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书市后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市论文,第九届论文,几点思考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轰轰烈烈的第九届全国书市在古城西安降下了帷幕。这届书市共吸引全国35路出版大军,500多家出版社,150余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和2500多家发行单位的代表以及国内外2.2 万余名宾客参加,并首次组织非国有书刊经营者入市订货。在气势恢宏的陕西国际展览中心设置了800多处摊位, 参加展销的图书达23 万种, 期刊3000多种,共接待读者139.5万人次。书市期间,出版物交易量达到7884.3万册(盘),计6.73亿元,出版物订货7701.33万册(盘),计6.58亿元,使本届书市成为我国出版界集中汇报出版成果、显示发展实力的大型社会文化活动和商贸活动,可谓盛况空前,令人振奋。然而,多年从事书文化杂志编辑的我,在目睹这一盛况后,兴奋之余,又有几分忧虑。在九届书市喜庆的锣鼓声渐渐远去之后,我就自己在书市上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一些冷静的分析和思考,不揣浅陋,写出来以就教于出版界的各位专家、同行。
思考之一,面对逐渐成熟的图书市场,出版界应克服浮躁心态。
为了走出今年图书市场的低谷,在这届书市上,各出版单位大多铆足了劲,用尽了心:在宣传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谓不惜代价;在营销策略上,大打折扣战、回扣战,使出了浑身解数。激烈竞争的结果,据统计,本届书市的成交金额比在长春举办的第八届全国书市增加了18个百分点,令人惊喜。但这一统计的可靠性究竟如何?业内人士却心照不宣。尽管主管部门一再强调,成交金额和订货量的多少不是办书市的首要目的,要求各地各单位不要互相攀比,不能搞贸易壁垒和不正当竞争,更不能弄虚作假,但据笔者耳闻,这些问题却依然严重。书市的成交额和订货量的多少,本是衡量图书市场是否启动的重要参数,但一旦失实,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某些出版业从业人员采取了一些不规范、不正当的营销手段,实质上却反映出这些从业人员较普遍地存在着浮躁心态与浮夸作风。
出版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它是一种既与人们的文化消费息息相关,又要从事长期的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产业。这就要求出版者不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还要放眼未来,拟定出长远规划;既要敏锐地捕捉瞬息万变的商机,更要踏实地努力耕耘。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出版界在适应市场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如何着眼于文化积累和长远的发展,如何提高图书质量,形成出版特色等方面却重视不够。而从由千百万读者构成与推动的图书市场来看,却在日益走向理性,走向成熟。这就要求出版社的出书方向必须适应图书市场的变化加以调整,否则,就将在市场角逐中被淘汰出局。笔者认为,近年来图书市场低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出版业与日益走向成熟的图书市场不相适应,但目前似乎多数出版社还未认识到这一点。他们面对图书滞销、库存积压加重的现象,只着力采取一系列的促销手法,并推出若干迎合低档次消费口味,以博取短期利润的图书,这怎么能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销售的低谷状态呢?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加重浮躁心态和浮躁作风。笔者认为,治疗这种“浮躁综合症”的唯一办法是下决心调整出版物的选题思路,真正坚持特色第一,质量第一;在营销上既要积极开拓市场,又必须规范操作,公平竞争。
思考之二,一些出版单位创新意识不足的状况亟需改变。
本届书市参展图书号称23万种,可谓皇皇巨数,然而却无人作一番统计:重复出版有多少,撞车何时了?重复出版不仅造成了出版资源和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而且导致市场分割,大大降低了那些撞车图书各自的销售量。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的生命在于创新。有创新才能有市场,有创新才能有效益,有创新才能有出版的未来。但笔者粗粗浏览书市陈列的图书,深感一些出版社在创新意识上有些捉襟见肘,智慧不够。一位老资格的出版家、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江曾培对此深感忧虑,他说:“现在许多出版社存在着重复出版现象,观念是老的,话题也是老的。如何不断创新,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是当前出版社所共同面临的大难题,解决起来很棘手。”在重复出版方面,有的是盲人骑瞎马,信息不灵撞上了;有的是明知前有车,偏向车上撞,企图分享利润;更多的则是选题大呼隆,你上我也上,跟风上,趁势上。有人出版了一本“红”字头的书,不久便会涌现出一大批“红”字头的书;“天”字号的书一出现,“天”字系列书便若雨后春笋;一本“老”字号,形成了一批“老”字号。如果说对同一选题,参与者能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深化、开拓,还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令人反感和生厌的是,许多同一选题的图书,只是简单地模仿,乃至拙劣地剽窃。因此,笔者觉得图书市场的疲软,其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图书选题创新不足造成的。要真正走出图书销售的低谷,出版社必须调整出版策略与选题方向,着力于形成各自的特色,为各种层次的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优秀图书。因此,尽管在本届书市上表现出图书市场初步启动,成交额和订货量呈稳中有升的态势,但能否巩固成果形成销售旺势则未可逆料。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逐步走向成熟理性化的图书市场,出版者必须加强创新意识,使自身也逐步成熟起来,努力为读者提供足够的优秀图书。只有这样,图书出版业才能走向真正的繁荣。
思考之三,出版物产品结构失衡的状况必须调整。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为中国出版业提出了“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总要求,而优化出版物的产品结构是实现这一总要求的重要任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但在产品与利润上却极大地依赖着教材与教辅。1997年出版图书约12万种,其中课本约2万种,一般图书为10万种,品种之比为1 ∶5,而利润之比则为1∶1。在10万种一般图书中,教辅读物又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本届书市中,教辅读物仍然是成交金额中最大的一块,甚至大大超过了往届书市,这说明图书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更加严重。业内人士对这一问题曾经作过较为深入的探索,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出版业对于教材和教辅读物的严重依赖,这固然需要在宏观上加强政策性调整,更需要出版业自身的努力。但目前许多出版社对此却认识不足,不仅没有加大力度调整出书结构,优化一般图书的质量,反而千方百计地挤抢教辅类图书的利润,致使教辅类图书的出版既多又滥。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辅用书的质量,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部门与出版部门虽已共同采取措施,通过行政干预,把一大批教辅读物挤出课堂,挤出学校,挤出教委审定的教辅读物征订书目。然而,这种行政手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教辅读物既多又滥的局面。教育专家指出,只要中考、高考的激烈竞争存在一天,有关教辅用书的激烈竞争就不会停止,而对于各种教辅读物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加,愈演愈烈。限制教辅读物直接进入课堂的结果,已使大量门类齐全、花样繁多的教辅读物涌向市场。1998年,全国教育类出版社普遍反映,在教委审定的教辅征订书目订货码洋急剧下滑的尴尬中,市场销售却大幅攀升。面对着迅速膨胀的教辅读物市场,业内人士既喜亦忧:生意做大当然是好事;但却吸引了大量的非教育类出版社也参与竞争,使得教辅用书五花八门。尤其是中央部委所属出版社,因为没有相对稳定的地域保护优势,所以在抢占教辅类图书的市场方面可谓不顾一切。这种无序的竞争,导致利欲的恶性膨胀,生产出一大批粗制滥造的东西来,损害了读者的利益。前几年发生在江苏大丰的盗印教辅用书大案,就是这种无序竞争滋生的恶性毒瘤,它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出版秩序和教育秩序,使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学生成为受害者。事实上,除了一些民营书商违法编印低劣的教辅图书外,一些出版社对教辅读物的出版也往往为了追逐利润而忘记了为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素质教育服务的根本目标。本届书市上质量上乘的教辅读物并不多,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方面是数量的又多又滥,一方面是质量不如人意,两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似乎到了非下大决心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思考之四,出版业需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
这本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却是目前一个需要格外重视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出版业挣脱了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维模式与经营模式,开始引进市场意识与竞争意识,大步走向市场。图书是一种商品,但却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就决定了出版业的竞争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竞争,它的背后深藏着文化选择、道德选择、政治选择、历史选择。因此,判断任何一个国家出版业的成功与否,除了考察它作为产业的经济效益外,还必须考察它的社会效益,考察它在民族文化、思想道德的建设与传播中做了什么,为推动民族与国家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什么贡献。我国出版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为促进我国的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较好地处理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但从本届书市上看,也确有一些出版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心淡漠。比如,书市上就有一些被某些出版社热炒的“隐私类”图书。这类图书迎合一些人的好奇心、新鲜感,满足一些人窥探隐私的低级趣味。这类图书偶出一两本尚无所谓,但不少出版者都热衷此事,就值得深思了。这只能说明某些出版者的无聊和社会责任心的丧失。其实,这些出版物的炮制者低估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趣味,也低估了图书发行者的判断水准。由于这类图书庸俗无聊,在“火”过一阵之后,现在销售量已明显下降。听说书市上有一本跟风炮制的隐私类图书,一本都未销出去。
作为一家成熟的出版社,要生存要发展,当然要努力取得经济效益,但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真正对民族、对国家、对读者负责。引导读者养成高品位的阅读习惯,培养读者高品位的阅读素养,应成为出版社自觉追求的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要求新闻出版业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对于出版业社会责任心的最好诠释,应成为出版业一切行动的基本准则。
在大力提倡社会责任心的同时,还应该增加历史的使命感。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重要传媒的出版业,应该为迅速传播新信息、新知识,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民族的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然而,从本届书市的情况看,科技类图书的出版和交易却比较平淡;电子出版物与国外相比,距离也很大,不仅规模与品种无法相比,在传播科技信息方面更是远远不及,亟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融和相互促进,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出版业作为最重要的传播产业,应自觉增强历史使命意识,努力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文化的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图书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