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创新研究与实践应对实际问题--2014年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就奖透视_基础教育论文

鼓励创新研究与实践应对实际问题--2014年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就奖透视_基础教育论文

鼓励针对实际问题创造性地研究和实践——透视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果奖论文,基础教育论文,创造性论文,实际问题论文,透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何设立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013年12月30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基础教育界首次拥有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早在1989年,我国便启动了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每4年一次的评选惯例延续至今。

       国务院于1994年3月14日颁布《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国务院令第151号)》。该条例不再局限于高等教育,而是面向各级各类教育。同时它还提出教学成果奖分为国家级和省(部)级。该条例颁布后,部分省份据此启动了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

       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组织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征集、评选与交流活动,共征集900多项改革成果。在正式启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之前,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探路。

       2014年7月,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出炉并公示。

       虽历经曲折,但设立该奖项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基础教育改革成果频出,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改革成果的共享机制。“组织开展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就是要引导各地和学校进一步总结梳理这些年来的课程改革所积累的优秀经验和成果,在国家层面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优秀教学成果的交流与分享,充分发挥这些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整体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告诉记者。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全面深化阶段,也需要新的工作机制来推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强调了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的水平。教学成果奖的设立成为了今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机制之一。郑富芝表示,“要定期开展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

       设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还有一个重要的动因在于引导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的一千多万教师长期以来默默无闻地工作,不断改革创新,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成果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同时也要进一步激励他们坚持不懈在教学改革一线长期进行实践探索,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郑富芝说。

       什么样的成果才是国家级教学成果?

       何为国家级教学成果?

       首先是它的价值定位。“国家级教学成果一定是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体现素质教育的方向,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评选出来的结果要体现出充分促进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突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减轻学生过度的课业负担。”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指出。

       同时,国家级教学成果反映的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可以是某些方面有所侧重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从本届评选出来的成果看,面宽是一个特点,既有针对各学科的,也有针对课程、德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拓宽了过去以课堂、学科教学为中心的渠道,体现了全方位育人理念。”王湛说。

       申报之初,最大的疑惑来自对标准和要求的理解:什么样的成果才够得上国家级的标准?它同科研成果、论文评比一样吗?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陶西平解释:不同于科研论文、专著等评选,教学成果奖评选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于它坚持实践导向,必须面向教学实践。“必须围绕解决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科学的思路、方法和措施,经过实践检验,对于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效果显著,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部《关于开展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中强调了这种实践导向:特等奖、一等奖成果要“经过不少于4年的实践检验”。事实上,“获奖者中有一批这样的代表,比如李吉林的情境教育、马芯兰的数学教学、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等,他们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遵循教育规律,破解人才培养的实践难题,一个课题坚持几十年,不断积累、不断打磨、不断提升,取得了相当的水平,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成就。”王湛评价道。

       国家级教学成果还要“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朱小蔓教授认为,对教学成果的衡量必须基于完整的教学质量概念,“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要用完整、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来衡量教学成果的价值,要看动机和能力,是不是理解而非记忆,是不是深度、理解性的学习,关注点是否更多地投入到学的研究上,是否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动力、投入度为中心来考量,要看情感是否积极投入,最终有没有厌弃学习,这些才是完整的教学质量概念,国家级教学成果要体现出这种教学质量观。”

       教学成果奖是如何评出来的?

       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具体承担。

       教学成果奖的申报采取了各省推荐的形式。首先是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受理申报成果,先行开展省级评选,在教育部下达的限额范围内择优推荐。同时规定,推荐项目中,“由一线教师主持和中小学幼儿园主持完成的成果不少于推荐总数的70%”。当然,也鼓励大学教师深入中小学一线进行研究。各省最后推荐参评的总数是1305项。

       评审始终坚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一是标准统一。《关于开展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中对评选具体要求都有规定,“我们要用这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成果,不在已经公开的统一标准之外制订补充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强调。

       建立一支优秀的评审队伍很重要。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委员会由无成果申报的资深基础教育专家、研究者组成,王湛担任主任,由各领域代表组成。评审专家委员会设立若干评审专家组。

       同时,按评审需要建立了评审专家库,分网评专家和会评专家。专家库有1600多人,从中遴选了800多名作为网评专家,再从800多人中挑选了100名会评专家。“整个评审专家队伍要确保它的代表性,它一定是覆盖全国各地,比如网评专家涉及29个省(市、自治区),会评专家覆盖到23个省(市、自治区)。一定是有一定影响力、权威性的专家评审队伍。”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介绍。

       评审程序上,首先是网评。所有成果按类别分组,每组由足够数量的专家,按网上评审的要求,独立评阅网上申报材料,然后打分,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得到平均分进行排序。许多专家同时对同一成果打分,然后排序,按一定比例确定入围名单,进入到会议评审阶段。

       会评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组讨论、评阅材料,确定各等级奖的提名。第二个阶段,由评审专家委员会讨论,在听取汇报、审阅、评议的基础上表决,评出结果。评审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公示,包括受理材料后的2个月公示期,提出各等级奖建议名单后再进行获奖成果公示1个月。

       “这次评选不由政府机构来举办,而是由社会团体来承担评价任务,实际上是一个第三方评价,同时又通过网络评审,然后再由专家讨论,应该说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另外在结果确定之前采取公示办法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对于社会意见充分重视,由委员会再次讨论投票,产生对有争议问题的处理意见,群众性体现得比较好。”陶西平这样评价。

       获奖成果带来什么启示?

       经过严格评审程序,417项成果最终获得了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梳理和展示,其中教学名家、名校荟萃。

       “教学成果评奖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对长期坚持在一线,通过实践来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些重要成果给予充分肯定。”王湛说。

       它们是面向未来的成果,引导着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有些成果是直接可以普及的,因为它就是非常具体的经验,学起来相对容易,相当多成果有普遍推广的意义。但也有少数成果,可能学起来会困难,之所以难的原因,可能是这些经验的创造有它特殊的环境和条件,比如说十一学校的改革,它在学校自主权比较大的前提下推进,可能会有学校觉得学起来比较难。但是我觉得它给我们未来的启示正在于,从顶层设计那里,应该给予更多的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学校创造出来的奇迹会更多。”陶西平说。

       本届成果的另一个特点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特别是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实有所破解,包括育人模式、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问题、课程整合问题,还有改革中的体制性障碍问题,等等。

       “一些成果显示了我们改革的新突破,有很多是回到教育的本质上,让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甚至有不少成果是在孩子全面、有个性的发展上取得了成效,这是十分鼓舞人心的。”王湛总结。

       综合化方向、综合改革的思想是许多教学成果突出的特点。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文喆看来,“教学改革要破解难点,不是单一、某个环节的改变,而是综合推进,需要更多配套资源的支撑,很多成果体现了这种方向”。

       许多成果还体现专家引领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创新相结合的特点。“本次教学成果奖对专家在基层实践中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了肯定,但更重视基层实践,突出了基层的研究实践。今后,大学的基础教育研究和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结合要进一步加强,才能使教育改革在更高层面上发展,使学校、教师、学生真正从中受益。”钟秉林建议。这也是本次教学成果奖带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

标签:;  ;  ;  

鼓励创新研究与实践应对实际问题--2014年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就奖透视_基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