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小学审美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试论论文,性质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逐步深化,作为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审美素质教育亦日益引起关注。但与素质教育的其他组成部分如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等相比,关于审美素质教育的研究仍然非常薄弱。为了进一步推进审美素质教育的研究,笔者试就审美教育的性质、任务及其原则谈些拙见,以就教于大家。
一、中小学审美教育的性质
(一)中小学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是人类高级情感的三种表现形式。一般说,动物只有低级层次的情感反映,不可能有复杂的高级情感。人类的这种高级情感是伴随着生产活动、社会活动、认识活动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审美情感作为人类高级情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审美活动中,由审美对象激起审美欣赏者的心理活动,调动起审美者感知理解和想象,去领悟审美对象,从而产生了审美感受,亦及美感。这种审美感受不是由生理感官而产生的快感,而是一种理智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这种理智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对于净化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铸造人的灵魂有着难以估量的力量。因而,从本质上说,中小学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二)中小学审美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良好审美素质形成的教育
不能否认,人的天赋、特性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就总体而言,人的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加以训练和培养的。审美教育工作者,运用正确而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受教育对象对自然美、现实美和艺术美逐步加深感受、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而持久的审美教育能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完美的心理结构、和谐的个性和高尚的情操。席勒就曾说过,人要从受自然力量支配的“感性的人”,变为能充分发挥自己意志的“理性的人”。
(三)中小学审美教育具有德育、智育、 体育难以代替的作用
审美教育与智育、德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具有多方面的一致性的。如,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培养一代新人,使学生主动积极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教育规律一致,都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它们之间还有交叉关系,即德、智、体、劳不同程度地包含有美育因素。但又必须指出:美育既不从属于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不能代替美育,美育的独特性质和任务是三者难以代替的。德育往往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侧重解决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智育往往通过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侧重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体育往往通过一定运动形式,促进学生具有健康体魄和饱满情绪,侧重解决的是自身肢体问题,而美育则是通过对现实美,特别是通过对艺术美的鉴赏,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培养人的鉴别和创造美的能力,侧重解决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可见,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必须加强。
二、中小学审美教育的要求和任务
(一)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和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并接触一些外国的优秀音乐美术作品。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繁衍生息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优秀音乐、绘画、书法、工艺等艺术作品,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活动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它们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接触、了解这些艺术作品,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对培养学生的广泛学习兴趣和课外爱好,对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和积极向上情绪大有益处。
(二)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状以及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学校审美教育应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以下三方面能力:一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二是欣赏美的能力。欣赏美是在感知、感受美的基础上,对美加以品味和欣赏,从而获得一种享受美的能力,这是对美的一种自觉的理性的认识,即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三是表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起码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美化学习环境的能力、创建良好班集体的能力、整理自己仪表的能力和参与活动的能力。
(三)通过审美教育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德育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美丑、辨别美丑,逐步懂得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是与非,逐步在行为上做到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好学习、热爱科学为美,以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为美。审美教育的特点之一是通过艺术活动激发兴趣,打动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以美辅德,以美陶情”。
三、中小学审美教育的原则
中小学审美教育的原则是从中小学审美教育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反映了审美教育过程客观规律。
(一)面向全体的原则
义务教育的实施要以法律为手段强制每一名儿童少年都要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为此必须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原北京市教育局长陶西平说得好,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不要做伯乐,而要做园丁。中小学审美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就是在进行审美教育工作特别是组织课内教学时既考虑中等学生,又要考虑后进生和优等生,力求保证使后进生得到转化,中等生得到优化,优等生得到理想发展。目前有些学校,只重视选拔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加以培养,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以此提高升学率的做法,是违背基础教育性质的,必须加以纠正。
(二)全面发展的原则
审美教育实践必须从两个方面去体现这条原则。一是审美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即必须做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陶情,以美健体”;二是要进行全面审美教育。既重视艺术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艺术基本技能的训练;既重视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更重视课内艺术学科教学;既要发挥音美教师的特长,也不能教师爱好什么就偏重于教什么。遗憾的是,直到现在这条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许多学校往往是音美课教学“有纲不依,有本不用”。音乐只教唱歌,美术只管画画,许多学校只抓课外,忽视课内。发现学生有什么特长,就使用他的特长为学校争名次争荣誉,而不是“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
(三)主体性原则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审美素质的形成的过程,是审美知识技能、审美观念情趣等的内化和积淀的过程,不调动主体的内部积极性,不重视引导主体积极实践,这个内化过程就难以实现。教育环境因素是外因,再好的教育环境条件,也只有通过主体自身才能产生作用,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贯彻审美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发挥他们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要采取适宜于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和独立的学习精神;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因材施教原则
人的禀赋、才能,特别是智力类型和个性特征是有差异的。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必须尽量实施个别化的因材施教,否则就不会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中小学教育而言,因材施教必须在贯彻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原则基础上实施,因为基础教育必须首先把大纲要求的内容教给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基本上能够学好。在中小学里,不能认为有艺术天赋的就教就训练,无艺术天赋的就弃之一边放任自流。音美课内教学必须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原则,课外艺术活动,可以侧重于因材施教,发挥特长。这样既可以保证完成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任务,又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
(五)实践性原则
中小学审美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必须经过自觉的实践过程,如同要学会游泳就必须经过游泳练习一样。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如果无视学生的主体实践,仅凭单纯的外部施教,那么无论如何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达芬奇要求学生千百次画蛋,冼星海在巴黎不顾生活困苦坚持星夜练琴,这些名人轶事都是说明只有坚持经年累月地刻苦实践,才能掌握技艺,才能提高艺术素养。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人们都称他为教师的教师,他指出:“发展和培养不能给予或传授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获得。”他还说:“一个人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
(六)未来性原则
今天坐在中小学教室里的学生,七年八年,十多年之后才能走出学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因之,中小学教育不是在为今天的社会培养人才,而是在为明天后天的社会培养人才。必须以未来的社会需要培养人才。这就是我们说的未来性原则或称前瞻性和超性原则。省教科所和省教委基教处从去年就联合开展“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目标研究”。成果之一是提出了“二十一世纪国民素质的要求”。要求共有7条, 之一是要有多种多样的个性特长,其中就包括良好的审美素质。天津市北辰区实验小学与天津教科院联合实验研究表明,未来人才素质应具备五方面特征,其中之一是在审美素质结构上,应有良好的欣赏美、鉴别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情操。
审美教育除了要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外,还要发挥育人功能,为完善人生,为使人得到理想的发展服务。从本质上说,只有育人功能发挥得好,社会功能才能更有效。因此,中小学审美教育必须从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完善两个方面去努力体现未来性原则。
标签: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