》《快乐陶吧》等课相辅相成,泥塑和学生之间有天然的亲近感学生本来就比较感兴趣,加入瓦猫的文化既能激发学生寻觅传统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内涵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了解热爱本土文化的热情,从而焕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树立民族自豪感,昆明瓦猫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应该有我们本地孩子的参与,瓦猫文化未来的传承与保护也应该有他们的参与。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育中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的结晶,有“聚瑰宝撒珠玑之美,揽天地含宇宙之妙”,堪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精妙的艺术语言,是民族精神的纽带,是维系中华优秀传统文脉的一支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递,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它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力,带给我们深远的启发。
将当代艺术发展根植于民族土壤,打造现代工匠精神,传承传统艺术的精髓,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形成了“融通古今、以中化西”的独特风格。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配合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对瓦猫文化的了解,提高美术素养。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寻求非遗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平衡点,促进瓦猫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高非遗产品的传承价值,实现活态传承。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美术文化与本地民族艺术表现手法融合到小学美育中,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突破。重视非遗传统美术认识了解当地民间艺术,正视中国传统美术的文化价值,深度融合非遗传统美术与民族文化,提升当代艺术发展,从小给学生灌输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培养非遗文化的继承人。
参考文献:
[1]姚久泉.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小学美术教学的研究[J].《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科研成果集 (第十四卷).
[2]王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境下的艺术设计实训教学探索 [J].设计.2015.(05).
[3]王群.非物质文化的功能特征及其意义[J].民族艺术研究.2012.(01).
论文作者:郭芮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文化遗产论文; 美术论文; 物质论文; 文化论文; 遗文论文; 传统论文; 美育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