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普通高中分科教育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教学模式论文,普通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9)10-0046-05
一、日本普通高中分科教育模式的历史沿革
1.“一战”后国家规定高中文理分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不断扩大在亚洲的市场,向交战国大量出口军需品,战争带来了经济景气状态,并由此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要促使日本政府和教育机构以分科教育来培养产业界急需的各类人才。在1914年3月3日修订的《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1915年2月23日修订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和1918年12月6日修订的《高中令》中都有将学科分为文科和理科的规定。其中可以作为日本普通高中文理分科教育理论依据的,一般被认为是1918年日本文部省第二次颁布的《高中令》,而同时期临时教育会议的关于高等教育机构扩充计划的建言则推动了“文科”与“理科”这两个概念的日趋鲜明化。新修订的《高中令》规定:高级中学是“实施高等普通教育的场所,以完成男子的高等普通教育为目的”,是实施“高等普通教育”的机构之一;高级中学开设寻常科和高等科,学制7年(寻常科4年,高等科3年),可单设高等科;“把高级中学高等科分为文科和理科”,同时在高等科中,根据学习的外语的不同分为“文科甲类”、“文科乙类”、“理科甲类”、“理科乙类”。根据选择的文理科及外语的不同,决定未来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方向。[1]
虽然修订后的《高中令》改变了以往高中作为实施大学准备教育即大学预科的性质,但是由于自明治初期至“二战”结束前(1872年~1945年),日本高中教育一直处于精英化发展阶段,高中入学考试竞争激烈,入学率保持在15%以下,同现在入学率高达97%的高中教育普及化的“高中”不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而且其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从1894年6月25日第一次《高中令》颁布至1918年间,日本只有8所高中。伴随着第二次《高中令》的颁布和高等教育机构扩充计划的实施,高中的数量骤增,截至1948年,高中增加到39所,学生约28,600人。
2.“二战”后国家不明确规定高中是否分文理科
日本现行的中等教育制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伴随着1947年《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第二次《高中令》被废除,依据其建立的旧制高中多数被并入新制大学的教养学部和文理学部。《教育基本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学校教育法》也打破了战前双轨制中等教育体系,确立了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的单轨制学制体系。其后,日本政府于1948~1949学年对全国的高中进行了综合制改造,建立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单轨制高中。在日本政府建立单轨制新制高中的过程中颁布的一系列与中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都没有对文理是否分科的明确规定。
日本政府在第二次教育改革和推进中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的过程中,根据国内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的实际情况和教育中突出存在的划一性、僵化性、闭塞性等问题,提出了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和推行个性教育的原则,并主张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赋予学校较大的办学自主权,要求学校灵活、独立发挥各自的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在国家的基本方针之下,每所学校都制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并努力将之体现在日常教育活动与校务管理中。因此,日本普通高中文理分科教育情况也不是千校一面,而是因地因校而异,各具特色。
3.21世纪以来高中教育由“半人教育”向“全人教育”转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全球化的发展,“取消文理分科,发展全人教育”成为日本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所谓“全人教育”是指教学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等主观条件,并加以配合来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与只注重某方面知识教授的“半人教育”不同,全人教育是针对人本身的教育,注重整体身心的均衡发展,不偏倚某一部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人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实现“全人教育”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和考试制度。为此,许多日本高中都提出了取消文理分科的目标和计划,东京大学也率先于2007年在自行组织的后期日程招生考试中取消了文理分科考试,改为综合科目考试。高中教育日益朝着文理渗透、学科融通、知识交叉的方向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日本高中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日本现行普通高中分科与不分科教育教学模式并存的格局
目前,日本的普通高中普遍实行学年制和学分制并行、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行的教学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及未来发展方向自由选择侧重文科或者理科的课程。学校的分科教学模式各具特色,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
1.文理分科型
文理分科型普通高中大多从学生升入2年级或3年级(17岁左右)时进行文、理科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升学目标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有的高中在1年级(15岁)时就实施文理分科。其代表学校有埼玉市立浦和高中、纯心女子高中。
埼玉市立浦和高中是一所具有60年办学历史的公立高中,其办学方针是“授业第一,提升学力,提高升学率”。该校的文理分科教育体现在教育课程设置上具有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特色。该校教育课程类型的划分非常细致,代表了学生未来接受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方向。在高中1年级时对全体学生实施共同一般教养教育,从1年级末开始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细致的指导,加强对学生的未来出路教育,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从2年级起导入文、理科的选择,学生对应各自的升学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学习,在2年级内基本掌握高中的必修课程内容,并修够毕业最低要求学分。在课程设置上,2年级文理科均设置了现代文、古典、世界史A、数学Ⅱ、英语Ⅱ、英语写作、家政基础、体育、保健等《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的必修科目,但文理科又根据文理侧重点的不同调整了各科目的学分分布。除共同必修科目外,文理科根据自身性质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文科设置了日本史A、艺术Ⅱ及两门选修课,理科则设置了数学B、物理Ⅰ、化学Ⅰ等科目,明显突出了理科基础知识的教学。进入3年级后面向不同类型大学将课程划分为3种:将文科进一步细分为文科A(升学方向为私立大学文科或国立、公立大学文科即3教科型)和文科B(升学方向为国立、公立大学文科即4教科型、5教科型)两类;将理科改名为理数科(升学方向为国立、公立、私立大学理科)。三科类除了现代文、古典、伦理、英语Ⅱ、英语阅读、信息C、体育等共同履修科目外,文科A和文科B由于升学方向的不同,具体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该校除设置必修课外,还根据科类特色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设置了较为丰富的选修课程,如政治经济、中文、食品设计、保育、生物等,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同时,针对大学入学考试,该校还充实选择性教学和实地练习教学,并实施规定课程之外的补习,传授针对学生所选大学的报考对策及技能等。[2]
纯心女子高中是长崎县长崎市一所实施初、高中一贯制教育的教会学校。纯心女子高中在2008年度导入了新的教育课程制度,其特点是课程的多样化设置和科类的多元化。该校从学生进入学校伊始即开始实施分科教育。1年级分别设置了国立、公立课程和综合课程,进入2年级后随着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意识的明朗化,课程编制进一步细化,综合课程细分为文科(以长崎纯心大学为首的私立大学和短期大学及一部分艺术类学校为主要升学目标,重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学习)、理科(以私立大学理科系部、短期大学及含护理医疗类学校在内的各种专门职业学校为主要升学目标,重视数学和理科的学习)。3年级国立、公立课程进一步细分为国立、公立选拔课程(面向国立、公立大学的一般选拔考试,突出日本全国统考全教科及应对各高校组织的第二次单独考试的课程教学)、国立、公立5教科型(应对国立、公立大学一般选拔考试的5教科7科目型、AO(Admissions Office)考试及重点私立大学的考试)、国立、公立国英社型(应对国立、公立大学及重点私立大学的文科系部3教科型,把学习重心放在日语、英语和社会3教科的课程体系)。同时,学校根据各科类课程设置的特点,在理科、地理历史和艺术等教科中设定了难易度和内容不同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升学目标的考试科目及个人特质进行自由选择,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不同的途径。[3]
2.文理不分科型
为保证高中教育的普通教育性和基础教育性,文理不分科型高中废止了传统的文理分科教学的做法,在1、2年级时致力于工具基础性学科和课程的教学,重视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和综合素养。 3年级时则增加选修课程的设置,从“按班上课”的传统教学形式转变为“按课上课”的走班制教学,并加强对学生的未来出路教育指导,加大学生的主动选择权。其代表学校有同志社高中、东京都立国立高中。
同志社高中始建于1896年,是一所男女合校的私立全日制普通高中,是关西地区有名的重点高中。该校采用共同履修科目课程体系取代文理分科的课程体系,把高中1年级定为“基础学力充实期”,把所有课程都设置为必修课程,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力度,突出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在2年级和3年级时加大课程设置的弹性,开设能够多方面适应学生发展要求的、可供学生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能力以及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自由选择的选修课程,保障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志社高中在2年级和3年级分别增设了10门和22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例如1年级开设了HR(homeroom班级)活动、基督教教学、日语综合、古典文学、地理A、数学Ⅰ、数学A、化学Ⅰ、体育、保健、音乐Ⅰ、美术Ⅰ、英语Ⅰ、交际英语、信息C等课程;2年级时除共同履修科目HR、基督教教学、现代文、古典、世界史A、伦理、数学Ⅱ、物理Ⅰ、体育、保健、英语Ⅱ外,增设了10门选修课;3年级时进一步丰富选修课程种类。[4]
东京都国立高中是一所具有70年历史的公立高中,该校于2003年和2007年两度被东京都教育委员会指定为升学指导重点校,是一所升学率极高的重点高中。该校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文理兼修”、全面发展的学生。该校在1、2年级时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依照《高中学习指导要领》的课程设置要求,设定了31门必修课程共计66学分,为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校在3年级时加大课程设置的弹性,除现代文·日语综合、体育、英语阅读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必修课程外,还开设22门选修课程,并规定10~18学分的选修要求。之后还对3年级的英语听力和2年级的数学B课程导入按学生学习程度不同进行分别教学的小班教学模式,以便适应学生每个人的学力水平,开展细致周到的教学。此外,在3年级时为应对大学入学考试,学校利用班级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传授针对学生所选大学的报考对策,进行未来发展方向指导。[5]
三、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与普通高中分科教育的关系
1.现行全国统一学力考试与高校单独考试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制度
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具有多样化与多元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实行全国统一学力考试与各高校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制度,扩大地方和高校在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方面的自主权。日本现行大学招生考试模式是由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和兼具综合评定和推荐保送特征的各高校单独考试组成的复合型考试模式。从性质上划分,前者是“单向选拔式”考试,后者则是大学与考生双方的“双向选择式”考试。从考试功能来看,前者以判定大学入学志愿者对在高中阶段所学基础知识和基础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主要目的;后者则以弥补第一次全国统考的不足,根据学校、系部及专业的目的和特性等方面的需要,进一步考查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学习能力、对报考学校和专业的特殊要求所具备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从命题上来看,前者除重视对考生在高中阶段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的考查外,还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把测评重点逐步放在对考生创新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上;后者则由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学校定位、专业定位及市场需求自行决定。
日本现行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强调保障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主要体现在各高校在选拔学生时拥有极大的录取自主权,对中心考试采用何种利用方式,甚至是否利用中心考试,由各高校自行裁断。国立、公立大学一般把“参加中心考试中本校指定的教科及科目”作为考生报名时必须具备的资格。
2.日本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大学入学考试科目的关系
日本大学招生考试作为联系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改革和演变是与高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配套进行的。全国统一学力考试的统考学科及科目覆盖高中各学科所有必修课程,根据文部省制定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在高中各门必修课程范围内命题,不分文科、理科试卷,这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国立、公立大学的招生标准,保障了高中教育的正常化;各高校单独考试中的第2次学力考试所考科目及内容虽多侧重于专业的需求,但亦覆盖高中各学科所有必修课程。
日本现行全国统一学力考试-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包括公民、日语、地理历史、数学、理科、外语6学科29科目,例如2009年度中心考试科目如下表所示。
各高校单独考试中的第2次学力考试多采取“分离分割方式”,分为前期日程考试和后期日程考试。其中前期日程考试以学科考试为主,根据报考专业方向不同划分文理试卷,相同科目的考查侧重点和分值分配亦有所不同,后期日程考试则以小论文或论述考试居多。例如2009年度东京大学文科各类的前期日程考试科目为日语、数学、地理历史、外语;理科各类的考试科目为日语、数学、理科、外语。而后期日程考试则考综合科目Ⅰ(考查英语读解与写作能力)、综合科目Ⅱ(考查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综合科目Ⅲ(文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小论文考试)。[7]
日本普通高中的教育课程是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制定的。现行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是战后日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第七次修订,于1999年3月由文部省颁布,2006年春开始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以此为依据在高中各门必修课程范围内命题。《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普通教育课程由各学科和特别活动(HR活动、学生会活动、学校集会)构成,在结构上,以学科课程为主,以特别活动为辅,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共存。现行日本普通高中课程模式是由10学科+59科目(必修+选择必修+任意必修)构成的。教育课程中除全体高中生(包括普通学科和专门职业学科的学生)的“共同必修学科”外,还鼓励各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自行决定开设大量类型多样的选修课,提供较为均衡的、全面的课程,以适应学生各自的能力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共同必修学科包括日语、地理历史、公民、数学、理科、保健体育、艺术、外语、家政、信息及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为了扩大“共同必修学科”中各科目的选修机会,“共同必修学科”进一步细分为不同水平和不同门类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新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在大多数必修科目中都设置了难易程度不同的科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充分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以及自己将来发展方向,在教师指导下,在这些学科中有计划地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科目。
此外,日本普通高中普遍采用学年制加学分制模式,即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各教科及科目的履修学分根据学年进行严格划分和规定,在规定高中修业年限的基础上采取学分制的管理手段,《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学生的“共同必修学科”的学分为30~39学分,与毕业要求的74个必修学分以上(包括各学科规定的必修科目的学分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相比,课程设置显现出极大的弹性空间,可供学生自由选择。
综上所述,日本普通高中的教育课程除完全涵盖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的学科及科目外,还增加了保健体育、艺术、家政、信息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非中心考试科目,高中的学习不单纯局限于为升学作准备,学校中的广泛学习是为了掌握对于升学来说所必要的学力。日本高中的这种课程设置在重视基础学力培养的同时,更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8]
四、结语
20世纪以来,日本的高中教育经历了一个由文理明确分科,到不明确分科,再到向“全人教育”发展的改革变化过程。其改革的动力,就是教育要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具备时代特征的合格人才。通过分科教育模式的改革,日本高中逐步实现了教育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使学生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锻炼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普通高中论文; 课程设置论文; 日本大学论文; 文理分科论文; 文科专业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大学论文; 数学论文; 升学论文; 高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