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会审题,必须具备四种能力论文_张仁藻

学生学会审题,必须具备四种能力论文_张仁藻

张仁藻 陕西省镇安县白塔中学 711500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质量检测分数的高低依然是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生命线,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学生学会审题,对提高历史成绩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就必须教会学生四种能力: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划分关键词和限定词的能力、知识储备和检索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 审题 四种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有效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教会学生审题?学生会审题,不单单是方法问题,更本质的是能力,或者叫习惯。学生要学会审题,必须具备哪些能力呢?

首先,我们先看一道历史试题:

材料一: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最终达成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听取张玄素建议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历史试题,学生要进行审题,除了能读懂题的要求之外,最基本的是能把两则材料看懂,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特别是文言文理解能力。在这道题中出现了“卒;阿房成,秦人散;以;何如;之;承、役、费;袭亡隋之弊;甚于;若;亦;耳;乃至于是;宜即为之罢役”等文言词句,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会直接影响学生审题效果。那么,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如何获取呢?

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能力获取的主要途径无疑是语文课堂,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可是,学生历史审题能力的提高决不可寄托于语文老师的努力工作,历史考试成绩的好坏不可以由语文老师来买单。所以,在平时历史教学当中要多为学生提供语言文字理解能力方面的训练,就像语文字词教学那样,让学生多读、多翻译、多积累。这当中没有什么速成方法,靠的是长期坚持。为此,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也很辛苦!“见多识广”最适合、最能说明此项能力形成的方法。

学生学会审题必须具备的第二种能力是分析概括能力。请看下面的历史题:

材料一: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晚上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所有这一切在以前的朝代是不允许的)。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活动有哪些特点?

这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一的分析,说出北宋东京商业活动的特点。那么特点有哪些呢?这需要对这段文字进行分层分析理解。整个材料一有三句话,用“||”分层,表示如下:

材料一: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晚上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所有这一切在以前的朝代是不允许的)。

经过分析,第一层讲得是东京的城市地位(体现“最大”),第二、三、四层讲得是商业活动的特点,分别是:①商业区和居住区混在一起;②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③商业活动内容丰富。从中可以看出材料第一句话与问题无关,答案是从二三句话得出来的。而且分层不一定以句号为层次的起止点,有时一句话含有两层意思。如果学生面对这道题不会分层,也看不懂层次含义,就给不出准确答案;若是照搬教材知识来回答,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宋代城市特点只讲了两点,学生必然漏掉第三点,分值就拿不全。

分析概括能力在学生语文阅读考查中是学生必备的能力素养,体现在历史试题中,就不单纯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分析概括能力的获得依靠的是学生有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在反复的题型训练中获得。这就要求历史课堂必须有题型训练。

学生学会审题必须具备的第三种能力是划分关键词和限定词的能力。在近三四年的历史中考试题中,材料题的分值占到60%,是重头戏。在材料题的题面里,都是由限定词和关键词组成,学生对关键词和限定词的准确划分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关键词和限定词呢?关键词是指点明问题的核心词语,一般一个问题只有一个关键词。限定词是指对核心问题解决方式、途径、范围、数量、角度等方面的限制或规定,一般一个问题有多个限定词。划分关键词和限定词的好处在于:一方面答题不会偏离方向,不会出现答非所问,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获得解题的方法、条件,帮助解题,提高解题的质量和效率。下面用例题做一说明:

例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最终达成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听取张玄素建议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我们用“_”划关键词,用“~~”划限定词,如上所示,发现这道题关键词有两个,分别是“共识是什么”和“根本目的什么”。“共识是什么”的限定词有三个:(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2)在乾元殿问题上;(3)唐太宗和张玄素最终达成的。第一个限定词告诉了解题的途径是要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分析理解中获取答案;第二个限定词告诉你“共识”是关于修不修乾元殿的共识;第三个限定词告诉你共识是关于唐太宗和张玄素之间的共识。“根本目的什么”的限定词也有三个: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②在乾元殿问题上;③唐太宗听取张玄素建议的。第一限定词告诉了解题的途径,第二个限定词告诉了解题的角度,第三个限定词告诉了解题的范围。有了这些分析和认识,再加上对材料的分析理解,问题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共识就是不修乾元殿,根本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

学生学会审题必须具备的第四种能力是知识储备和检索能力。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有多少知识以及会不会使用知识。假设有这么一种情况,一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极为优秀,让他去答一份从未学习过的历史科目试卷,这位学生绝不会考及格,虽然他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由此可见,学习历史,记忆功夫不可或缺,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督促学生记住必背的东西,并且将记忆作为一个固定的教学环节来实施。一个单元或者一册书学习下来,学生往往记忆的知识很零散,不成体系,甚至出现第三单元学完记住了,第一单元的知识又忘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极不利于知识检索。虽然学生记住了很多东西,但是在考试的时候依然写不出所要的答案。在这里,我们认为是学生的知识检索能力出了问题。学生知识检索能力的形成是以学生科学的知识储备方式为基础的,因此,解决检索能力问题的办法在于知识的整理,让知识体系化,形象地说就是为知识建立检索目录,再按目录划块整理知识,并储备于头脑中。经过这样的工作之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这个工作就是我们常说的单元复习和期末复习。

论文作者:张仁藻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9月总第18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7

标签:;  ;  ;  ;  ;  ;  ;  ;  

学生学会审题,必须具备四种能力论文_张仁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