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论文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论文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河北经贸大学 冯晓红

摘 要: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以目的善作为起点从而引出最高善幸福,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目的善都是为这个最高善服务的。善就是符合德性的品质,就是说要想达到最高善幸福,人在实践活动中必须是合德性的活动。它是唯一以自身为目的所欲求的最高善具有完满自足的特性。另外亚里士多德一再强调合德性活动不是一件两件而是一生中都在做合德性的事情,这样才能过上智慧沉思的高级幸福生活。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最高善;德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幸福而不断努力奋斗,将幸福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以及形成的性格不同,幸福的条件也不同。有的人说每天开心快乐就是幸福,有钱就是幸福,有房就是幸福等,那么怎么才能达到这个幸福的目标?

1 亚里士多德的最高善幸福以及它的特性

1.1 目的终点是最高善幸福

亚里士多德以善作为目的引出终点善幸福,所有的人从事的合德性的实践活动都是为这个终点善服务的。这个终点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合德性活动,也就是说每种技术或研究都是以善为目的,但是这个善还不是最高善,最高善是以自身为目的而非他物同时也是唯一的属人的活动。大家都知道德性与善就是关于人的特殊活动。这个目的终点善也需要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而人们的活动是有目的、目标或意图的。就是说,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所追求的目的是使某物为善。“由于活动、技艺和科学有许多,他们的目的也有许多。”通俗地说医生的目的是救死扶伤,木匠的目的是制造木具,建筑师的目的是建造房子,投资的目的是赚钱。无论它是因为其他目的还是因其自身目的而被选择,这些活动的目的都是善。那么,善的终点是最高善幸福。幸福是因其自身之故所欲求或渴望。

基于已有相关研究及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发现:目前中小学数学课堂留白艺术的运用仍存在一些有待商榷之处,值得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与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手中握着一颗玻璃球让人感觉很舒服,透过玻璃球看去,物体是上下颠倒的,里面有一个微缩天地。我们拍照时用的是标准尺寸的Lensball,我们发现这个非常好用,也有其他更便宜的替代品。

“人的终极目的就是幸福,这是显而易见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而这个最高善是靠实践来实现的幸福这是毋庸置疑的。他还认为,普通人的意见中,对于幸福还有一些接近一致的意见,幸福的人都是既生活得好也做得好。”亚里士多德最高善是靠合德性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幸福。生活得好或做得出色。其他的善是因为其他的目的而不是因其自身之故,只有这个最高善因自身之故。这个最高善就是我们人生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幸福。

1.2 幸福具有完满自足的特性

二是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才选用机制。继续深化岗位竞聘制度,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组织选拔等多种方式,建立科学的人才选用机制,破除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为毕业生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创造宽广的舞台。同时,加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力度,提高引进毕业生职称评审的比例,把技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选聘到关键技术岗位,拓宽知人识人渠道。

亚里士多德认为出色地完成每件事使每一件事物变得善,是善的目的,但不是终极善。比如说一个木匠以做出好的家具为目的善,一个建筑师以建造出好的房子为目的善等就是每个人在每种生活实践中和技艺中寻求不同的善,然而这不是终极的善。终极善就是人们自身感到完满自足优越感是人一生所欲求的东西。终极的善必然是唯一最终完满的善。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以自身欲求的原因被当作目的,其他以别的事物作为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目的作准备,然而这个以自身为目的所欲求的只有这个最高善。我们都是因自身的原因而选择他而非他物。也就是说幸福是人们所向往追求的最完善的东西。它不但是值得欲求而且都是因自身缘故所追求的事物。如荣誉、快乐、努力和德性,都是因其自身之故而选择它们,同时也为了幸福之故而选择它们。我们之所以选择它们,是因为它们可以带来幸福。因此亚里士多德接着指出:“我们主张幸福是一个目的或某种完善的东西。”终极善就是终点具有完满性从而感到满意自足。前面已经提到过至善既幸福,也就是说至善是唯一终极的善是因自身欲求的最高善,因此它具有完满自足的特性。

2 实现幸福的途径

幸福的人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品质德性,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要先论述德性最后再论述幸福,是因为幸福里必须含有德性的这一因素。也是通向幸福的必经之路。

2.1 德性是通向幸福首要条件

幸福是属于人的特有的活动,要想实现幸福在于人的活动就一定要是合德性的活动。首先,幸福具有德性的品质。人们在实现幸福的过程中任何实践活动都得是合乎德性的活动。人要是没有德行就会变得邪恶,就不可能成为善良有品质的人。善就是德性,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合德性的活动是善的,如果善有好多种,幸福必须属于那种最高善最完善的合德性的活动。而且这个活动是有限制的,不是你做一件合德性的事你就是幸福的人了,而是一生中都在从事这种合德性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幸福不在于一天两天也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一世所有的行为活动都要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

2.2 实践使达到幸福具体路径

“人所特有的实现活动,即人的实践的生命的活动,在实现程度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出色地实现着这种活动,另一些人则在有限的程度上实现这种活动。德性就是人们对人的出色的实现活动的称赞。”德性是一种被称赞的品质,是出色地完成每一件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品质。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那么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这种德性用于所有的有生命的及其实现活动。例如,眼睛不仅要求状态很好还能够清楚地看到东西。就是说眼睛不仅要看到东西还要完成得好。进而,人的德性就是一个人不但要状态好并使得他的实现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另外德性还分为两种: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主要是通过受教育也就是后天的不断学习,因此需要经验与时间。伦理德性就不一样了,它是生活中养成的一种好的习惯。总而言之,一个人在实现活动中表现怎样,他的品质就怎样。所以我们要想完成得好必须先养成好习惯,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教育,这样才能具有被称赞的品质。

其次,幸福具有实践理性的德性。人的实现活动必定有理智德性存在,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正因为人有理智德性才有沉思才有幸福。但是光有理智德性也不行,还需要实践。幸福离不开理性德性与实践。如果一个人光有知识不去实践,也不会得到幸福。“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伦理学研究一定是理性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这里说的理性,就是实践理性。先说实践理性,它是通过人不断实践得出的结论。可以从实践中判断什么是合德性的什么是善的,并基于这一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人们不能停留在知上,要知行合一,不但要知道什么是幸福,还要知道怎么去实现幸福,这就需要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实践活动是实现幸福的必要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争取的。

2.3 沉思生活是实现幸福的最高标准

我们都知道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就是沉思生活,就是智慧的生活,适合我们自身当中最好的那部分努力。因为最完美、持久、令人愉悦、自足就是努力的实现活动。是真正自我最完善最好的东西。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具有理性思维,可以过有思想有智慧沉思的生活。幸福的人一定是把智慧和沉思放在一起,认为是最好最有智慧的东西。所以过有思想有智慧沉思的生活是最幸福的。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为现代人今后追求的幸福生活提供目标与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亚里士多德以善为目的以最高善为终极目的,把幸福作为人们一生所追求的终极目的。这是一种积极的幸福观,首先人必须要有优秀的德性品质,就是一个人在实现活动中不但要状态好并且有能出色完成好的品质。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因此人在实现活动的时候合乎理智德性,只有这样才能过上有思想有智慧沉思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廖申白.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17.

[2]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58.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4]宋希仁.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冯晓红,女,1984年出生,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伦理学专业。

标签:;  ;  ;  ;  ;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