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的财务管理方法化解财务风险_银行论文

用新的财务管理方法化解财务风险_银行论文

用新的金融管理方式平定金融风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风险论文,方式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全球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这是一场真正世界性的危机。波及了世界经济三大主体——美国、欧盟和日本,也间接地波及了各个新兴经济体,在一些大陆(例如拉丁美洲)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研究西方大国此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美国处理危机的经济政策,对我们有着十分深刻的启示。

一、美国的经济调解方式遇到了问题

现在有三个令人不安的问题摆在美国人面前:一是股票市场不景气是否会使经济振兴归于失败并使世界经济陷入通货紧缩中?二是美国的企业领导人拼命地侵吞他人利益的情况越来越多,从这点来看,是否可以说美国的资本主义即是“盗窃”?三是如果没有信任,法制和市场制度就无法运转,那么,必须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恢复信任?

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整个问题在于,应当采取行动,使新经济不要污染“旧经济”,使金融经济不要卷走实际经济。从这个角度来看,20世纪30年代危机的教训还应值得反思。解决通货紧缩这个问题的“解毒剂”有三种:一是适应新形势的预算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行这种政策是为了预防现金的缺乏,现金的缺乏会突然导致经济的停顿,阿根廷的情况就是如此;二是银行和金融系统的支持;三是密切的国际合作,以防止各种保护主义措施和货币贬值的措施。但是,决定西方世界的美国、欧盟和日本都表现得对危机形势认识不足。美国通过追求单边主义和威慑战略加剧了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形势。除此之外,它还恢复了贸易保护主义和货币贬值的政策。欧盟通过实行高利率和稳定公约机制,坚持要实行通货紧缩的政策。日本仍然无限期地推迟结构改革,而日本要冲破它的多年来陷入的通货紧缩周期,进行结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从安然公司、全球有线通信公司、阿德尔菲亚通信公司到世界通信公司,从维旺迪公司到基希公司,种种事件明白无误地表明,本世纪西方世界所遇到的并不仅仅是偶然的不顺,而是一场大危机。这场危机使西方世界的调节方式成了问题。同时也使西方世界的价值准则、道德观念、规则和运转标准成了问题。近几年来,企业的管理工作在不断得到加深,但与此同时,在那些昨天还被奉为典范的企业内部却形成了一种“捕食性质的”资本主义制度。

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陷入金融业的苦战。

1987年10月美联储投放到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资金必须收回。美国从前花了很高的代价打败通货膨胀,这种成果不能放弃。同时每一个人都害怕市场崩盘对经济造成影响。后来,随着美国信用需求的增加,利率上升,美国联邦公开市场损伤委员会开会后,放到纽约储备银行交易柜台的话是:“随势稳定操作”。由于美联储的巧妙操作,出售美联储近期增加的美国国库债券库存,抽回灌注在金融体系里的资金。后来,美国人反思,传统上被视为不同市场的股市、股票指数期货市场和股票选择权市场,事实上都是同一个市场。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市场同步波动,由金融工具、交易策略、市场参与者、结算与信用机制联结起来。崩盘这么剧烈是因为,在某一个市场流动枯竭时,参与者被迫到其他市场执行交易策略,靠相关工具互相联结的其他市场无法共同发挥功能。

二、用新经济方式管理存贷款业

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最长的经济扩张期,经济发展平顺,其中只有偶尔需要补救别的国家的人愚行的插曲。事实上,这段期间需要作很多决策,可以回旋的空间经常很小。2000年初,美国总统克林顿第四度任命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成就,就是成功地管理1989年到1991年银行业的严重衰退。

这时,美国的中型银行的获利率,从占资产1%的传统水准降到大约只有0.6%,至于比较大的银行,如果有人要求他们采用诚实的做账和估价标准,大多数应该都会出现亏损。贷给发展中国家的贷款变成呆账,而企业并购贷款的问题更严重,最严重的则是商业不动产贷款问题。这个问题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当时疯狂建设的热潮吸引美国银行,为已经过剩的办公建筑及购物中心提供融资,同日本银行与美国存贷银行展开激烈竞争。这时,整体存贷的净值已经跌为负数,只有几家美国最大的存贷银行仍然具有偿债能力。

美国1990年到1991年经济衰退时,有一个问题很明显,就是银行不愿意随便作商业放款。1990年内,美国民间净贷款金额为3890亿美元,到1991年,降为1980亿美元;非金融企业在1990年共贷款1240亿美元,在1991年却偿还了新借中的360亿美元,这种现象当然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不是出现“信用紧缩”,就是企业不向银行贷款。为了鼓励贷款创造稳定的复利曲线,美国联邦资金利率已经压低到3%,低于通货膨胀率,长期利率受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比较大,受降低利率的影响较小,而且短期利率降低是长期放款需要提高利率的原因。由于银行借入短期资金来承作长期贷款,陡急的复利曲线就会改善银行的获利能力,鼓励银行放款。

三、利用新的金融工具化解风险

一些美国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放松后,股价可能上涨,同资本的重置相比,企业股票的总市值会因此变得相对提高,从而降低资本的有效成本,因为同工厂与设备的实质成本相比,新发行股本会卖到相对较高的价格。因此,即使银行贷款利率只对宽松政策微幅反应,货币政策仍然可以影响资本的成本,进而影响投资支出的成本。政策引导的资产价格变化也可能影响需求,表现的方式是改变家庭与企业资产的净值,这种变化可能引发大家修正所得期望,促使家庭调整消费。其中有两种刺激:一方面,市值超过建立企业的实际成本,这会让企业家相信投资有利可图;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资产稳定增加,也会促使大家更自由地花钱,购买产品和服务。

担保抵押权债券市场崩溃时,10年期国库公债跟着快速下跌,美国一般抵押贷款延续期限时间平均是12年,精于数字的基金经理人就用最接近的流动性工具,也就是10年期国库公债,作为所持有担保抵押权债务仓位的避险工具。这时找到一种会同步变动的工具,这样在市场崩溃时,就可以在相对应的市场中卖出另一种工具,以保护自己所持有仓位的价值。美国联邦公开市场损伤委员会正常的期望是:联邦资金利率上涨,会缩小短期和长期利率的差距。中央银行愿意提高短期利率,完全是希望鼓励长期债券的投资者,相信通货膨胀会受到控制,1994年2月,美联储把利率微幅提高一码,却造成了反效果,因为这样做不但重击了担保抵押债券市场,效应还传到10年期国库公债上,之后又影响30年期国库公债,股市上升的趋势也因此停了一年。

这使美国的金融界认识到:应该让货币市场多了解美联储做了什么,打算怎么做。让市场更清楚银行的行动,以及银行这样做对本身投资组合价值的影响。格林斯潘在1989年告诉国会:“在市场变化多端的情况下,宣布储备金或利率的短期目标应该是相当不明智,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是正常时期,公开宣布的规定也不能妨碍政策的及时与适度的调整。”

经历了1994年利率提高一码引起的波动,美联储改变了习惯,不再让市场根据美联储纽约交易中心的行动,自行猜测联邦公开市场损伤委员会的决策内容。公开市场损伤委员会在华盛顿定期举行的2天会议期间,不但告诉大家未来数周美联储希望追求的联邦资金利率是多少,而且说明该委员会期望联邦资金利率未来如何变化。事实上,1994年美国联邦资金利率首次爆炸性提高一码时,市场对此“信息内涵”的了解是很清楚的,利率未来会不断调整了。但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以致市场参与者闻讯即改变心态。

2002年,美国、日本、欧盟的长期利率已下调到历史最低水平。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前景越来越不明朗,而且对物价下跌的担心越来越多,投资资金集中在国债上。由于担心再次发生像“9·11”那样的恐怖袭击事件,并对金融体制表示担忧,因此,投资者对购买企业债券持慎重态度。特别是因购买美国公司债券而遭受损失的欧洲保险公司,已经把资金转向购买低风险的本国国债,使更多的人认为,美国金融市场上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大。

四、建立新的中国金融管理体制

1.银行业要走向市场化。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已经加快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变步伐。这四大商业银行向金融控股公司方向发展已经成为金融业的一大热点。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下,把现在银行改造成集团化形式,有利于分出“好银行”(优质资产组成的部门)、“坏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中间业务部门”(主要进行证券、保险业务)。

2.用风险机制完善中国的股票市场。在美国的证券市场上,从来就没有安宁的股市,尤其是美国的证券市场,总是迷雾重重。2002年,美国的股指下降到近年来的最低点,美国证券业的低迷状态也影响着中国股市,2002年尽管中国经济稳步上升,但股市也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波动。基于这样的市场背景,中国的证券业进入淘汰和调整期。有一点是肯定的,政府的信用会逐渐退出。机构动作越来越规范,投资者已经习惯了进入或退出市场。

3.开拓利用债券市场的筹资方式。近年来,在类似美国的发达资本市场经济体中,企业的短期债务资金都有从市场上筹集的趋势。目前,美国企业短期债务资金60%以上是通过发行短期债务筹集的。因此,随着一系列金融管制的放弃,中国市场上包括国债和金融机构债券,同样会成为今年资本市场热点。随着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有望成为稳定的债券投资者队伍,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以及投资公司逐步成为套利投机为主的活跃主体。中国的债券市场将会全面改观。

4.利率调整逐步变成市场化。从中国的整个市场条件看,目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已经成熟,同美国相比,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已经走的很快,在某种程度上,其市场化的程序已经很深。如银行间债券市场及发行方式、银行拆借、贴现等业务以及贷款利率的上浮等实例证明了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有200多家金融机构参与银行拆借、债券发行竞标,覆盖面已很广;外币布款利率上,我国近年来根据国际汇市的变化,不断作了调整,其利率也早已市场化了;目前只有存款利率没有浮动,未实现市场化。

标签:;  ;  ;  ;  ;  

用新的财务管理方法化解财务风险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