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试论毛泽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试论毛泽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黄 翌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 要: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毛泽东认为走向合作化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要坚持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结合推进,要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在变革生产关系的同时改造人。总结毛泽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对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 毛泽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

(一)“组织起来”,走向合作化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点出发,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而实现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制度的变革,不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思想,而是他早就萌生并一直坚持和不断发展的。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强调,农民必须组织合作社,通过实行共同买货和消费来保证经济自卫。1943年10月,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不仅要实行破坏封建剥削关系的第一个革命,还要进行从个体劳动转到集体劳动的第二个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的改革,将来要推行全国。1951年12月,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决议)》,提倡广大农民“组织起来”,指出互助组的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1953年6月,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做了系统阐述,再一次明确了要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决心。1953年10月,毛泽东在同中央农村工作部几名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即“由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进到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再进到完全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将来也叫农业生产合作社,不要叫集体农庄)”[1]的道路。

(二)不同于苏联模式,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结合推进

在全国普遍实行土改后,农民就开始组织起来成立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成批地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然而,农民的贫富分化开始再次出现。这与毛泽东力求避免出现贫富分化的想法出现了冲突,而且大量存在的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其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也不能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既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已经清晰,那么什么时候推进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和机械化的关系如何处理?当时,党内有一个相当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我们应不急于实现农业集体化,先让农村个体经济发展一段时间,当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到使农业能用机器耕种时,再一举实现集体化。这同苏联的集体化模式是类似的,毛泽东一度也认同这种观点。但1951年,毛泽东在思考山西省委向华北局和中央提交的报告时他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他认为通过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的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是可行的,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毛泽东观点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认为中国多数农民是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即使没有先进的农业机械,只要出于农民自愿逐步实现合作化,也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3年2月,当毛泽东在河北视察时,他提出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做法。一条不同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模式的“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全新思路就这样提出了。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是不是意味着经济建设可以先搁置一边,全身心只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呢?显然不是。毛泽东非常清楚如何处理合作化与机械化之间的关系——同时推进。1955年7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强调,工业化的产品很大程度上是供农业发展使用的;但是只有在农业已经形成合作化的大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才有使用和大量适用的可能。因此,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农业改造应当结合推进。这就是社会革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革命(社会主义工业化)结合推进的重要思想。当然,两点之间有重点,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在同时推进时必然有阶段性重点推进的领域,毛泽东对此亦进行了大致规划。

(三)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和舆论宣传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之路

让农民从两个积极性选择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另一个是个体经济积极性),克服他们在分散经营中发生的困难,进而实现粮食增产是毛泽东一直坚持的。但他也强调必须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来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之路:第一,要正确对待单干农民,要尊重和团结他们。第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领导和动员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第三,要通过事实证明合作化就是比单干有优越性,能多产粮食和其他作物及增加农民的收入,吸引他们逐步组织起来。第四,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第五,要在改造过程中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要“大喊大叫”,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

(四)在改造农业的同时改造人

毛泽东认为在改造农业的同时还要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让他们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民。“人人都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2]第一,在农业变革生产关系的同时,由于生产资料逐步归集体所有,农民需要集体劳动,他们之间打破了过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形成了新型人际关系。第二,在农民劳动休息之余开办识字班或学习会,一起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党和国家的文件精神,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都得到了提高。第三,一大批文化工作队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展开宣传活动,广泛传播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击了封建迷信活动和吸毒、嫖娼等丑恶现象,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强化了他们的集体意识,振奋了他们的精神,很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风貌和农村的风气。第四,广大妇女群众走出家庭,参加了集体生产,走上了工作岗位,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男子并驾齐驱,为实现男女平等打下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通过捷联惯导、激光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组合确定掘进机机身在巷道中的位姿,利用视觉测量系统得到截割头相对于掘进机机身位置,再通过坐标转换[16-17]找到截割头相对于巷道的位置,最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显示器中显示,如图6所示。

当电力系统中某一设备发生故障退出运行时,电网中潮流发生重新分配,可能造成部分电力设备潮流明显增大,威胁系统运行的安全。为保证电力系统具有抵御故障后潮流冲击的能力,在提高自身设备质量的同时,可以通过故障后的调节手段将故障后线路潮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二 毛泽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的缺陷

诚然,毛泽东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这主要体现在:第一,1955年4月毛泽东外出视察根据新近了解的情况重新思考,做出了新的判断,对农业合作化的估量开始发生变化,主张加快农业合作化的步伐来提升农业生产以根本解决粮食问题。特别是1955年下半年错误批判邓子恢等人后,全国的农业合作化速度陡增,原定用18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农业合作化的计划实际仅用了3年时间,广大党员干部对急剧加快的农业合作化形势既缺乏思想准备也缺乏实际工作准备。伴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速度的猛烈加快,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速度也猛烈提升,改造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缺点和偏差。第二,党内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不同意见本属于正常争论,但毛泽东把争论夸大为两条路线斗争的分歧,对邓子恢等人进行了错误批判,批评邓子恢等人是“右倾”,随后还上升到了“相当严重的资本主义思想”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毛泽东本人后来多次强调要反对急躁冒进的倾向和防“左”的问题,也在反“右倾”的巨大政治压力下被冲淡了。“停、缩、发”的方针实际落到了“发”上,从中央到地方指标层层加码,迫使一些不愿意入社的农民加入合作社,这也违背了毛泽东一直强调的自愿原则。第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局限。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审阅中宣部制定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写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3]建立纯粹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曾经普遍流行的观点,这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和其他中国共产党人。因此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过于追求“纯”和“公”,急切地想并社升级,让“社会主义占领农村”。

自从离开海淀某蔬果安全研究机构后,肖健就放手做起了他筹划已久的事——开一家真正的有机蔬果园。从几十年工作中积累的专业经验让他在保障蔬果天然、健康等方面的操作游刃有余。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农村确实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破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农村的生产力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大幅提升:在“一五”计划期间,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4.5%,农民的消费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事实证明,新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是毛泽东的卓越贡献之一。

三 毛泽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一)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注重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我们做出对乡情社情正确判断的依据。毛泽东一贯注重调查研究,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毛泽东多次去外地视察,收集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形成新判断,做出新决策;并要求党员干部从实际出发多做调查。例如,1953年2月在南京期间,他要求中共江苏省委负责人在中央计划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查、指导、检查,从实际出发,将好的东西滤出来,臭水滤出去。即便是在合作化后期出现过快并社升级的浪潮中,毛泽东也多次从实际出发,批评盲目追求合作化的情绪与做法。例如,1955年10月,他在部分省市委书记会议上就批评了发展合作社中不顾质量、不顾条件,只重数量的错误做法。习近平也多次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等论述要求我们遵循农业生产发展规律,遵循农村经济发展规律,遵循农民生存发展规律,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推动农业农村的发展。同时,要积极宣传经过实践检验的好政策,推广切实可行能造福农民的好政策,让农业农村发展少走弯路,多走好路。

(二)坚持培育文明乡风,推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一个真正振兴的乡村,不仅仅体现在富裕的物质生活水平上,更体现在良好的文明风尚上。一个拥有和睦的邻里关系、昂扬的进取精神、丰富的文娱生活、浓郁的学习氛围的乡村,才是一个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宜居新农村。毛泽东十分重视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问题,并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改进农村的传统风尚,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精神层次。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中图分类号: A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219(2019)04-0058-02

收稿日期: 2019-01-10

作者简介: 黄翌(1995-),男,陕西临潼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校:张京华)

标签:;  ;  ;  ;  

试论毛泽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