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我国论文,属性论文,本质论文,和谐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07)04-0027-05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职责。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民族地区的边疆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境外影响问题、边境贸易和边境管理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问题、人口流动和拐卖问题、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及贫困问题都很突出,这些问题又总是具有相互交织的复杂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民族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因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加上“和谐”要素,并把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把和谐作为我国民族关系本质属性是一次深化、一次飞跃
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的思想,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概括和新总结,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我党从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出发,基于现实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民族关系认识的重要发展,为我们更加全面地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出了方向。”[1] 正如有的学者所分析的那样,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加上“和谐”要素,是建设和谐社会在民族关系上的一种必然要求,没有民族关系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更谈不上整个国家的安宁、稳定,甚至统一。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表述,是一种理性表达、一次深化、一次飞跃,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规律进行探索、认识和把握到达了新的高度,并按照客观规律寻求的理论结晶,反映了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求真务实的执政兴国的优秀品格。
二、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关系具有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民族团结的相对性、民族互助合作的有限性、民族和谐的初步性等相对不完善的特点[2]。“和谐民族关系”的新概括,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民族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保障,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经济层面来看,当前,我国民族关系存在种种不和谐因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开发条件差、自身发展能力弱等原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2004年,民族自治地区地方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67.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71.4%。”[3]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目前全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人口2800万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1300万,占46%;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5800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3300万,占57%。[4] 由此引起的各类影响民族关系问题和影响全国发展大局的问题,就有了必然的根据。
从政治层面来看,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标志就是民族团结、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各族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当前,我国不同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仍有较大的差异,民族构成状况较为复杂,宗教信仰多样并对政治生活产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富有民族特色的多样性的政治文化也对政治关系的形成和演变发挥着虽然无形却十分有力的影响。另外,边疆民族地区有些民族与国外民族属同一民族,是跨境民族,因而很容易受周边国家的影响。因此,民族地区的政治关系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显得更为复杂,体现出突出的民族性和边疆性。这种复杂性的突出表现就是,这里除存在一般的政治关系以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的政治社会关系:一是民族关系。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政治关系较为复杂。既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又有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还有区域内的人口较多民族与人口较少民族的关系,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与不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关系,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之间的关系等。二是宗教关系。各民族群众一般信仰宗教,甚至是全民信教。而各个民族信仰的宗教又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本土宗教又有外来宗教,既有成熟的宗教又有原始宗教,既有为多个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又只有个别民族信仰的宗教。三是宗教关系与民族关系相互纠缠。各个民族信仰的宗教往往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从而成为民族的价值体系和信念系统,反过来,宗教又以民族和民族文化为载体,因此民族关系往往打上宗教的烙印。宗教关系往往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民族关系与宗教影响盘根错节。四是传统政治关系。少数民族社会尤其是基层政治中,与现代政治相区别的传统政治的影响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体制外的传统政治权威与体制内的现代政治权威同时并存,传统政治关系与现代政治关系难舍难分地联系在一起[5]。另外,民族地区的政治关系容易受到境外因素的影响,国外势力对我国的渗透首先进入这里。由于政治关系更加复杂,这里的矛盾和冲突也更容易发生,而且一旦发生矛盾和冲突,各种关系中的矛盾又相互扭结,新的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和协调,还会激活旧有的矛盾和冲突,容易形成斩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局面,甚至形成连锁反应,并产生严重的后果,不仅会影响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进而也会影响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从文化层面来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奇葩。多样性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共存共生,则是创造和谐社会需要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条件。当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存在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交往的频繁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文化摩擦。民族文化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的不同发展取向,这必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
民族地区是我国文化多样性资源的宝库。多语言、多文化、多宗教、多种生产方式,蕴含了很多传统知识和智慧。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面现代化,在文化方面体现为“主要是指他们本民族的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要求[10]。现代化可以产生经济生活的共性水准,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同,“但不是通过摧残文化的同质化,而是通过文化多样性的充分肯定和发展”来实现的[6]。在经济全球化冲击的今天,保护文化多样性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理念。对自然界而言,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基础;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也应该成为维护和平与和谐的基础。因此,“在这个世界上,承认那些产生不同文化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基本前提具有同等合法性既是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就使得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成为可能:这是在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的世界上保持和平和生存下去的基本的先决条件”[7]。这是一种面对全人类的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早已提出的观念,既适用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关系,也适用于一国内部的族际关系[8]。在我们国家,如何调整、维护相互依存的文化共生关系并使之和谐,是我们党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能力的考验。
从社会层面来看,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由于,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正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笔者认为。过去,我们总是仅仅从经济方面强调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落后,这是事实。如果我们把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较的话,就会发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比全国的发展水平要低得很多,比经济水平的差距还要大得多,更不用说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相比较了。这样一种长期形成的社会发展严重不足的状态,社会发展不成熟的状态,导致了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优先发展这种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联动的关系,是一个同生共在、相互制约、相互推进的关系。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问题优先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碰到的问题,每一个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足密切相关。这就存在了诸多的问题,而这诸多的问题也是今天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比如说,城乡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人类发展水平、教育发展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社会发展状况,如果作一个比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比经济发展差距还要惊人。民族地区这样一种严重不足的社会发展,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
另外,由于我国的民族地区受地理区位、毗邻他国、人口构成、社会发育、传统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社会问题,如艾滋病扩散、吸毒贩毒严重、人口拐卖等现象严重,而且这些问题呈现日益突出之势。这些特殊性的社会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疆稳定问题相互交织的复杂性的特征,对民族地区社会的健康发展、边疆稳定、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都构成了严重的影响。在民族地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对这些问题认识和了解的程度,以及能否有效地遏止这些问题发展的势头并逐步加以解决,事关重大。因此,民族地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时,必须对这些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和谐民族关系的深刻影响,有一个清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三、和谐民族关系蕴含的时代价值
和谐民族关系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和谐民族关系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什么时候团结统一,国家就强盛安宁;什么时候分裂内乱,国家就积贫积弱。千百年来的历史经验,已铭刻在中华儿女的心灵上。团结统一始终代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人民从未有丝毫犹豫和退让。骨肉离别和纷争,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只有骨肉团聚、祖国统一,才是各族人民的共同企盼和福祉。
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动力。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少数民族作为我国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利益群体,在实现其利益要求方面受到自身条件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我国的民族问题虽然表现复杂多样,但从根本上说,仍然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与自我发展能力的矛盾。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根本措施,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和谐民族关系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西方敌对势力进一步得出社会主义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中国也必将解体的结论。从中可以看出,搞好民族关系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是稳定、统一、和谐的基础。
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十分重视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民族问题与世界的民族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当牢固树立与落实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立足国情、放眼世界,从战略和全局角度重视并科学认识和处理当代世界及我国的民族关系问题。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和落实,为我国民族关系加快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民族关系和谐,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保障,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民族工作的根本职责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需要做的工作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和发展的重大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加快在民族地区树立和落实社会发展优先的战略。笔者认为,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形势下,强调社会发展优先,以社会发展优先来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不失为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民族地区实施社会发展优先战略的重点应该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放在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教育,这是民族地区政府要特殊给予关注的。否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二是就民族地区的城市社会、农村社会的发展而言,坚持社会发展优先战略,重点应放在农村社会发展上。在效率优先的大背景下,中国农村曾一度是一个逐渐被遗忘、被放弃的角落,教育、卫生、金融、供销等原已构建起来的体系出现了弱化趋势。“三农”中最重要的是农民收入提高的问题,还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问题。但社会发展的严重滞后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土地的流失、散失,很多青壮年离开农村,外出打工,农村的衰败迹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民族地区的各级党委和地方政府应该把社会发展的优先性摆在各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地位上,统筹加以考虑和实施,以此实现民族地区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还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要坚决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各种分裂、渗透、破坏活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安宁。
标签: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文化属性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