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贵州省凯里市为例论文_张文忠,黄朝宾

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贵州省凯里市为例论文_张文忠,黄朝宾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都匀 558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文章通过对凯里市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状以及劳动力外流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为凯里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产业化;影响

一、凯里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外转移的现状分析

易丹在其《株洲市农业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3)一文中,将农村劳动力外流定义为:“农村劳动力外流指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居住地,转移到城镇寻求非农就业机会,包括短暂性的或季节性的,也包括独自一人外出的或举家外出的。”

根据2016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凯里市户籍人口总数为54.31万人,其中农村居民总数为30.48万人。外流人口数13.24万人,分别为农村人口总数和农村劳动总数的43.448%和59.69%。留守劳动力8.94万人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6.87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1.32%。在家村民中,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分别有1.21万人和6685人。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凯里市农村劳动力就开始大量涌入城市。2000年外流人数占全部农村劳动力人数的24.3%,2011年占68.15%。近几年来在国家“扶贫攻坚”政策的影响下,外流劳动力所占农村劳动力比例下降到2016年的59.69%。

凯里市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16~30岁的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总数近四成,30~45岁的占近四分之一。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结构以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为主,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2.1%,文化构成整体优于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大部分都掌握一定的初级专业技术,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在市外工作的占49.83%。部分在省内的贵阳、六盘水和遵义等地,大部分在省外。

二、凯里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效

1.规划引领,高标准推进园区建设

凯里市政府聘请专家编制完成《凯里市平茶现代蔬菜生产园总体规划》、《凯里市都市型现代农业舟溪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在农业园区建设中,严格按照规划和方案组织实施,确保农业园区建设有规划、有规模、有亮点。目前全市已在14个乡镇(街道)建成20个现代种植业农业园区(基地),建设区面积达10.7万余亩。

2.龙头企业逐渐发展壮大

凯里市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措施,精准定位,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山地精品农业园区为抓手,共建成省级农业园区5个、州级龙头企业55家、市乡级农业园区16个、家庭农庄30个、家庭农场508个、“菜篮子”基地46个,示范带动7950户3.2万人就业脱贫。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9家,总产值10.8亿元,是2011年的31.7倍。目前已形成了18个乡镇“乡乡有产业园、村村有特色产品”的局面。

3.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截止2017年,凯里市大力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市已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68家、示范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42个,专业养殖大户增至152户,成员达2万多人。并通过企业、农合组织和农户的协作,推动了该市优势产业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培育了大量的有业务技术骨干和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5年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万人以上。

4.特色农业产业“百花齐放”

凯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帮扶和带动农民建设成了一系列具有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示范园区,如凯里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碧波蓝莓精品园区、旁海小堡农业园、大风洞“黔原云珠”葡萄园区、三棵树镇万亩辣椒农业产业,凯棠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掌甘片区以水晶葡萄、红心猕猴桃、蓝莓、红枣和中药材种植、黑毛猪和黄牛养殖的多样化经营。2017年起凯里市深入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计划,重点发展精品水果、特色蔬菜、种苗花卉等特色优势生态产业,积极推广百香果种植。凯里市农业产业发展顺利,成效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创新能力薄弱

目前全市各个乡镇共有农业管理和农业技术人员53人,其中管理人员18人,技术人员35人;学历为大专以上的24人,中专29人,平均年龄44.5岁。他们不仅承担省农业三新工程“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等项目,还配合省或市安排的一系列大宗农作物的常规性实验。从现状上看,第一,农业科技人才匮乏,领军人才短缺、创新能力薄弱、后备力量不足;第二,农业科技骨干数量偏少,年龄断层严重,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

2.龙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弱

虽然凯里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在数量上十分庞大,但总体竞争能力不强。大部分龙头企业以简单的粗加工为主,各个项目生产环节形式单一,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全市龙头企业实力弱小,牵引力不强,辐射带动的范围小,一半以上的农户未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3.农产品加工技术不高

从2014年起,全市农产品在种类和数量上发展迅速。但是从市场上观察发现,一些质量优良的农产品没有经过深加工,销售的大多数是初级产品,多数没有进行包装,导致产品的附加值无法体现出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也不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产业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积极影响

1.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撑

2016年凯里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56元,比2015年增加了11.32%,比2014年增加了20.93%。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增加了农业生产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014年,凯里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7:8.2:11.1,到2016年变化为3:16:31,产业结构的转型十分明显。发生这种变化除了政府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以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外,农民工返乡创业也起到较大作用。

3.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的不足

农村转移劳动力不仅增加了工资性收入,而且也学到了很多新的思想观念,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人才不足的问题。不少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接受了新思想、新观念,敢于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二)消极影响

1.留守劳动力知识、技能匮乏,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

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基本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村知识青年,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则以老人、妇女为主,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低,学习能力有限,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普遍低下,影响对农业政策的学习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吸收,不仅影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影响农民增收。

2.留守劳动力思想观念落后,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

由于农村留守劳动力多数是老人和妇女,他们不仅科技文化知识均不够,而且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他们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缺乏了解和认识,不愿参加也不敢参加,影响了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他们对土地流转也有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不少人不愿意让承包的土地流转,影响了土地的集约化使用。

3.大量劳动力转移给农业产业化发展留下后顾之忧

一是由于有知识的年轻人一批批甚至一代代地外出务工,使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的知识智能型人才不仅现实匮乏,而且后备不足,影响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二是农村留守劳动力不足,留守的老人和妇女耕种困难,导致大量的土地撂荒。三是大量的青少年劳动力外出造成空洞村现象、空巢老人现象和留守儿童问题,给各级政府增添了管理的负担,不仅要付出相当的精力,还要付出相当的经费用于社会治安管理、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势必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对策建议

根据当前凯里市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产业化影响的实际,参考国外一些有效的做法,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努力创造条件留住人

要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问题,其关键是要让农村留得住人,提高青壮年劳动力在家乡劳动致富的信心,坚定他们在家乡安居乐业的决心。为此要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提高新农村的建设水平,创建美丽乡村。二是要加强资金和政策投入,帮助农村发展各种产业特别是第二、三产业,使农民有更多在家乡就业或创业的机会。三是加强农民的农业生产知识技术和第二、三产业的知识技术的培训。可采取办技术培训班、科技干部下乡、到农业产业园区和乡镇企业参观学习等,提升他们劳动致富的能力,留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四是要做好土地流转文章,大力推行土地集约化经营,提升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扩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五是大力挖掘、培养和使用村干部,经过有计划的培养和严格的考查,将一些政治思想好、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充实到村干部队伍,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这样不仅壮大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力量,也留住了人才。

(二)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培育新型农民

1.创建激励机制吸引人才,为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对于目前急需的农业科技人才和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按照职称激励、待遇保障、工作奖励、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相结合等措施,筑巢引凤,广纳人才。2.加强人才培养。一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保证绝大多数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增加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专业的比重,以培养一批批的农业生产乡土人才。二是和有关高等院校挂钩,实行定向招生、订单式培养,培养造成一批批进得来、留得住的高层次人才。三是有针对性地选派有发展前途的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到高等院校或农业科研机构进修,使他们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军人物。

(三)采取有效措施吸引转移劳动力回乡就业或创业

一是政府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如“转移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指导办公室”等,以及“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协会”等非官方组织,为回乡就业、创业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这些机构要及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的状况,加强信息联络,通报家乡建设形势,唤起外出务工人员支援家乡建设的责任感,调动其回乡就业、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出台相关政策,为回乡创业者提供政策、法律、资金以及智力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创业中的问题和困难,提高他们回乡创业的信心和创业成功率。三是有计划地对回乡就业或创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态势,掌握创业的知识技能,以及现代农业的知识技能,不仅使他们能留下,而且能有所发展、有所成就,以带动更多的转移劳动力回乡就业或创业。

(四)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建设

1.大力提升现有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的建设水平,为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示范,并且能接纳更多返乡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就业。2.有计划地开办新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为返乡创业人员搭建更多的平台。首先,政府要强化对新建农民工创业园区的领导,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和职责,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确保取得实效。其次,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办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业园(区)。可采取政府出资开办、招商引资开办、返乡农民工出资自办、政府和投资商联办、政府和返乡农民工联办、投资商和农民工联办等多种途径。对农民工自办的创业园(区),要给予政策、智力方面的支持,并根据需要与可能,给予一定的经费政支持。对资金不足需要贷款的农民工,要给予政策性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对政府和开发商开办的园(区),农民工需要租赁的,应确定一定年限内(1—3年)免租金或者收取最低限度的租金。第三,新办园(区)要紧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当地实际,开辟新的产业领域,避免同质化。结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多兴办一些新兴农业产业,如特色农作物生产、特色养殖、特色林作物生产、特色农林产品加工、民族特色食品加工等。最后,对农民工自办的园(区),要加强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易丹.株洲县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2]蒋和平;崔凯.农业科技园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理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0(5):63-67.

[3]王宝文.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3.

[4]何占春.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J].商业经济,2005(9):83-84.

论文作者:张文忠,黄朝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  ;  ;  ;  ;  ;  ;  ;  

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贵州省凯里市为例论文_张文忠,黄朝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