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论文,心理素质论文,北京大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能适应新世纪挑战的新型人才,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高达30%左右,并继续呈上升趋势,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怖、抑郁、神经衰弱等,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健康与成长。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了59所高等院校。北京市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20多万人,他们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与基础。本研究目的是客观描述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基本状况及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二、文献回顾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与前提。国内关于此类研究80年代后期才出现。1988年1月1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16%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有恐怖、焦虑、疑症、强迫、神经性抑郁、情感危机。1989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以“大学生心理障碍应该引起社会重视”为题,报道了浙江省“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调查2916名大中学生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大学生为25.39%。1989年9月23日《健康咨询报》报道国家教委对12.6万大学生调查发现心理疾病发病率高达20.23%。1992年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南地区八所院校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高达31.13%,其中偏严重的占12.42%,严重者占0.81%(何成银,1992)。1996年3月21日《青年报》报道上海高校学生中三成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令学生烦恼的200多种原因中,为人际关系、学业、恋爱、择业而担忧的各占约两成。1997年广东省对六所高校1658名学生运用SCL-90量表调查发现,广东省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阳性项目等均高于国内正常人青年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其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尤其突出,说明大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人群(刘琪瑾、林文岳,1997)。1999年江苏省《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对14所大学2080名学生采用SCL-90量表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青年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说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社会青年更多。以因子分数≥3为心理问题的划分,19.2%的学生存在种种心理症状(桑志芹等,1999)。

以上研究证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约有20-30%的大学生存在种种心理症状,轻则影响学习效率,重则妨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但是上述研究都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1)只限于心理卫生,未涉及心理素质、个性特征;(2)样本数偏小;(3)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未能充分介绍。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表1 样本特征

发出问卷:6000

回收问卷:5245回收率:87%

平均年龄:20.05±2.30 专业类:理科类8.7%

性别:男63.5% 文科类13.0%

女36.5% 工科类45.1%

年级:一年级27.9% 经济管理类10.8%

二年级25.5% 医学类5.4%

三年级24.6%

 艺术类2.3%

四年级19.0% 教育类5.8%

独生子女28.1% 其它8.9%

排行最小37.9%

来源地:城市51.6%,县镇20.3%,农村24.8%

家庭出身:工人26.7%,农民23.9%,军人3.5%,教师10.8%

科研人员5.5%,行政干部21.5%,其它8.0%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的现状。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采用分类分层抽样方法,从北京市59所全日制高等院校中抽取23所(占北京市高校数的34.33%),发放问卷6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20份,回收率为87%,有效样本约占北京市大学生的3.3%。样本特征见表。

2.研究方法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此量表由Derogatis,L.R.编制(1975),包含九十道题十个反映心理疾病症状的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它。本研究用此量表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疾病发生率。

(2)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此测验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卡特尔教授1950年编制的,通过相互独立的16种人格特质评价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本研究用此测验调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

3.研究过程

本调查于1997年11月-1998年1月实施。为保证调查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调查实施前由课题组专门对各校主试进行培训。全部数据采用光标阅读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录入的自动化。统计采用王建中WJ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和SPSS软件包。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SCL-90测试因子分统计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目前国内通用的心理卫生评价量表。SCL-90道心理症状题共分十个因子,各因子分的大小是评定被试心理卫生水平的主要指标,因子分共分5级,数值越大问题越严重。一般认为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超过3分,则被试可能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中度指自觉有该症状(例如失眠、焦虑、烦恼、自责、孤独等),其严重程度为中等。表2是因子分统计结果。

由表2可见,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6.51%;女生(17.34%)的比例高于男生(16.07%);不同年级的学生中二年级最高(17.56%),依次是三年级(17%)、四年级(16.04%)、一年级(15.75%);来自非城市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比例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其中边远农村的学生比例最高(19%)。

(2)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大学生常模的比校

不少研究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的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为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群体。为此我们将北京市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见表3)。同时还将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全国大学生常模进行了比较(见表4)。

由表3可见,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的水平,且均具显著性差异,证明了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国内正常人群而言是心理卫生问题高发群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表2 学生SCL-90因子分统计结果

因子分 ≥2 因子分 ≥2.5因子分 ≥3

人数 百分比人数 百分比人数 百分比

总体3396 65.06 1840 35.25 86216.51

男 2204 64.86 1191 35.05 54616.07

女 1192 65.42 649 35.62 31617.34

一年级 979

63.99 531 34.71 24115.75

二年级 944

69.36 518 38.06 23917.56

三年级 826

64.13 448 34.78 21917.00

四年级 622

61.95 333 33.17 16116.04

城市

1692 61.64 868 31.62 42415.45

县镇

746

67.45 432 39.06 19917.99

农村

852

70.24 482 39.74 21617.81

边远农村

6868.00 44

44.00 19 19.00

表3 北京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本次测验

国内常模

因子名称 x±SD(n=5220)x±SD(n=1388)t值

躯体化

1.41±0.46 1.37±0.48

2.85 * *

强迫 2.01±0.62 1.62±0.58 21.10* * *

人际敏感 1.90±0.62 1.65±0.61 13.39* * *

抑郁 1.74±0.61 1.50±0.59 11.43* * *

焦虑 1.60±0.54 1.39±0.43 13.40* * *

敌意 1.68±0.61 1.46±0.55 12.18* * *

恐怖 1.35±0.45 1.23±0.41

8.99* * *

偏执 1.78±0.62 1.43±0.57 19.00* * *

精神病性 1.59±0.51 1.29±0.42 20.17* * *

注:* P<0.05,* * P<0.01,* * * P<0.001,以下类同(本表采用的国内常模:金华等,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

表4 北京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大学生常模比较

本次测验

国内常模

因子名称 x±SD(n=5220)x±SD(n=2685)t值

躯体化

1.41±0.46 1.57±0.55

13.68 * *

强迫 2.01±0.62 2.03±0.66

1.33* * *

人际敏感 1.90±0.62 1.92±0.65

1.34* * *

抑郁 1.74±0.61 1.91±0.64 11.54* * *

焦虑 1.60±0.54 1.68±0.58

6.08* * *

敌意 1.68±0.61 1.73±0.69

3.30* * *

恐怖 1.35±0.45 1.54±0.56 16.32* * *

偏执 1.78±0.62 1.84±0.63

4.05* * *

精神病性 1.59±0.51 1.61±0.58

1.57* * *

(本表采用的国内大学生常模:胡启先等,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心理保健原则和方法探讨,湖南师范大学,1997。)

由表4可见,北京市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国内大学生常模水平,且除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三个因子外,其它因子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北京市大学生在国内大学生中心理卫生的严重程度相对较轻,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这可能与北京的高校城市学生多、校园文化比较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比较普遍等因素有关。

(3)SCL-90各因子分的性别、年级差异比较

对男生与女生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发现,女生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男生在敌意因子上得分高于女生,且都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女生的心理症状体验比男生更明显、更广泛。

对不同年级学生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发现一、二年级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这说明低年级学生应该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但实际工作中存在重一轻二的倾向。调查发现二年级学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等8个因子上的得分都高于一年级,且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二年级的工作很重要。进入高年级后,学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各种症状也随之减少。

2.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1)北京市大学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心理素质是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人心理品质的综合。一般认为狭义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同义,广义的心理素质包括智能素质、动机品质、气质与性格、自我意识等,表现为个人的适应能力、自控能力和交际能力(岳晓东,1999)。心理素质的评价目前尚未有更合适的量表,一般多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本次16PF测试结果与1996年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修订的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北京男大学生在聪慧性、稳定性、敏感性、幻想性四个因素上得分较高,但在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怀疑性、世故性、自律性八个因素上得分较低,且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北京地区的男大学生在个性上相对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思维较敏捷、情绪较成熟稳定、性情较温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更富于幻想、有较高的创造潜力;但是缺乏务实精神和冒险精神,缺乏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自信心与责任心不够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合作意识不强。

北京女大学生与全国常模比较,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敏感性、幻想性等六个因素上得分较高,而在恃强性、有恒性、怀疑性、世故性、忧虑性、自律性六个因素上得分较低,均呈显著性差异。表明北京的女大学生在个性上相对具有外向、开放、活泼、富有激情的特点,思维较敏捷、与人合作意识较强、情绪较稳定、性情较温和、有较强的自信心、富有幻想、适应能力强,但缺乏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责任心不够强,以自我为中心,克制力较差。由此可见,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注重培养意志品质、责任感、务实精神,克服自我中心、言行易脱节的个性弱点。

(2)北京大学生个性特征的性别差异比较

通过对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十六种人格因素及由此而来的八种综合特征比较发现,大学生个性特征的性别差异十分明显。男生具有情绪较稳定、主动性和独立性强、责任心和意志力强、敢于向权威挑战、适应能力强、处事果断刚毅、创造能力和专业能力强等特点;女生具有性格外向、富有激情和幻想,敢想敢干、热情开放等特点,但与男生比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抑郁或焦虑感强、缺乏耐力,心理健康不如男生。这一结果与SCL-90的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性别差异,加强对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指导女大学生克服个性弱点,完善人格。

(3)北京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年级差异比较

通过不同年级大学生十六种人格因素和八种综合特征的比较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在个性特征上变化不大。相对而言,一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思维较敏捷、情绪较稳定、敢作敢为;二年级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处事更加精明得体,但学习能力下降,情绪不稳定,趋向保守;三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增强、专业能力增强、思维更合乎成规;四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增强、性格更加开放、人际交往水平提高,但自信心、自我决断能力下降,这一现象可能与面临就业压力,对前途缺乏信心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自律性不断提高,但创造能力却不断下降。这说明经过四年大学教育,学生的自制、自我调控能力越来越强,行为更符合规范,但创造能力下降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种现象与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相悖。可见,怎样解脱对学生个性的束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高等教育改革应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潜能开发训练的重要内容。

五、结论

(1)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较之全国大学生为好。但是仍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这部分学生如果得不到帮助与调整可能会发展为心理疾病,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如果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可以解决或缓解冲突和症状,恢复健康。这部分学生是大学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的重点。

(2)对大学生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调查分析表明,女生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男生,且对症状的体验更明显和广泛;在各年级学生中,二年级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比例最高;农村和小城镇学生中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加强对女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研究,应注意对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在抓两头(新生适应和毕业班工作)时不能忽视中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大学生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

(3)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上是良好的、积极的。大部分学生在个性特征上呈现出开放、活泼、思维敏捷、情绪稳定、有较强的自信、富于幻想、有创造的潜力、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特点。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个性存在明显的弱点,表现为缺乏认真负责精神、责任感不强、以自我为中心、言行易脱节、自制力较差、缺乏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等。这些弱点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不利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个性弱点,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通过生活实践的磨炼,培养良好个性品质,优化学生人格结构,促进学生德、智、体、心全面发展。

(4)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但是北京大学生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个性中的创造力因素却不断下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反思现行的教育思想、制度、方法,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列入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中,通过创造性思维训练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摆脱个性束缚,增强自信,培养创造品质。

鸣谢:本研究得到了北京市高教工委的支持和指导;北京23所院校的33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实施者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完成了问卷的调查和收集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处理了全部数据。

标签:;  ;  ;  ;  ;  

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