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常态背景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确定为通州区的发展和规划理念提出崭新要求,但通州区小城镇传统的建设规划引导模式又与之不相适应。研究结合北京市通州区发展特征和区域经济地理特点,梳理适应“减量提质”基调下的通州小城镇规划创新方法,探索北京通州区小城镇规划发展路径。
关键词:通州区;特色小城镇;发展路径
1引言
随着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得到确定,其面临着承接北京中心区向外疏解功能,集聚新的城市级功能的发展要求。这使得通州在国家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在统筹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生态建设,探索城乡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小城镇1作为城乡之间的重要纽带,是连接城乡、工农的基地,其建设发展已成为城乡发展的突出环节,因此通州区作为北京城市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补充和北京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在发展规划时更应优先发展特色小城镇。
2北京市通州区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态势
2.1北京市通州区小城镇发展分析
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西邻朝阳区、大兴区,北与顺义区接壤。通州区现有11个乡镇,483个行政村2。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通州区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等各项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城镇化格局框架已初步形成,各个小城镇的城镇特色、发展战略、功能布局、产业和资源的聚集优势日趋明显,城镇企业个数、从业人员人数均处于北京市的中等偏上水平。
2.2北京市通州区小城镇发展的现实困境
2.2.1城乡土地利用不集约
建设用地紧张是北京市通州区小城镇普遍存在的问题。“土地财政”的发展路径使几乎所有乡镇都在利用各种方法争取更多的建设用地,并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
一是用地结构不甚合理,环境品质不佳,不注重城镇特色营造。为了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往往会牺牲城镇建设用地的有机构成,过多为工业、房地产业等提供建设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服务能力相对薄弱。通州区小城镇普遍存在居住用地、产业用地开发建设快,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慢的问题。
二是土地使用不够集约。一方面,小城镇开发区地均产出有待提高。与市级以上工业开发区相比,小城镇工业用地布局分散,容积率低,土地利用粗放,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地均产出与地均就业人数较低,而资源消耗量较高。另一方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粗放。农村居民住宅用地浪费现象严重。原有村落膨胀蔓延,住宅呈无序分布状态,不少村镇企业随意散布于村落之内,造成用地功能混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很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与北京市农村人均建设用地规划指标150平方米相比远远超出。通州十一个乡镇中,永顺、梨园、马驹桥镇已城镇化,其余各镇人均建设指标平均值达375.1㎡/人。
2.2.2工业用地指标与城镇化快速推进形成矛盾
通州区小城镇通过流转集体土地发展工业的现象比较普遍,集体土地流转方式主要有出租、转让、联营、入股、抵押等,但以出租为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下,小城镇用地规划指标不可能随意扩大(现建设用地按每人120平方米计算),而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迫切需要工业用地,因此,有限的工业用地指标与城镇化快速推进形成了一对矛盾。
现存农村产业用地普遍存在土地利用率低、用地分散、违法用地多等现象。根据调查统计,通州区有20%的乡镇企业进入了工业园区和镇区,而80%则设在村庄工业大院,通州区各镇工业大院的面积占村庄建设用地的比例高达28.2%。工业大院在创建初期,本着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办厂的原则,企业的起点低、效率低、规模小,如宋庄镇,每个大院平均工业总产值仅为0.609亿元。低水平的工业大院随意占用大量土地,造成资源的浪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近年来,由于经济市场萎缩,一些小型企业相继倒闭、停产,这些企业所占用的土地,现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3北京市通州区特色小城镇发展的路径选择
3.1北京市通州区特色小城镇发展思路与对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通州区作为典型大都市区的一部分,由于传统“土地财政”导致的现有小城镇空间布局尤其是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导致通州区小城镇的人口布局和功能配置不相协调问题突出。
因此,从土地集约和精细管理的发展路径出发,基于通州新城、小城镇与中心城的经济联系强度,结合人口、产业迁移方向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规划布局,尝试将小城镇纳入“北京中心区—通州新城—小城镇—集镇”组成的城镇体系中,分类规划、分区管制、分级发展。
通过城镇产业的精细化处理和内在品质的“减量提质”,以小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城镇化的空间重构,最终决定城镇化的整体质量。
通州区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重构,应考虑区域的城乡一体化,结合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从更高维度、更宽视角突破发展瓶颈:
一是按照城镇体系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结合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人口规模集聚的基础,要根据小城镇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构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提升产业专业化水平。同时,产业功能配置要与北京中心区的功能疏散和通州新城的功能呼应相结合,通过各小城镇第三产业的产业联系与协作,增加产业多样化程度。生态涵养区小城镇要依托土地和生态环境优势,一方面以绿色生态农业构建阻止“城市蔓延”的藩篱,促进大都市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一方面有序承接会展、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
二是拓宽发展视野,放大空间尺度,构建完整产业链条。要加强通州区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全市经济体系的协调互补,把发展农村产业和城市现代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小城镇走出单纯聚集本地农民和农村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与中心城、新城产业联为一体,打造高端化、总部型的新型经济体,构建覆盖整个区域的完整产业链条。同时,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机遇,明晰交界处小城镇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定位,遵循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利用共建产业承接平台等方式统筹区域产业链条转移与对接协作,实现小城镇由区域“隔离带”向协同发展“桥头堡”的转变。
4结语
小城镇是城乡联系的重要纽带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建设发展就会有多种途径,其规划同样会有多种方法和手段。对于通州区小城镇的发展来讲,在当前限制因素(如土地等资源)趋紧的现实条件下,应以建设世界城市的视角,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常态发展背景下,重新审视与思考小城镇的定位。作为大都市区的小城镇,不应仅限于服务农村,更要服务于首都功能,积极谋求转型与特色打造,形成与中心城市的互动发展、京津冀格局下的协调发展,推进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建刘琛郭玉梅.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城镇空间布局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1(07)
[2]刘守英.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城市化道路——北京三模式调查[J].开放导报.2011(02)
[3]赵之枫戴俭张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北京小城镇的转型与发展[J].北京规划建设.2014(6)
[4]胡跃平陈韦.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路径选择与规划模式创新研究[J].规划师.2010(7)
作者简介
朱冠宇(1991—),男,籍贯:河北省承德市民族:满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论文作者:朱冠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通州区论文; 小城镇论文; 北京市论文; 北京论文; 产业论文; 通州论文; 功能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