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_循环经济论文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_循环经济论文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发展循环经济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正在步入加速工业化时期,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空前膨胀,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事实上,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根本因素。面对当前的严重形势,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用以指导我们的经济发展实践,发展适宜当前现状的循环经济无疑是我们认真领会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同时这也是有效解决我国当前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有序进化的最佳途径。

一、循环经济对我国当前统筹发展的意义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种“资源—产品—再生利用”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运作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简称“3R”原则。循环经济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把经济和环境系统人为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促使大量生产、消费和大量废弃的传统工业经济体系转轨到物质的合理使用和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体系,为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1]。

21世纪上半叶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时期,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经济再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因为,从环境影响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果沿着现行的线性经济轨道惯性前进,未来20年的资源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增大:(1)从人口总量来看,未来我国的人口仍将刚性增长,到2020年达到14亿~15亿左右才可能稳定下来以及逐步减少,届时人口总量要比现在多出2亿~3亿;同时现代化的进程要求到2020年至少必须达到55%以上的城市化(7亿~8亿城市人口),即至少需要有4亿增量人口实现城市化,这两方面对资源和环境特别是对水、土地、能源等的需求都趋向增大。(2)从消费水平来看,按照7%左右的增长率,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左右,由于3000美元的水平基本上是以物质性消费为基础的,因此14亿~15亿人口以物质化为特点的生活水平提高,未来20年对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带来的压力可能达到现在的4~5倍左右。(3)从技术与体制能力来看,尽管近年来对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强调以及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传统上以“跑、冒、漏、滴”为特征的粗放型技术的改进,但技术的常规性、积累式改进无法适应人口和消费对资源和环境需求的大幅增长,同时由于税收等经济制度的绿色化欠缺和改革步骤较慢,因此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技术能力和体制能力的制约。

显然,传统线性经济的发展方式无助于实现我国未来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使我国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三赢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和谐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国未来20年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应该是用较少的环境影响去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较少的环境影响是指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要尽可能减少;较高的生活质量是指经济收入和生活素质要尽可能提高。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完善基于预防和全过程的污染控制。我国现代化的基本保障是提高自然生产率,未来的我国要从宏观上的经济全过程和微观上的产品全周期两个层面努力,使得我国的自然资本能够充分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2]。

二、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进展,还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层次上,要从根本上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1.政府立法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更需要法律规章的保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系统出台循环经济法律,用法律形式约束政府、企业和国民必须履行循环型社会的义务,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走在世界前列。德国于1996年颁布《循环经济与垃圾处理法》,把垃圾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随后几年内,德国又制定了包括《包装条例》《限制废车条例》和《循环经济法》等法规。这些立法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在GDP增长两倍的同时,污染物却减少了将近3/4。日本在2000年6月出台了建设循环型社会最重要的法律《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其目的就是要脱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型经济社会模式,建设循环型社会,促进在生产、流通、消费、废弃整个过程中对物资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限制资源的浪费,降低环境的负担。此后,日本又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法律,如《家电循环法》《汽车循环法》《建设循环法》,这些法规均已相继付诸实施,将零排放作为企业的新型经营理念,逐步实现以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为目标的新型产业结构。

我国于2002年10月也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说,这是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在法律方面的一个良好开端,但与发达国家的政府立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必须加快政府立法的步伐,以推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

2.企业责任

如果说政府立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条件,那么强调企业在废弃物产生方面的源头作用,明确废弃物处理的企业责任制,对促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将起到积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发达国家企业已经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风气。

瑞典议会于1994年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制”的原则方法,即生产者应对其产品在被最终消费后继续承担有关环境责任,而消费者则有义务对废弃品及包装按要求进行分类并送到相应的回收处。瑞典自实施废弃物循环利用“生产者责任制”以来成绩显著,废弃物处理范围已从最初的产品包装扩大到废纸、废轮胎、报废汽车、废电子电器产品等更广泛的废弃物领域。日本在建设循环型社会中也明确企业的责任,要求企业采取必要的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确保制品、容器的耐久性,完善维修体制。利用循环资源的技术可转化经济效益,因而企业负责开发,政府、地方公共团体也有义务进行协助。

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在微观层次上,运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运行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杜邦化学公司模式。这种模式可称为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其方式是组织厂内务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到1994年已经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同时,他们在废塑料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产品。(2)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该生态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把一家企业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最终实现生态园区内污染的“零排放”。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对工矿企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从末端治理思想出发,通过回收利用达到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的目的。进入90年代则开始提出了源头治理的思想,特别是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工业生态示范园区,比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南海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衙州沈家生态工业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烟台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等。但这仅仅是开端,我国企业在治理废弃物产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任务还很艰巨。

3.公众意识

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与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以提高公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社会意识。

为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美国环境保护局与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专门开设网点,宣传有关再生物质的知识,成立“美国回收利用日”组织,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回收利用日”。此外,美国各种环保组织也经常举办活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里的再生物质利用项目,购物时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包装品,购买可以维修和重新使用的物品等。奥地利媒体经常传授有关环保方面的科技知识或新的发明,宣传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价值和回收方式等。许多中小学校开设环保课,定期聘请环保专家讲授环保和垃圾回收知识。在许多家庭,中小学生还承担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

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应该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使政府、企业界、科技界、教育界以及社区居民等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并自觉参与到推动循环经济的行列中来。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件既关系当代又涉及千秋万代、利国利民的大事,而且也是对传统经济的冲击和改革,只有最大限度地吸引全民的注意力,树立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才能比较顺利地推行,只有走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3](P226)。

三、结语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现在的经济发展势头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应该不成问题。但如果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确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

标签:;  ;  ;  ;  ;  ;  ;  ;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_循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