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在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_农民论文

农民工在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_农民论文

农民工在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工论文,过程中论文,农村论文,功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中国的国情、历史及其它方面的一些因素,中国的现代化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现象,特别是农村社会现代化与城市社会现代化的比例严重失调。中国人口众多,主要是农民数量大,是一个传统性的农业大国,但是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却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的阶段。自建国以来,我国逐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城市的工业、商业和服务业逐渐取代了农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城市因此相应得到了大大的发展,生产的工业化、生活的都市化、政治的法治化与民主化,故其顺理成章地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成为现代化的前沿阵地。而相对来说,以往的‘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传统型社会早已一去不复返,农村与农业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下降,农村社会现代化也因此严重地停滞不前,长时间的处于一种低水平阶段。

农民工,这是工业化历史上的一个新概念,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城里的二三产业发展,为了适应中国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随之出现,这部分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工厂,从企业取得工资收入,成为其生活的主要来源,但由于中国当时的社会结构制度,严格地限制了他们的行为。因此他们不是城市里的正式性群体,而是一种边缘性群体并被视为‘另类’。尽管如此,每年仍然有大量的农民加入这一特殊的群体,据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1.2亿,其中进入城镇在二三产业单位打工“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约为8500多万人,估占农村劳动力的15%—20%,随着中国经济的速猛增长,工业化大步的前进,这个群体还将逐渐膨胀。据农业部社会保障的有关部门估计,2002年“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并且这个数字还在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最终将有8亿多的农民从农村社会中彻底地转移出来,而且据不完全统计:农民工群体中男性占72.1%,35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力占71.8%,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初中以上文化的占55.7%。依此来看农民工年富力强并且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可谓是农村社会中的精英群体。那么这么一个庞大的农村精英型群体在农村社会现代化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将处于何种地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功能,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农民工与农村经济现代化

农村经济现代化主要是指农业机械化、农村工业化、经济非农化等,而目前农村经济现代化停滞不前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人力资本、资金资本、社会资本等其他资本的欠缺。而农民工这个城市中的特殊群体在城市中接受着工业文明与都市生活的再社会化,这使他们已经具有农村社会现代化所需要的现代性,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1)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对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功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本稀缺,城市中的流动经历使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值得到大大的提高。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在思想观念、技能培养、文化学习和法制意识上较之未流动的农民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由农村进入城市就必须放弃农业生产中的许多传统习惯和观念,同时为了适应和生存就必须学习城市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技能的规范,这样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就开始了他们接触、了解、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知识技能和观念的过程。本身他们就是农村社会中的精英,再经过城市现代化的培养可以说是如虎添翼,成为农村社会中的精英型人才。由于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较低,而在农村社会中却有较高的待遇,故对城市的情感依赖性较低,对故乡却有很浓的感情,一旦取得了资金、技术、管理才能等资本后,他们便开始回流,重返故土,创办工商企业、搞科技开发,发展资本深化型技术创新,发挥自己的专长,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许多此方面的研究都已表明农民工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便开始回流,而且这一行动也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人力资本,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我们的城市中无论是在生产和生活环境中,科学技术的含量都有了巨大的提升,而在农村社会发生的变化却非常有限,甚至在某些地区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因而可以说农民工是农村中最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由农村流动到城市便开始融入城市社会化大生产之中,特别是进入“第二产业”和高科技企业的农民工更能逐渐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之后可为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作出一定的贡献,推动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实现。

(2)农民工的经济资本对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功能。农民工出于比较利益而外出务工,其进城后对农村的最重要的积极影响是给农村的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带来的巨大资金支持,解决了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首要问题。90年代初期,西部欠发达的贵州省就提出了‘一家出一人全家就脱贫’的口号,那么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家出一户,整个村子可以脱贫并向现代化社会迈进。据广东省东莞市邮政统计,去年外地打工者通过邮政系统寄回家乡的钱就高达131亿元,这还不算逢年过节带回家的现金;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省,2002年劳务收入超过400亿元,远远超出了四川省当年的财政收入。试想农民工带回的这么一大批资金用于农村积极性的生产投入,农业将会有何种的发展?更可想而知,农村的农业现代化亦将有何发展?

(3)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对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功能。科尔曼曾经说过,和其它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实现某些具体目标。城市现代化缘何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一个关键因素——社会资本,为此农村的社会现代化特别是农村的经济现代化也离不开社会资本,在农村社会农民的传统性与保守性使其无法去发掘与得到更大的现代性社会资本,只有具有现代性的农民,才有可能具有条件去拥有。因此作为现代性的农民工,毫无疑问地成为农村与城市社会现代资本的发掘者与拥有者。

农民工的外出务工使其重构其丰富的城市社会网络关系,其交际活动已远远超过其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的半径,流动大大的扩大了其社会网络。他们运用现代性理念去生存与发展并掌握一定的信息,适应环境的变化,熟悉市场,建立了一张自己的城市社会网。一旦回流便可利用其在城市中的社会网络关系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民工的流动解决了农村社会人地矛盾的功能。农民工的外出流动不仅从外带回了农村社会经济现代化所需的技术、资金和关系,而且其外出流动本身就对农村社会提供了一项巨大的资本。

农民工外出务工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降低了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人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为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创造了条件。目前在劳动力外流较多的地区农民已经开始用不同的形式,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增加粮食产出,提高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可谓是工业返哺农业,此群体在此行动中有着巨大的潜在性可以挖掘,若开发成功以此可推动农村经济向前大迈一步,加快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农民工是农民中的精英群体,在社会变迁中他们扮演着非流动农民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主导的功能,他们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推动力,是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

二、农民工与农村政治现代化

政治是整个社会的有机体的内存要素,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必须要有政治现代化作有利的保障,故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必须实现农村政治现代化。农村的政治现代化关键是农村政权的改革与农村民主和法制的建设。

(1)农民工的农村基层政权改革意识。农村政治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村基层政权的改革和完善,传统的家长制、家族制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其需要注入现代化的血液。现在农村社会中的政治改革不是一个很明显的例证吗?而且其得到了广大农民工兄弟的大力支持,并且有的还亲自参与其中。据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显示,81%的被调查者认为村委会干部应有民主的村民选举决定,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农民群众应当家作主,实行村民自治。而且现在许多政治家、社会学家的研究也突出了农民工在农村基层政治改革中的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农民工的民主与法制意识。农民工是城市中的边缘性群体,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极为敏感,没有哪一天不关心,没有哪一天不担心。根据迪尔恺姆的环境决定论进行分析:他们在城市中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城市人及城市里的一些规章制度对他们一些歧视使他们更加迫切地追求民主与平等,他们渴望被正视,渴望在城市中同一般市民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因此由此进行逻揖推理,此群体已有意或无意地形成了一个理性的民主、平等、法制、自由的观念。他们学习民主与法制,回村后用法制规范民主选举的方法和程序,用法制保护农民的正当权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而今有的农民工已将农村社会以及自身的一些问题诉诸于法律,而不是武力(过去的家族、宗族势力相斗)。总的来说农民工群体法律意识已逐渐得到提高,对民主政治程序的认知程度相对未流动的农民来说较高,而且政治态度也比较积极。

农民工是农村社会政治现代化的传播者。城市的现代化政治信息,将通过这个特殊性的群体辐射到农村社会。当这种信息到达农村社会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将促进农村政治的发展:改革完善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打破农村传统的家族制与家长制,贯彻民主与法制。其将最终实现农村社会的政治现代化,为农村社会的经济现代化作出有力的保障。

三、农民工与农村文化现代化

我国的农村社会现代化离不开农村文化的现代化。然而由于农村文化具有极大的传统保守性,可谓是小农文化,根本不符合农村社会现代性的需要,因此需要一种具有现代性的文化注入,而且帕森斯的社会进步的文化传播模式和社会结构功能模式认为: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是通过先进国家文化的传播而得以实现的。那么落后地区的现代化也须通过先进地区的文化的传播而得以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文化现代化就必须引进城市的工业文化与都市文化。农民工的出现,使得城市与农村可以更好的联结起来,他们将城市里的现代化文化不断地引入农村社会,加快农村文化现代化的实现。

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个人的现代性通常是与社会城市化的结果相联系的,农民工的流动经历与城市体验有利于开启和培养他们的现代性,开阔他们的眼界,降低其心理保守性与行为保守性,促进其文化价值观念不断趋向现代性的发展。因此农民工再一次成为文化现代化的先富者,然而这一致赋型角色又必然使他发挥其纽带与桥梁的作用。

农民工在城市中可谓是接受城市现代化的洗礼——再社会化。城市中的现代化文明将不断打破其小农意识文化,从而在其身上体现着传统与现代之间所产生出的冲突,当这一冲突被带回农村社会时将大大的促进社会变迁。特别是教育、消费、风俗、娱乐等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

(1)农民工的教育理念。虽然农民工是农村社会中的知识精英,在农村社会中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但一旦流入城市,便相形见绌。本身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为了满足更大的成就需求便在工作之余进行充电,例如:学外语,学电脑等一时在他们中间蔚然成风,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同胞及下一代的教育更为看重,投资越来越大。某农民工竭尽全力打工挣钱,倾其所有帮助其弟求学,最后自己也经过不懈努力圆了大学梦。

(2)农民工的消费理念。农村社会在消费方面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着传统的特色——节约,这样就无法使具有现代性的产品进入农村社会。然而流动的农民工打破了这一格局,并且他们这一变化还影响到了其周围未流动的农民。农民工的流动促进了其自身现代性的培养,其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已接近城市的现代化理念。而且农民工每每回家总是带回一些时尚与潮流的东西并讲述一些城里的所见所闻,使乡民羡慕不已,而这些行为总是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流动的农民,促使他们接受城市再社会化,具有现代性。

(3)农民工的娱乐方式。农民工现代性的培养使他们更趋向于城市里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消费、娱乐都在向城市靠拢。在娱乐方面,他们抓住了社会发展的机遇,学习城市里的娱乐方式,回流后开发并运作了农村娱乐空间,将城市里的网吧、歌舞厅、影视厅、图书馆等带回了故乡,从此农村的娱乐生活有了大大的改变。农民的娱乐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前的传统的季节性活动,而是有了更大的娱乐活动空间。从中,农民不仅领略到了现代化的微妙,而且更加趋向于社会的现代化。列宁曾经指出:迁移是防止农民生苔的极其重要因素之一,历史堆积在他们身上的苔藓太多了,不造成人口的流动就不能有人口的发展。正是如此农民工的流动促进了其自身现代性的培养,而这些又影响了周围的未流动的农民。他们可谓是城市与农村的桥梁与纽带,是现代化的载体,他们通过城市的文明不断辐射到农村,这将促进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实现。

综上所述,农民工在农村社会现代化中已处于不可忽视的地位,这个致赋型的角色使他们成为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农村社会中的先富者,他们的回流为农村社会撒下了现代化的种子,他们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推动力和生力军。

标签:;  ;  ;  ;  ;  ;  ;  

农民工在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