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论文_柴燕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论文_柴燕

【摘要】在校学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起始阶段,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重视青少年心理素质,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可以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校学习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同时,青少年思想品德教学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品质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挖掘他们的潜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可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的高速发展,社会上的道德观念也严重困扰着青少年。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很多人将成功和富裕划上等号,认为有钱就是成功。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良好素质不重视。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成功人士并非是努力读书获得成功的,这就使青少年对自己的努力产生疑惑,读书好和成功到底有多大关联?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只要学习上受到挫折,他们就会彻底失望,干脆放弃读书,直接闯荡社会。文章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成长中遇到的烦恼,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并重点针对网络问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

一、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灵活选用教育方法

青少年处于发展初期,心智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具体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可以该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科学制定培养目标,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强化思想品德教学效果。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以理论性为主,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说教,会使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沉闷,严重降低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青少年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效率,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例如播放环境污染、滥杀动物等短片,带领页码去动物园、博物馆,不断增强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强化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性

(一)青少年因素

当前,我国的人口结构和上世纪相比已经有较大的变化。在家庭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上世纪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三四个孩子,孩子之间可以结伴玩耍,可以互相交流。因而当时的孩子不存在心理疾患。而独生子女从小虽然备受呵护,但家长满足的是他们的物质需要,作为孩子,他们的精神愉悦就是和同龄人交流,而独生子女缺少的正好是这一点;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大多是通过小伙伴在一起玩耍体现发掘的,但独生子女因为被溺爱,很少外出和同龄人交流,总是在家独自看电视,玩玩具。特别是城市孩子,这样的现象更加严重。

上世纪的孩子从小就会被家长教育,帮助干简单的家务,这样的环境影响,孩子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在劳动中还容易和别人合作,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但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送到不同的兴趣班学习,在他们眼里,读书成为从童年到青年最主要的任务,因为投入太大,加上家长的反复教诲,使孩子产生紧迫感,如果不读书,前途将不堪设想。就因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这种生活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目光狭窄。到了高中,因为高考在即,多少年形成的焦虑感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德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的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的高速发展,社会上的道德观念也严重困扰着青少年。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很多人将成功和富裕划上等号,认为有钱就是成功。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良好素质不重视。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成功人士并非是努力读书获得成功的,这就使高中生对自己的努力产生疑惑,读书好和成功到底有多大关联?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只要学习上受到挫折,他们就会彻底失望,干脆放弃读书,直接闯荡社会。还有一部分青少年则是在高中只顾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进入大学以后,由于道德教育严重不足,又不会友好与人相处,将自己在家庭中唯我独尊的心态带到校园里,见到别人优秀就嫉妒,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就会不顾一切地进行疯狂报复,丝毫不考虑后果,这几年,我国高校发生过多起伤人、杀人事件,关键就是青少年心理不健康导致的,因此,在青春期利用德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将来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做准备。

三、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情境的特征,一方面为人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而另一方面对人的心理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实地调查发现,对网络过度痴迷,会严重危害到个体的身心健康,而青少年是受危害最多的一个群体,不利于健康的心理形成。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游戏的不断增多,使得青少年忽略了自己在真实社会中的角色,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样长此以往,青少年就会混淆游戏角色和现实角色。此外,有不少网络游戏中存在战争、暴力、凶杀、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而对其迷恋的青少年会因此产生冷漠、自私和无情的不良性格,进而冷淡对待周围人和社会。

现阶段,我们应更进一步研究分析网络道德伦理规范方面的内容,清晰划分所有网络主体应承担的具体义务和职责权限,以及应遵循的网络道德原则,严格规范网络伦理,尽最大可能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积极的网络道德环境,切实做好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培养其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同时,应正确指导青少年如何分辨好坏,调动其网络道德创新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自身修养,最终养成道德自律。此外,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法律法规,并利用该法规加强网络管理,通过先进高效的技术手段,严格网上道德行为监控,防止一切不利信息在网上传播,为青少年营造“无害”的网络环境。

网络是在数字化的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而形成的,实现没有地域限制的全球计算机通信系统,在技术上具有高效性、数字化、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因此网络具有强大的功能,实际生活中应全面发挥网络的优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及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两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发挥针对性和综合性优势,网络心理健康活动主要是利用网上大量的有利信息来补充不足之处,让青少年利用网络学习制作微电影、游戏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样,通过将网络和现实有机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情感,使心理素质得到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1]河南社会科学,2003(5).

[2]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1].科技创业月刊,2004(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

论文作者:柴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8

标签:;  ;  ;  ;  ;  ;  ;  ;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论文_柴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