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的国内研究现状儿喂养效果影响论文_付佳慧 陈兰兰 刘慧娟(通讯)

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的国内研究现状儿喂养效果影响论文_付佳慧 陈兰兰 刘慧娟(通讯)

【摘要】文章基于我国早产儿的口腔干预研究成果,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的基础理论、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喂养进程、喂养表现、体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综述,为临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一步运用口腔运动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导。

【关键词】口腔运动干预;非营养性吸吮,喂养进程;早产儿

据WHO报道,全球每年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占活产婴儿总数的9.6%,其中约有50%的新生儿因为“早产”送入新生儿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数据显示,我国的早产儿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位[1]。有研究指出,经口喂养困难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40%[2]。所以,早产儿由鼻饲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关注的焦点。同时安全有效的全主动吸吮经口喂养是早产儿喂养的最终目标[3],实现经口喂养也是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早产儿出院标准之一[4],本文着重就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效果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口腔运动干预的理论基础

1.1据Als[5]提出的统合发展理论, 新生儿出生之后接受的主要刺激是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通过对抚摸、光线等刺激产生特定反应,发展成一个互动模式。该理论为新生儿口腔运动干预效果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根据新生儿统合发展理论,新生儿在受到外界刺激后,会启动体内5 个子系统,即自主系统、运动系统、行为状态系统、注意-互动系统及自我调节系统来维持平衡,可以通过对早产儿的行为状态等方面的表现, 对经口喂养进行评估,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护理,实施个体化的喂养策略。

1.2经口喂养是一项复杂的技能,哺乳动物的吸吮主要是由吸吮中心模式发生器(CPG)所控制[6-7],包括在脑干网状构造中的双边、神经元间回路。而中央模式发生器(CPG)的活动可以逐渐被口腔刺激所影响[8]。口腔节律运动最小的环路系统存在于脑干的三叉运动神经核和面神经核之间。通过三叉系统的中心道路进行的口腔运动的结果被口腔机械接收器所编码,形成外周刺激,并将其输入到吸吮中心模式发生器(CPG),产生调控效应,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进食状态。机械感觉刺激传递到婴儿的口腔感觉器官能够激发吸吮中心模式发生器(CPG)。而且口咽部是全身感觉传入最多、最丰富的地区[9],因此通过刺激嘴唇和下巴是有效的激发吸吮行为的常用的方法[10]。

2. 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特点

 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发育具有程序性,胎儿的胃肠道在妊娠20周时出现解剖上的成熟,孕周到28-30周时才能达到功能上的成熟,当胎龄达到33-36周时吸吮、吞咽以及呼吸道才趋于协调[11],此时完全经口喂养才是最安全的。

3.早产儿口腔运动的概念

口腔运动干预是指在新生儿经口喂养过渡阶段,通过对口腔内外刺激非营养性吸吮等方法、对口咽肌肉群造成深部刺激[12],增加口周肌肉运动范围和强度,提高口咽部肌力和肌张力,促进原始反射建立,增强吸吮能力,实现营养性吸吮,从而改善口咽机制的生理基础和功能[13-14] 。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要包括非营养性吸吮( Non -nutritive sucking,NNS) 和口腔刺激( Oral stimulation,OS);相关研究表明,加强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早产儿吞咽、吮吸功能,促进其经口喂养能力提升[15].

4.对喂养效果的影响

4.1对喂养进程的影响

指喂养的不同进展阶段,国内通常将开始经口喂养定义为首次经口奶瓶喂养≥5 ml/ 次,完全经口喂养定义为经口喂养奶量120 ml/ (kg·d),且无需管饲达48 h[16];鲁萍[17]等将出生胎龄<34周、体重<2500g的164例早产儿随机分组,观察组采用奶前20-30分钟每天2次给予面部穴位按摩、口腔按摩、非营养性吸吮,结果发现,干预组喂养过渡时间(8.18±4.19)d,比多照组(15.25±5.22)d明显缩短。孙彩霞[18]等将胎龄30-34周的9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每天给予1次15分钟的口腔运动干预,直至早产儿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结果发现喂养进程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张岚[19] 将胎龄或纠正胎龄达32 -34 周经口喂养困难的5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3分钟的口腔刺激2分钟的非营养性吸吮,结果干预组比对照组患儿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李琳琳[20]的研究结果一致。吕天婵[21]等将胎龄<34周的7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12分钟的口腔运动刺激和3分钟的非营养性吸吮,每天2次,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是干预组和对照组开始经口喂养时的PMA没有差别,但是干预组从管饲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提前了约4天,住院时间两组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的研究采用不同的口腔运动干预方法,结果发现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时间、完全经口喂养、鼻饲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方面有促进作用。

5.小结

口腔运动干预在喂养进程、喂养表现、发生不良反应等方面有促进作用,对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间,减轻早产儿家庭经济负担有积极意义,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尚存在如下问题:①胎龄范围:多项研究的早产儿胎龄范围多在29-34周之间,对于22-28周的超早早产儿有待进一步研究。②干预方法及时间: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Fucile 等[39]口腔干预方案,12分钟的口腔刺激和3分钟的非营养性吸吮,Lessen[40]的研究认为,对于经口喂养过渡期的早产儿,5 min 的干预可能更适合。目前国内对新生儿进行口腔运动干预时间从5分钟到15分钟不等,每天干预1-3次不等,持续干预时间7天或到完全经口喂养,这就需要临床上多科联合合作,增加样本量,用客观指标测定口腔运动功能,制定符合我国本土化的口腔干预模式,为我国建立早产儿经口喂养的临床指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1] Howson CP,Kinney MV, McDougall L, et al.

Born too soon: preterm birth matters. Reproductive

Health, 2013,10(1):S1.

[2] Barlow SM. Oral and respiratory control for preterm feeding. Current Opinion in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2009,17(3):179-186.

[3] 彭文涛. 早产儿经口喂养准备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

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2010.

论文作者:付佳慧 陈兰兰 刘慧娟(通讯)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5

标签:;  ;  ;  ;  ;  ;  ;  ;  

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的国内研究现状儿喂养效果影响论文_付佳慧 陈兰兰 刘慧娟(通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