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断提高论文,建设社会主义论文,先进文化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强调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增强全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领,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充分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我们党领导人民执政兴国的内在联系。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执政能力,说到底就是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能力。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既包括物质的极大发展和丰富,也包括文化的极大发展和丰富。这个过程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过程,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过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作用不断为我们党所强调。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一成立就提出,党在领导人民兴起经济建设新高潮的同时,要兴起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中,强调党一方面要领导人民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另一方面也要领导人民把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更加充分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他特别强调:“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党要领导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领导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党要增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也必须增强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能力。
第二,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任务。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能不能始终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面旗帜,把亿万人民凝聚在这面旗帜下,是党的执政能力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志。八十多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释放出更加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出更加强大的统一思想的感召力。这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三,能不能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始终是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但也必须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从国际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十分剧烈。一方面思想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我吸收世界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凭借文化实力上的优势,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千方百计对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中外文化的直接碰撞、文化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不仅发生在境外,而且大量发生在境内,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从国内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文化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种变化趋势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存在着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存在着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观点。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
第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对思想文化的领导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的领导水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提高党领导思想文化工作的能力。在新的形势下,党领导文化建设面对新的课题,主要有: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增强理论工作的说服力和战斗力;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增强舆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保持广大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迫切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文化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五是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和新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日益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增强文化工作的影响力。这些新课题是新形势下党领导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课题。认真解决这些新课题,必将大大提高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也必将大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总之,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文化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考验。”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集中体现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总的要求。特别强调,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一,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文化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从未有脱离意识形态的文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瓦解,必然导致思想混乱和社会动乱。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富有强大创造力和感召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领,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始终。
第二,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塑造民族品格,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是社情民意的折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为人民服务同为社会主义服务有机统一起来。牢记人民是文化工作者的母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文化的唯一源泉,为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英雄业绩讴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造就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讴歌。要尊重文化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支持文化工作者施展聪明才智、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支持学术上、艺术上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和竞赛,使不同学术观点、不同艺术观点之间,能够相互了解、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引导文化工作者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严肃对待自己所从事的高尚职业,增强社会责任感,认真考虑文化作品的社会效果,努力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的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
第三,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文化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文化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是文化战线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贴近实际,就是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认识我国国情,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真实反映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贴近生活,就是要深入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火热生活中,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以及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反映生活本质,把握社会主流,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贴近群众,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坚持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和文化工作的目的。要把“三贴近”体现在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使文化工作始终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使文化工作的着眼点始终对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使文化工作的落脚点始终放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把文化工作做得更加具体实在、更加入情入理、更加可亲可信。
第四,要始终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实践在深入,文化工作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手段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停止不前,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时代的要求审视文化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文化工作,用改革的精神推动文化工作,努力使文化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站在发展的前列,努力形成有利于文化工作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新机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寻求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多方面文化需求的新方式;紧密结合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发展,根据人们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探索运用高新技术拓展文化工作的新手段;紧密结合当代世界文化进步的新趋势,顺应世界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的趋势,研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先进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实现的。要努力继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发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有益文化,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力和感召力。
第五,要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弘扬主旋律是时代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有积极的主流。主旋律代表时代精神,表达人民美好思想情感。文化要为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文化工作者要创作优秀作品,就必须大力弘扬主旋律。什么是社会的主旋律?江泽民同志曾精辟地概括为“四个一切”: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都是社会的主旋律。弘扬主旋律,就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主旋律,同时要提倡多样化。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只要是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的作品,都应受到欢迎和鼓励。多种题材、主题、样式、风格的相互促进,我们的文化园地才能百花盛开。
一个民族,没有繁荣的文化,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主要任务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以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为基本前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理论上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通过理论创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推动理论创新,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进一步认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这样才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要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根本动力。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文化建设、构建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的强大动力,是保证文化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途径。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体制改革,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体制改革。只有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破除影响先进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解决制约先进文化发展的难点,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发展活力、竞争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第三,要以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关键。舆论工作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舆论传播手段还不够发达的时代是如此,在舆论传播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更是如此。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舆论工作的重要作用。胡锦涛同志指出:“宣传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能不能把宣传舆论工作抓在手上,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他还指出:现代媒体传播信息快,社会覆盖面大,社会影响力强,把握和引导得好,可以对我们开展工作起重大促进作用,把握和引导不好,就可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和引导。
第四,要以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心环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同党的领导、党的执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我们说改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思想活跃,各种观念大量涌现,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针对这种新情况,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越是发展经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胡锦涛同志也指出: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第五,要以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和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和科学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国有十三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还不发达,依靠什么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和科学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非常紧要的大事,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履行好的一个重要职责。
标签:先进文化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执政能力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