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主要水产品市场价格(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怡[1](2020)在《基于气象因素的水产品价格预测模型构建 ——以河蟹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也不断升级,居民更加重视饮食健康以及蛋白质的摄取,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显着提高。近年来,水产品价格波动频繁,水产品价格波动影响着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因此,准确的水产品价格预测尤为重要。在影响水产品价格的众多因素中,气象因素因其不可预测、难控制以及破坏力大等特征影响着水产品的生产及流通,对水产品价格产生重要的影响。前人的研究表明,气象因素如气温、降雨影响了水产品的生产和运输,也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因此研究气象条件与水产品价格的相关关系,比较分析气象条件对水产品价格预测模型的影响,对提高水产品价格预测的准确性,帮助政府和养殖户准确预测未来价格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水产品养殖中,河蟹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生产中重要的支柱产业。江苏省河蟹淡水养殖产量居全国第一,上海市居于全国省市河蟹消费量之首。其中,无锡市是江苏省河蟹养殖重要产地,距上海市128千米,是上海市批发市场河蟹供应的重要来源。因此,本研究以河蟹养殖地无锡市为例、销售流通地上海市为例,选取不同气象指标,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上海市河蟹批发市场价格对无锡市气象因素的敏感性分析来研究无锡市气象条件与上海市河蟹批发市场价格的相关关系。建立气象因素与河蟹价格的ARIMAX模型,并通过比较ARIMAX模型的预测结果与Holt-winters模型,ARIMA模型的预测结果,进一步说明气象因素与河蟹价格的ARIMAX模型的预测精度。研究结果如下所示:河蟹价格时间序列的Holt-winters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河蟹价格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特征。上海市对河蟹需求较大,而河蟹供给受养殖周期影响非常明显,抗风险力不足;河蟹供应旺季集中在夏秋季,寒冬至早春是淡季,价格波动显着;河蟹供求符合一般供求规律,旺季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幅度大,淡季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幅度大。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平均气温、平均降水是河蟹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压不是河蟹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无锡市平均气温、平均降水的变动会引起上海市河蟹批发市场价格的波动。河蟹价格对无锡市平均气温、平均降水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无锡市平均降水变化率的波动较大,具有明显规律性。而河蟹价格对无锡市平均降水变化的敏感度系数的绝对值较小,总体波动比较稳定。无锡市平均气温变化率波动较小,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河蟹价格对无锡市平均气温变化的敏感度系数的绝对值较小,总体波动比较稳定。敏感系数在不同的月份有正有负,说明无锡市平均气温、平均降水对河蟹的生产影响程度较大,进而对河蟹价格产生很大影响。从预测精度上看,引入气象因素的河蟹价格ARIMAX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基于平均气温的河蟹价格ARIMAX模型拟合程度最好。引入气象因素与河蟹价格的ARIMAX模型对2018年10-12月河蟹价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平均气温(lnt)与河蟹价格(lnp),平均降水(dlnr)与河蟹价格(lnp)的ARIMAX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在近期预测中误差较小,但随着月份距离越远其误差值增大。3个月内外推预测的结果,实际值与预测值比较接近,能较好预测出河蟹价格。对比气象因素与河蟹价格的ARIMAX模型与Holt-winters,ARIMA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基于气象因素的河蟹价格ARIMAX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最好,绝对误差和预测误差率均最小。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确定代入气象因素的河蟹价格ARIMAX模型能够提高水产品预测的准确性,帮助政府和养殖户预测未来价格趋势,政府部门在构建预测模型时应注意气候影响;气温和降雨是影响河蟹价格的重要气象因素,因此无论是河蟹生产者还是销售商,都应该重视气温和降雨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为更好的价格监测预测,政府应该做好数据采集、整理工作,做好数据资源的共享。
汤芬芬[2](2020)在《从“谷贱伤农”到“水果自由” ——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与对策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国际农产品的进入以及中间商的恶意炒作等使得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十分剧烈,例如“蒜你狠”、“豆你玩”、“向前葱”等,水果市场也无一幸免,出现了“苹什么”、“蕉人愁”等,这对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活福利都十分不利。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不但对生产者至关重要,对消费者的利益、农产品市场的稳定以及国家经济的平稳都非常重要。因此本文一方面利用价格控制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供求均衡理论来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作为本论文的切入点,另一方面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实地考察等得出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对生产者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农民收入、使农民生产决策失误、加剧农民恶性的竞争;对消费者造成的负面影响:改变消费者的需求量、改变消费者消费习惯、使消费者消费预期发生错误;对其他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造成农产品市场的混乱、带来实体经济的通货膨胀、使中间商利益发生波动。面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异常的状况下,并结合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本文提出两种解决手段,一种是市场调节,一种是政府调节。但考虑到效率问题,首先采取的是市场调节。所以本文引入KIFA(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和拼多多电商平台的案例来进行分析。经研究得出:当生产者面临“谷贱伤农”时,KIFA通过荷兰式拍卖来设置保留价格即价格下限,以此来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当消费者呼吁“水果自由”时,拼多多电商平台采用C2B拼团模式来应对即设置价格上限,以此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KIFA和拼多多电商平台的成功经验对平抑国内农产品价格问题提供了直接的参考意见。针对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影响和原因,并借鉴KIFA和拼多多电商平台的经验,主要提出五项措施来平抑农产品价格。分别是建立“期货+保险”、优化商贸流通、引入荷兰式拍卖、借鉴C2B拼团模式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应对价格波动的负面影响。总之,对于价格过低的农产品,设置价格下限;对于价格过高的农产品,设置价格上限。通过市场和政府相互的合作来平抑农产品价格波动。
谭琳元[3](2020)在《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消费结构不断发生改变,肉蛋奶等畜产品和啤酒的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作为优良的饲料和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麦消费需求刚性增加。然而,大麦生产却没有随之增加,国内供给出现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大麦进口大幅快速增加,严重冲击国内大麦市场,导致国产大麦价格大幅下降、生产规模严重萎缩。鉴于大麦进口大量增长导致国内产业遭受严重损害,中国商务部于2018年11月和12月分别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发起反倾销与反补贴立案调查,以期对国内大麦产业进行救济,保障大麦产业安全。因此,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的影响,阐明进口影响的具体表现,防范进口的消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制定与完善大麦进口贸易和国内产业发展等方面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市场供给与需求、价格传导、局部均衡等理论,采用实地调研、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等方法,首先对大麦进口贸易现状、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剖析大麦进口增加的原因;其次,在描述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应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市场价格和生产的影响程度;再次,采用进口依赖性指数衡量方法评估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最后,采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构建大麦市场供求模型框架,通过设定不同的大麦进口关税提高情景方案,模拟分析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国内大麦价格、生产、消费及进口等方面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大麦进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大麦缺乏国际竞争力,难以抵御进口冲击,影响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为生产成本较高、价格无竞争力、品质难以满足加工需求以及进口关税水平较低。(2)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造成严重冲击与损害。首先,大麦进口价格对国内大麦价格具有显着传导影响,影响程度高达18.11%,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价格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影响程度最高达20.43%;其次,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生产具有显着挤出影响,影响程度达7.11%。大量低价进口大麦挤占国内大麦市场,导致国产大麦市场需求下降,国内大麦价格不断下跌,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产量持续下降。(3)大麦进口存在依赖性风险。大麦进口集中度过高,进口依存度显着上升,自给率大幅下降,产业控制力减弱,威胁产业安全发展。(4)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国内大麦产业具有重要影响。以最大大麦进口来源国澳大利亚为例,在《中澳自贸协定》下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口大麦实行零关税为参照,关税分别提高到3%、12%和20%,大麦饲用消费需求量将分别下降3.50%、12.29%和16.77%,对国内大麦饲用需求影响显着;国内大麦价格分别上涨2.89%、11.54%和19.23%,种植面积分别增加0.43%、1.64%和2.48%,总产量分别提高1.00%、3.86%和5.88%,对国内大麦产业起到一定的保护效应;大麦净进口量分别下降2.20%、7.82%和10.84%,产生一定的贸易保护和贸易救济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适度进口大麦,减小进口冲击;推动大麦进口来源多元化,降低进口依赖风险;加大政策支持与保护,提高国内大麦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国际竞争力等保障中国大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张智一[4](2020)在《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和运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水鱼类作为能为人类提供高级蛋白质的食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在捕捞资源持续衰退的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业作为海水鱼类生产供应的重要部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尽管现阶段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使用了工厂化养殖模式及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但使用比例较低,大部分养殖生产活动仍处于较为粗放的传统养殖阶段。同时,由于此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度较高,往往容易产生产业集聚,这种集聚也衍生出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前的养殖模式发展难以为继,为使产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产业亟待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的革新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革新的基础在于对现存海水鱼类养殖业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分析,途径在于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进行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革新。摸清我国海水鱼类养殖模式应用和产业集聚现状是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革新的基础,研究产业集聚区域各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估其生态经济绩效是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前提。本研究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为切入点,使用海水鱼类养殖主要生产区域相关数据,分析和测度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主要养殖品种和不同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使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对产业集聚区域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对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两个方面(生态经济效率和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以两方面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其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博弈模型推演与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工厂化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大菱鲆主要在辽宁省和山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辽宁省集聚更为明显;池塘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海鲈鱼在广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普通网箱养殖模式下大黄鱼产量最高,其在福建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深水网箱模式主要生产品种为卵形鲳鲹,其在海南省与广西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广西省养殖专业化程度更高。(2)通过因果关系分析发现:(1)养殖相关技术领域和企业的资金扶持以及税收减免政策的增加,能够通过降低养殖生产成本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但养殖生产、鱼药和饵料投放以及各类资源应用的增加能够使化学成分排放增加;(2)政策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变动能够通过影响新增养殖场建设投资对养殖生产收益、化学成分排放、地下水资源损失、土地占用面积、空气污染程度以及区域捕捞资源衰退造成影响;(3)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的增加以及对可持续发展养殖模式的养殖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能够促进产业养殖模式革新,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降低养殖生产化学物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结合养殖生产实际,对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系统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进行分析,发现:(1)养殖阶段饲料投喂是造成各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受到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和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因养殖模式特性,受此类影响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2)工厂化养殖养殖面积受政策影响较大,养殖尾水的排放以及高浓度矿物质反冲地下水均会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3)普通池塘养殖模式在土地租用周期内受到影响较小,其养殖排放在区域水环境吸收富营养物质超出环境修复能力的情况下,会对下期养殖产品质量和价格造成影响;(4)普通网箱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直接在水环境中进行,养殖尾水的排放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5)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在建造时有国家资金支持,因主要在距岸较远的海域分布,造成的环境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3)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如下:(1)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测度中53.13%的样本综合得分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在不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山东省的生态经济绩效表现在三省中为最佳,尽管在规模效率方面表现较差,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均为最高;辽宁省位列第二,河北省表现排名最低。在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小规模养殖户整体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尽管小规模养殖户的规模效率较高,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较低。(2)普通池塘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48.72%高于平均值,样本纯技术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小规模养殖户尽管生态经济效率较高,但在考虑成本利润率和边际贡献率时,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3)普通网箱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22.58%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规模养殖户生态经济绩效表现显着优于小规模养殖户。(4)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不仅在生态经济效率测度中体现出了较其他模式而言的优势,还在生态经济绩效的评价中表现优越。但需要看到的是,深水网箱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率受到高昂建造费用和运营费用的影响,在生态经济效率受到了一定制约,总体绩效虽呈现较好的综合表现,但效率仍待进一步提高。(4)从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现状来看,促进其绿色发展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现存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阻碍为其对地下水的严重依赖严重依赖和威胁以及极高的自然资源消耗,其养殖投喂饵料多为鲜活饵料,不仅容易导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还极易影响产品品质。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能否进行养殖尾水无害化处理,以尽量减少养殖尾水中氮、磷和COD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化学成分的排放。普通网箱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鲜活饵料的使用和近岸区域高密度网箱分布,这两者不仅造成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及鱼病高发风险,还使得近岸底泥集聚加剧,危害近岸水体环境。深水网箱养殖模式虽对环境危害较小,但高昂的养殖设施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限制了模式应用和推广。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前人对我国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发展、大菱鲆养殖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与成因等方向进行了研究,本文则创新性地对我国海水鱼类各主要养殖品种以及主要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展开研究,拓展了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产业集聚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2)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研究往往针对养殖业的某个具体部分展开,研究缺乏整体性,本文创新性地以系统的视角对生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部分进行研究,将海水鱼类养殖生产活动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生态经济领域的分析研究,拓宽了海水鱼类养殖经济领域研究的角度。(3)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生态经济研究较少且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在对产业集聚区域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分析中,不仅扩展了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范围,还创新性地使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生态经济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基于研究,本文提出的主要对策建议有:(1)对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以政策资金扶持为主、以政府引导为辅的方式促进工厂化循环水模式推广利用;(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降低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使用成本;(3)加强配合饲料的研发,提高配合饲料使用率;(4)引导健康消费,促进产业健康发展。(2)对池塘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加强饲料研发及应用指导,降低饵料投喂引起的养殖富营养化成分;(2)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促进尾水处理设施的推广使用;(3)提高天气观测水平,保障产业发展;(4)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产业运行风险。(3)对网箱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持续扶持深水网箱建设,鼓励中小型养殖户进行合作投资;(2)引入正规金融服务,保障产业稳健发展;(3)创新养殖经营模式,引导产业绿色转型;(4)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以市场带动模式推广;(5)科学合理规划深水网箱养殖区域,加强扶持绿色生态深水网箱建设;(6)着力开发特种渔业保险,切实帮助养殖户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周玲玲[5](2020)在《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中国正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全面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推进中国外贸的高质量发展。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大国与贸易大国,农产品贸易开放程度也在逐步扩张,农业全面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迄今我国已签订17个自由贸易协定,共涉及世界25个国家或地区,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是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自贸协定。其中,农产品贸易一直作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重要贸易领域,双边自贸协定的签署实施必将对我国农产品部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中澳FTA建立将引发思考如下问题:首先,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进一步,伴随全球生产分工的日益细化,农业生产链条的延伸将不再桎梏于某个国家或区域内部,那么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又将产生怎样影响呢?更进一步,由于中国不同省份的气候环境、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等诸多因素差异悬殊,农业生产的区域非均衡性显着,且农业格局呈现高度集中特点。因此,中澳贸易自由化可能不仅对我国国家层面的农业经济产生强烈影响,而且还将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那么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以中澳贸易自由化为研究对象,试图全面系统地揭示出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效应。鉴于此,本文综合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与文献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以中澳FTA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国家视角、贸易增加值视角及区域视角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与以往大部分文献的不同是,本文不仅采用最新的GTAP 10的数据库与高度细化的中国区域数据库(Sino-TERM Database),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链接,以细致分解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效应;此外,还构建了GTAP模型与区域CGE模型(Sino-TERM模型)的链接,以进一步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已有文献为本文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本文边际贡献则在于以下三大方面:第一,研究视角。以往文献主要侧重贸易自由化对生产端的影响研究,而本文重要区别在于以下两点:其一,不仅考察了中澳FTA对农业经济生产端的影响,还进一步从消费端阐述了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其二,本文还从农产品贸易增加值视角深度挖掘了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与产业层面阐释中澳贸易自由化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重塑效应。第二,数据方面。为尽最大可能与现实吻合,本文在数据库方面进行了核查与完善。主要在于以下两点:其一,在国家层面。本文采用普渡大学于2019年7月发布的GTAP 10数据库,并运用Walmsley动态递归的方法将该数据库更新到2018年,基于该数据模拟评估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部门的经济效应;其二,在区域层面。本文则运用最新版本的Sino-TERM数据库,并综合现有统计年鉴、海关数据等数据信息,分别从省际生产结构、省际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及省际调入调出结构四大方面对Sino-TERM基准数据库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校准完善,以最大可能确保数据库的精准性。第三,模型方面。拓展了中澳FTA分析框架,首先,运用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链接模型,探究中澳FTA框架下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分解,拆解了自贸区框架下总贸易的影响效应;其次,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的链接,深化了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的影响,突破了标准GTAP模型评估国家层面经济效应的制约;最后,在标准Sino-TERM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传统“Fan分解”拓展为“FFZZ分解”,即由传统“Fan分解”的国内市场效应、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及出口市场效应三大效应,而无法展示区域间调入调出效应的影响程度。故本文将其拓展为“FFZZ分解”的本地市场份额效应、出口国外市场效应、调出国内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市场效应及调入国内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个维度来解构某个区域某种商品产出的变化效应,细化了省际区域间调入调出效应对部门产出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紧紧围绕中澳自贸区对我国农业经济效应展开如下一系列研究:第一,本文采用了世界银行WITS数据库中1992-2018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并依据Chen(2006)的五大类农产品分类,以细致刻画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研究发现:首先,分别阐释了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谷物油籽植物油、园艺产品、动物产品、加工农产品及纺织原料农产品五大类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中澳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深度日趋增强,但我国一直长期逆差地位且贸易逆差状态在逐步扩大。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以加工农产品、园艺产品及动物产品为主;而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则主要为纺织原料。其次,测算了中澳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MSR)和显示性比较优势(RCA)评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演变。鉴于中澳两国自然禀赋差异悬殊,中国以加工产品、园艺产品等农产品一直占据相对比较优势,而澳大利亚的纺织农产品则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与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结构保持高度吻合。再次,测度了中澳不同要素禀赋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中国出口澳大利亚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但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份额在逐年递减,表明我国由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逐步向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格局过渡,这可能与我国“人口红利”总量渐趋缩小存在密切关系;而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农产品则主要以土地密集型为主,这主要归因于澳大利亚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中澳不同要素禀赋农产品的结构演变规律,也揭示出伴随着中国农业的日益发展及居民需求的逐步提高,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结构有所转变。中澳农产品互补性日益凸显,这也将极大推动双边农产品贸易。第二,在中澳农产品贸易统计描述的基础上,本文继续运用了GTAP模型研究中澳FTA对农业经济效应,并重点从贸易结构、生产结构和供需结构考察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基于GTAP模型模拟结果,本文不仅从生产端分析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而且还从尝试从消费端出发探究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拓展了中澳FTA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澳FTA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效应,无论是GDP、居民福利及贸易条件均有显着增进。从生产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部分农业部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从消费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进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优化改善,主要表现为:中国家庭消费者进口大米、小麦、谷物等低附加值农产品的增幅要低于进口糖类、牛羊肉、猪肉、奶制品、水产品及加工食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此外,中国家庭消费进口的牛羊肉、猪肉、植物油、奶制品及加工食品等产品对福利增长贡献程度要远高于大米、小麦、谷物。因此,中澳FTA不仅对我国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而且还会促进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改善,以满足居民食物消费的多元化需求。第三,为进一步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本文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有效链接。该链接模型能够综合标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双重优势,进而从贸易增加值层面深度解构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不同贸易增加值部分的影响,而非仅局限于整体贸易层面。本文主要从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以下三个层面考察。首先,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国别异质性。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影响具有较强的国别异质性,极大推进中澳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增长,同时对新西兰的优势农业部门造成了正向溢出效应,而其他国家农业部门则会受到负向抑制效应。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中澳农产品贸易关税削减后,直接造成贸易成本迅速下降,引致中国同日韩产生大规模的贸易转移效应,如:中国同东盟的水果蔬菜、其他作物、肉类制品及食物制品的不同贸易增加值部门均显着降低。其次,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总体的增加值分解。这里不区分贸易伙伴,将中国与所有贸易伙伴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分析对象。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总体贸易增加值具有显着影响,不同贸易增加值部分的影响存在显着异质性。从中国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部门的最终品出口蕴含的增加值部分与中间品出口蕴含的增加值部分影响最为严重,这主要归因于我国农产品国内价值链相对较长,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加工品为主;贸易自由化对澳大利亚农业部门贸易增加值的正向促进效应要高于中国,主要原因在于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体量于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体量,中澳农产品贸易一直呈现显着的逆差状态。此外,澳大利亚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农业部门的产业链相对而言更长,国内贸易增加值相对更高。最后,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重塑效应。这里区分贸易伙伴,仅指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分析对象。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存在显着影响。具体地,从中国视角而言,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棉花、动物产品、牛羊肉、奶制品和食物制品等部门具有重要影响。从澳大利亚而言,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澳大利亚的谷物、棉花、动物产品及奶制品等农产品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中澳FTA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中澳重要的农产品部门。第四,贸易自由化对不同区域的农业影响存在较强的异质性,故本文继续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本文不仅修正完善了Sino-TERM数据库,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的链接,并拓展了Sino-TERM模型的分解范式,以期评估中澳FTA对区域层面的农业经济效应,评估了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本文主要基于Sino-TERM的初始数据库进行数据库的完善与修正。主要通过收集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3)》、《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13)》及2012年海关数据库,分别从省际生产结构、省际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和省际调入调出结构四大方面修正完善数据库,以确保数据库尽最大可能接近现实数据,并经过多次RAS调平处理,以确保数据库的平衡。其次,本文借鉴Mark Horridge与Zhai Fan(2006)的方法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的模型链接,以能够反映出政策冲击对我国区域层面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还将标准Fan分解进一步拓展为“FFZZ分解”,将传统的国内市场效应、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及出口市场效应三大部分,进一步拓展为本地市场需求效应、出口国外市场需求效应、调出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产品效应及调入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大部分,进而能够更加详尽分解出省际区域间调入调出对部门产出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链接模拟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区域农业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就整体层面而言,在短期内中澳FTA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性显着,无论从实际GDP变动、实际投资变动、实际消费变动、实际出口、实际进口,均呈现出沿海各个省份受益较大,而内陆地区受益较小,甚至受到负面波及。但从长期而言,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均受到正向波及效应,表明中澳贸易自由化在长期将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此外,从Fan分解视角来看,基于“传统Fan分解”发现,在短期内,除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谷物等部门外,其余主要农产品部门的销量有所提升,主要归因于中澳FTA进口效应的影响;在长期内,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部门的销量均有所提升,表明中澳贸易自由化将有利于我国不同区域农产品部门销量的提升。此外,本文在原有Fan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FFZZ分解”,发现中澳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省份的不同农业部门的影响截然不同。基于拓展的“FFZZ分解”效应,则表明不同区域不同产品部门的销量变化的分解效应大相径庭。限于篇幅,本文以中澳主要农产品部门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为例。在短期内,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虽然总体受到波及,但有些省份的奶制品产出也显示增长态势;牛羊肉和食物制品亦如此,虽然国家层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但有些省份也受到正向溢出效应。在长期内,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的销量均呈现正向促进效应,主要归因于长期内生产要素可以实现区域间与部门间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基于拓展的FFZZ分解效应的模拟结果发现省际间调入与省际间调出对农产品部门的销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围绕“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的经济效应”展开一系列研究。首先,本文从国家层面出发刻画了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并分析了双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次,本文借鉴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有效链接,探究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再次,为详细刻画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进一步对Sino-TERM数据库进行了修正与完善,并构建了Fan分解的拓展应用“FFZZ”分解,能够从本地市场效应、出口国外市场效应、调出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市场效应及调入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个维度解构省际区域层面某种商品销量的变化,以期准确评估中澳FTA对我国不同省际区域农业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区域模型的有效衔接,探讨中澳FTA对我国省级区域层面的农产品的影响效应。本文还通过围绕中澳FTA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贸易增加值层面和区域层面三个维度展开一系列的模拟评估,在理论方面,能够为后续学者研究提供崭新视角与研究框架;在实践方面,基于对政策的量化研究为中国国家层面与区域层面农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参考。
左腾达[6](2020)在《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这些年在积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农产品贸易也更为活跃。欧盟作为后起的经济伙伴,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在近十来年迅速增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从欧盟的农产品增加最快,其中部分贸易产品如乳制品、猪肉等更是有十倍以上的贸易增速。中国从欧盟的农产品进口规模已接近美国。如何来看待中国和欧盟跨越式的贸易发展。从贸易理论来看,传统的贸易理论偏向从要素禀赋,要素价格上来解释贸易的波动,随后的贸易理论用产业内贸易、引力模型来分析,并强调了贸易协定、关税、贸易壁垒等在当今时代对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基于此本文不仅从中国的农业资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两方的贸易,还从贸易便利化、贸易壁垒、关税等角度去看双方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此外,欧盟是个多国组合的国家联盟,中国也没有和欧盟达成统一的贸易协定,还是与每个国家商讨贸易,因此分析欧盟内部农业发展趋势和内部贸易是有必要的。这个分析是建立在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的基础上,这是欧盟最重要的农业政策。相比中国的农业政策,这个政策的投入巨大,是推动欧盟农业变革的主导力量。所以本文以此逻辑,从这个政策的分析开始,一步步分析了欧盟农业的政策对欧盟内部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一步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本文基于以上两个主体进行分析,主要内容有:首先对中国和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不同种类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分析了这十年双方农产品贸易结构的改变,分别从中国和欧盟方面对影响双方贸易发展的主要宏观或微观因素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对重点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包括蔬菜水果类、肉类、水产品和乳制品类。同时对重点贸易国家进行分析,包括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通过这些对中国和欧盟的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概况有了比较明确的掌握。然后基于李嘉图模型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产生根源进行了分析。首先是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讨论了人口、土地、技术、资本和气候资源上双方的不同,这些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然后对重点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这里选择的是猪肉和乳制品的生产行业,这是中国从欧盟进口增长最快的农产品类。欧盟相关的农产品贸易优势建立在其发展成熟的行业基础上,因此这里结合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对这两个行业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接着是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双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分析,首先政策对不同农产品行业的支持力度不一样,其次从欧盟加盟时间来划分的欧盟15国和13国的角度分析,分析了两组国家在政策的刺激下,农业生产的转变,从而引起欧盟内部农产品贸易的变化。这也会对中国和欧盟整体的农产品贸易带来影响。接下来是贸易便利化对贸易影响的分析,这是影响中国和欧盟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章重点阐述了中国和欧盟在农产品贸易便利化上的推动,尤其一带一路对中国和欧盟贸易便利化的推动。并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来衡量不同国家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比较。然后是欧盟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分析,涉及了关税比较、欧盟普惠制贸易措施的影响以及欧盟设置的贸易壁垒,WTO规则下中国欧盟农产品补贴政策研究等。最后本文用实证模型来分析不同因素对不同种类的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马小洁[7](2019)在《舟山水产品定价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舟山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水产资源丰富,但需清晰认识到的是,舟山以水产品为生的渔民、企业以及消费者在舟山水产品价格上的协调还存在突出问题,如何通过舟山水产品合理的定价来实现渔民增收、企业获利、消费者物有所值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舟山水产品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舟山水产品的定价,包括定价主体、影响定价的因素等。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舟山水产品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的定价的现状展开调查。文章以水产品供需对价格的影响为前提条件,分析了舟山水产品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与定价的联系、水产品定价时涉及的主体及三个环节中影响供需的因素如何对水产品定价产生影响。总结出了舟山水产品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中生产环节存在渔民等被动接受定价的劣势群体;流通环节批发市场价格信息传递滞后和舟山水产品流通成本高;消费环节零售市场定价不规范以及消费者被欺瞒定价等问题。解释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文章提出了完善生产环节现代渔业合作组织,保证生产环节水产品的供给;流通环节鼓励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或是尽量减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流通渠道的各个环节来降低成本;规范舟山市场企业的定价,调节价格;引导消费者对舟山水产品的适量需求等改进策略。通过舟山水产品定价的研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减少舟山水产品定价主体间的摩擦,为舟山水产品的合理定价做出努力,从而保障舟山渔民再生产能力和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舟山水产品的供给与消费需求的平衡。
李坚遥[8](2019)在《我国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研究 ——以银川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渔业生产与贸易大国。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统计,2017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445.3万吨,同比增长1.03%,连续27年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水产品市场成交额为3661.3亿元,同比增长13.2%,是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水产品各类市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为基础的水产品市场机制。但由于目前我国水产品市场存在着诸如不同地区水产品供给与需求不对称、市场信息不流畅、经营管理不善、批发市场交易规模与城市人口容量不匹配等问题,导致地区水产品结构性过剩,地区市场之间恶性竞争,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因此,若能从此角度出发,研究影响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的影响因素,合理规划水产品市场的规模和布局,对我国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对水产品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品物流发展、水产品出口状况等,对于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的研究很少,因此加强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增加,也有利于水产品市场活力的提升;对于消费者而言,满足对水产品的食用需求有利于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对于政府部门制定市场布局与建设方案和加强市场监督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第一,根据供求理论、交易理论等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实地调研归纳影响水产品交易规模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分为外部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四个方面;第二,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所有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找出影响水产品交易规模的主要因素;第三,从这些主要因素中,找出可量化的因素,利用引力模型针对区域水产品交易规模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以银川市水产品交易规模为研究对象;第四,根据量化分析结果提出有利于合理规划水产品市场规模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并促进我国水产品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我国水产品交易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水产品流通渠道的形式因素是影响我国水产品交易规模的首要因素,排在第2至第5位的因素分别为政策环境因素、城镇化水平因素、消费偏好因素、地理位置因素,而法律法规完善程度因素、人均GDP水平因素、人口规模因素、人口结构(老龄化)因素、交通条件(海陆空)因素、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因素、冷链物流水平因素分别排在第6至第12位;第二,通过引力模型对银川市水产品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得出银川市水产品交易规模与地理距离、当地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呈负相关,与水产品来源地的产量、销地水产品消费需求水平呈正相关,其中地理距离变量系数最大。因此,根据本地流通渠道的完善程度、居民水产品消费偏好、地理位置、城镇化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规划水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和布局,有利于促进水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张有望[9](2019)在《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农产品金融化现象及价格风险日益凸显,并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在了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国内农产品现货价格的剧烈波动与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及社会经济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国内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问题尤为必要。因此,本研究尝试引入金融化的概念,从农产品现货市场金融化现象中考量价格风险,进而实现对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问题的全面考察。具体而言,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相关理论、文献以及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和价格演变情况的基础上,首先识别了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金融化现象,其次从风险评价视角测量了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水平,再次从风险传导视角分别考察了农产品国内期货市场和国际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情况,最后通过梳理美国和欧盟在管理农产品价格风险方面的主要措施,从风险防控视角总结出了可供我国防控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进行借鉴的相关经验。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金融化现象研究本部分研究通过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中的金融化因素,识别了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金融化现象。首先,梳理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遴选出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汇率因素、能源价格、国内期货价格和国际现货价格6种主要金融化因素,分别阐明它们对国内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机理。然后,构建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别从长期和短期对影响大豆、食糖、玉米和棉花国内现货市场价格的金融化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确实存在金融化现象,四种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不同程度受到了金融化因素的影响,但品种之间的金融化影响因素有所差别。其中,大豆国内现货价格受到通货膨胀、国内期货价格、能源价格和国际现货价格影响,食糖国内现货价格受到货币供应量、国内期货价格、能源价格和国际现货价格影响,玉米国内现货价格受到国内期货价格和能源价格影响,棉花国内现货价格受到国内期货价格影响。研究内容二: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评价本部分研究通过选取大豆、食糖、玉米和棉花四种价格受金融化因素影响的农产品,测度了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水平。首先,通过分离长期趋势、季节波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波动,分析了四种农产品国内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特征。然后,构建VaR模型对四种农产品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水平进行测量与比较。结果表明,大豆、食糖、玉米和棉花均面临着上涨和下跌两类价格风险,其中,上涨风险由大到小依次为棉花、食糖、大豆和玉米,下跌风险由大到小依次为食糖、棉花、大豆和玉米。综合来看,主粮作物玉米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水平相对较低,非主粮品种棉花、食糖和大豆价格风险水平均高于玉米。研究内容三: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研究本部分研究分别考察了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国内期货市场和国际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情况。国内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方面,选取大豆、食糖、玉米和棉花四个受到国内期货价格这一金融化因素影响的品种,通过构建GARCH类模型等方法考察四个品种国内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风险能够传导到现货市场,但不同品种的价格风险传导存在差异,由强到弱依次为棉花、大豆、食糖和玉米,主粮作物玉米国内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最弱,非主粮作物棉花、大豆和食糖则具有相对较强的风险传导,分析认为国家有关主粮与非主粮作物不同的市场调控力度和调控思路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方面,选取大豆和食糖两个受国际现货价格这一金融化因素影响的品种,通过构建GARCH类模型等方法考察两个品种国际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情况。结果表明,国际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能够传导到国内现货市场,大豆国际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明显强于食糖,分析认为我国大豆和食糖不同的进口规模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内容四: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防控研究本部分研究通过梳理美国和欧盟在管理农产品价格风险方面的相关措施,总结出可供我国防控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进行借鉴的相关经验。其中,美国和欧盟都建立了包含政策工具与市场工具的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系统,但它们在实施过程中的侧重点有所差别,美国侧重于运用期货、保险等市场工具,而欧盟则主要依靠以共同农业政策为核心的政策工具。通过梳理二者在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措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美国完善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与成熟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以及欧盟通过不断改革共同农业政策逐渐形成的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值得中国防控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价格风险时学习借鉴。基于主要研究结论,本研究的对策建议是:(1)充分关注国内农产品现货市场金融化现象,正确认识金融化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2)规范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重视期货市场的监管工作;(3)加强农产品进口风险防控,有效应对国际市场冲击;(4)根据不同农产品的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风险管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突破现有文献通常从市场供求关系解释价格风险的传统,引入金融化概念,从农产品现货市场金融化现象中分析价格风险,在研究视角上具有新意;(2)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通过将不同阶变量纳入其中进行研究,突破了传统协整方法在处理不同阶变量方面的局限,有效识别和分析了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金融化现象;(3)综合运用GARCH类模型等方法对市场间价格的条件方差建模,突破了现有文献多从均值层面建模难以准确刻画风险的局限,科学探讨了相关市场间的价格风险传导。
黄巧龙,周磊,陈钦[10](2018)在《我国水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时空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水产品在居民食品消费中占有核心地位,探寻水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规律对把握我国水产品市场的运行状况、提高渔民收入、保证国家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1995—2014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Moran’s I指数和Moran散点图分析我国水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水产品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全局Moran’s I指数高且显着,说明地区间水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存在扩散效应。Moran散点图说明当前我国水产品市场价格较高的地区集中在北京、天津等地区;而价格较低的地区集中在华东沿海地区,水产品市场的分割现象仍然存在。
二、国外主要水产品市场价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主要水产品市场价格(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气象因素的水产品价格预测模型构建 ——以河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回顾 |
1.3.1 水产品价格波动规律 |
1.3.2 影响水产品价格波动的因素 |
1.3.3 水产品市场价格预测方法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水产品 |
2.1.2 水产品价格 |
2.1.3 水产品价格波动 |
2.2 相关理论 |
2.2.1 农产品供给理论 |
2.2.2 农产品需求理论 |
2.2.3 价格预测理论 |
2.2.4 气候变化经济学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
3.1 河蟹养殖区 |
3.1.1 无锡市概况 |
3.1.2 无锡市水产养殖情况 |
3.2 河蟹销售区 |
3.2.1 上海市概况 |
3.2.2 上海市水产品消费情况 |
3.3 数据来源 |
第四章 河蟹价格变化的波动规律 |
4.1 研究方法 |
4.1.1 Holt-winters模型 |
4.1.2 ARIMA模型 |
4.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4.2.1 Holt-winters模型构建及预测结果 |
4.2.2 ARIMA模型构建及预测结果 |
第五章 气象指标的选取 |
5.1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5.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5.2.1 上海市河蟹批发市场价格与无锡市各气象因素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
5.2.2 上海市河蟹批发市场价格对无锡市气象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第六章 ARIMAX模型及模型预测精度的比较 |
6.1 ARIMAX模型 |
6.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6.2.1 气象因素与河蟹价格的ARIMAX模型 |
6.2.2 三种预测模型误差比较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对策建议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政府应加强气象和价格监测 |
7.2.2 养殖户和销售商应积极应对气象变化 |
7.2.3 完善水产品价格预测系统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原始数据 |
(2)上海市河蟹批发市场价格对无锡市气象因素(平均气温、平均降水)的敏感系数 |
(3)代码 |
致谢 |
(2)从“谷贱伤农”到“水果自由” ——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产品 |
2.1.2 价格波动 |
2.1.3 谷贱伤农 |
2.1.4 水果自由 |
2.2 理论基础 |
2.2.1 价格控制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供求均衡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分析 |
3.1 中国农产品价格在时间维度上波动的特征 |
3.1.1 中国农产品年度价格波动:总体上升 |
3.1.2 中国农产品季度价格波动:涨跌跌涨 |
3.1.3 中国农产品月度价格波动:随机游走 |
3.2 中国农产品价格在区域维度上波动的特征 |
3.2.1 东部地带农产品价格波动总体向上且振幅小 |
3.2.2 中部地带农产品价格波动总体持平且振幅较大 |
3.2.3 西部地带农产品价格波动总体向下且振幅大 |
3.3 中国农产品价格在主要类别维度上波动的特征 |
3.3.1 粮食类价格总体平稳 |
3.3.2 蔬菜水果类价格整体上涨明显 |
3.3.3 蛋类价格呈现“M”状,肉类价格呈现“W”状 |
3.3.4 水产品类价格波动平稳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分析 |
4.1 对生产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
4.1.1 降低农民收入 |
4.1.2 使农民生产决策失误 |
4.1.3 加剧农民恶性竞争 |
4.2 对消费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
4.2.1 促使消费者需求量随之改变 |
4.2.2 迫使消费者从线下消费转为线上消费 |
4.2.3 导致消费者消费预期发生错误 |
4.3 对其他关键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 |
4.3.1 造成农产品市场混乱 |
4.3.2 带来实体经济通货膨胀 |
4.3.3 使中间商利益发生波动 |
第五章 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分析 |
5.1 生产者供给视角下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 |
5.1.1 生产成本上涨,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
5.1.2 自然灾害发生,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
5.1.3 生产周期季节性变化,农产品价格波动 |
5.1.4 农产品进口量增加,中国农产品价格向下波动 |
5.2 消费者需求视角下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 |
5.2.1 消费者购买能力增强,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
5.2.2 农产品价格根据消费者偏好波动 |
5.2.3 节假日期间,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
5.2.4 农产品价格随着消费预期而波动 |
5.3 流通视角下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 |
5.3.1 流通过程成本增加,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
5.3.2 流通的环节增加,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
5.3.3 流通过程中间商加价,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
5.4 金融视角下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 |
5.4.1 游资盘踞和炒作,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
5.4.2 货币供应量增加,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
5.4.3 人民币汇率上升,农产品价格向下波动 |
5.4.4 农产品期货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
第六章 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应对的案例分析 |
6.1 “谷贱伤农”与“水果自由”的例子 |
6.1.1 2006年开启的“蒜你狠” |
6.1.2 2010年出现的“疯狂的白菜” |
6.1.3 2015年呈现的“倒霉蛋” |
6.1.4 2019年奢求的“水果自由” |
6.1.5 小结 |
6.2 以荷兰式拍卖应对“谷贱伤农” |
6.2.1 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KIFA)简介 |
6.2.2 KIFA花卉拍卖的运作机制 |
6.2.3 KIFA应对“谷贱伤农”的措施 |
6.3 以C2B拼团电商模式达到“水果自由” |
6.3.1 拼多多的简介 |
6.3.2 拼多多的运作机制 |
6.3.3 拼多多达到“水果自由”的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平抑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对策建议 |
7.1 建立“期货+保险”稳定中国农产品的价格 |
7.1.1 提升农民对期货市场的认知水平 |
7.1.2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扩大农产品的规模 |
7.1.3 完善农产品期货品种,开发农业保险品种 |
7.1.4 加强保险与期货的合作,提高宣传力度 |
7.1.5 积极促进“价格险”向“收入险”转变 |
7.2 优化商贸流通减少中国农产品流通损耗 |
7.2.1 完善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
7.2.2 鼓励农产品批发及零售业态创新 |
7.2.3 加强农产品商贸流通法规建设 |
7.2.4 培育农产品现代商贸流通的主体 |
7.3 引入荷兰式拍卖模式使中国农产品价格合理化 |
7.3.1 加强农产品物流的配合 |
7.3.2 扩大农产品拍卖的种类 |
7.3.3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立 |
7.3.4 健全农产品拍卖的辅助市场 |
7.4 以C2B拼团模式实现交易信息透明化 |
7.4.1 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
7.4.2 建立完善C2B电商模式 |
7.4.3 建立区别于团购的拼团模式 |
7.4.4 健全移动网络支付体系 |
7.5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应对价格波动的负面影响 |
7.5.1 完善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 |
7.5.2 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
7.5.3 注重宏观经济的调控 |
7.5.4 完善市场机制的建立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产品进口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
1.2.2 进口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1.2.3 大麦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粮食安全 |
2.1.2 大麦产业 |
2.1.3 进口安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产品贸易理论 |
2.2.2 产业安全理论 |
2.2.3 价格传导机制理论 |
2.2.4 投资挤出机制理论 |
2.2.5 局部均衡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大麦进口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3.1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现状 |
3.1.1 大麦进口数量大幅快速增加 |
3.1.2 大麦进口价格波动性较大 |
3.1.3 大麦进口来源高度集中 |
3.1.4 大麦进口依存度显着提高 |
3.2 中国大麦进口增加的原因分析 |
3.2.1 大麦消费需求大幅快速增加 |
3.2.2 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
3.2.3 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与生产影响的路径分析 |
4.1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的传导影响路径分析 |
4.1.1 大麦进口价格大幅下降,影响国内大麦价格 |
4.1.2 国内大麦价格不断下跌,比较收益降低 |
4.2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生产的挤出影响路径分析 |
4.2.1 进口挤占国内市场空间,抑制大麦生产 |
4.2.2 国内大麦供给不足,产需缺口不断扩大 |
4.2.3 自给率显着下降,影响大麦产业安全 |
4.3 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分析 |
4.3.1 大麦进口依赖性指数衡量方法 |
4.3.2 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评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与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5.1.1 向量自回归模型介绍 |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5.2 实证分析 |
5.2.1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2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大麦产业影响的模拟分析 |
6.1 局部均衡理论模型 |
6.2 中国农业产业模型 |
6.2.1 模型介绍 |
6.2.2 大麦市场供求模型框架 |
6.2.3 模型参数 |
6.2.4 稳健性检验 |
6.3 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大麦产业影响情景模拟 |
6.3.1 情景模拟分析步骤 |
6.3.2 情景模拟方案设定 |
6.3.3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调整和完善大麦进口贸易政策,降低进口冲击与损害 |
7.2.2 建立健全大麦产业支持政策,提高国内生产能力 |
7.2.3 实施大麦科技创新政策,增强国际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
2.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进展 |
2.1.1 海水鱼类养殖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2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3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经济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4 海水鱼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5 小结 |
2.2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产业集聚理论 |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
第三章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不同养殖模式产业集聚现状研究 |
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业发展概况 |
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
3.2.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
3.2.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
3.2.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
3.2.4 小结 |
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
3.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
3.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
3.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
3.3.4 小结 |
3.4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
3.4.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
3.4.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
3.4.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
3.4.4 小结 |
3.5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产业集聚分布测度 |
3.5.1 研究方法 |
3.5.2 主要养殖品种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
3.5.3 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
3.5.4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
3.5.5 网箱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
3.5.6 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 |
4.1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
4.1.1 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应用概述 |
4.1.2 研究问题 |
4.1.3 研究方法 |
4.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4.2.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4.2.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4.2.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
4.3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分析 |
4.3.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
4.3.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
4.3.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5.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5.1.1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
5.1.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5.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5.2.1 数据来源 |
5.2.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效率 |
5.2.3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 |
5.2.4 讨论与小结 |
5.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5.3.1 数据来源 |
5.3.2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
5.3.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
5.3.4 讨论与小结 |
5.4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5.4.1 数据来源 |
5.4.2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
5.4.3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
5.4.4 讨论与小结 |
5.5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
5.5.1 数据来源 |
5.5.2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
5.5.3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
5.5.4 讨论与小结 |
5.6 本章小结 |
5.6.1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 |
5.6.2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对比 |
第六章 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绿色养殖发展路径研究及对策建议 |
6.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
6.1.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转型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6.1.2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
6.2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
6.2.1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政府与养殖户间的博弈 |
6.2.2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养殖户之间的博弈 |
6.2.3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
6.3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
6.3.1 风险共担的深水网箱模式经营模式探索 |
6.3.2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中国农产品贸易开放格局 |
1.1.2 中澳自贸区典型特点及重要意义 |
1.1.3 中国农业区域发展非均衡性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技术路线 |
1.2.3 研究方法 |
1.2.4 数据资料 |
1.3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中澳自贸区经济效应评估 |
2.2 贸易自由化与居民食物消费 |
2.3 自贸区框架下贸易增加值分解 |
2.4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 |
3.1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 |
3.2 中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演变 |
3.2.1 中澳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
3.2.2 中澳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 |
3.3 中澳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农产品贸易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 |
4.1 模型框架与数据处理 |
4.1.1 全球贸易分析模型 |
4.1.2 数据处理、模型校准及情景设定 |
4.2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生产端 |
4.2.1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宏观层面 |
4.2.2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产业层面 |
4.2.3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进出口贸易 |
4.3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消费端 |
4.3.1 贸易自由化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机制 |
4.3.2 标准GTAP模型家庭消费需求系统 |
4.3.3 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效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 |
5.1 世界投入产出模型 |
5.2 贸易增加值分解 |
5.3 链接机制 |
5.4 贸易增加值分解测算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区域CGE数据库完善与分解拓展 |
6.1 Sino-TERM模型框架结构 |
6.2 Sino-TERM数据库构建与修正 |
6.2.1 Sino-TERM数据库构建 |
6.2.2 Sino-TERM数据库修正调整 |
6.3 Sino-TERM模型中传统Fan分解拓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澳FTA对区域农业经济效应影响 |
7.1 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链接 |
7.2 Sino-TERM模型宏观经济闭合 |
7.3 Sino-TERM模型模拟结果 |
7.3.1 宏观经济变化——BOTE分析 |
7.3.2 宏观经济指标的区域异质性 |
7.3.3 主要农业部门产出波动的区域异质性 |
7.4 Sino-TERM模型Fan分解及拓展 |
7.4.1 Sino-TERM模型中传统Fan分解 |
7.4.2 Sino-TERM模型中Fan分解拓展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启示 |
8.2.2 贸易增加值层面的政策启示 |
8.2.3 贸易自由化与居民食物消费的政策启示 |
8.2.4 区域层面的政策启示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农产品部门分类 |
附录 B 标准GTAP模型主要机制 |
附录 C 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重塑效应 |
附录 D 中澳FTA对主要农产品产出的区域异质性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目标、思路、对象和方法 |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贸易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农业贸易影响因素及相关贸易模型的研究 |
一、基于传统贸易模型的解释 |
二、基于产业内贸易的诠释 |
三、基于引力模型的诠释 |
第三节 当前贸易研究热点与中国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 |
一、一带一路和贸易便利化 |
二、贸易政策和农产品贸易 |
三、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评述 |
一、现有文献研究特点和研究成果 |
二、当前文献的不足 |
第三章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总体特征 |
第一节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主要特点 |
一、贸易规模增加迅速,中国贸易逆差加大 |
二、进口农产品结构趋于集中,出口农产品结构趋于分散 |
三、从要素投入看双方农产品贸易 |
四、部分农产品出口互成规模 |
五、出口初级农产品价格高,加工农产品价格低 |
第二节 对欧盟农产品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
第三节 对欧盟进出口区域市场分析 |
第四节 中国和欧盟在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选择 |
第五节 影响中国欧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中国市场的变化 |
二、欧盟市场的变化 |
第四章 中国和欧盟主要农产品和主要国家的贸易特征分析 |
第一节 主要农产品 |
一、蔬菜水果类贸易 |
二、水产品贸易 |
三、肉类贸易 |
四、乳制品贸易 |
第二节 主要贸易国家 |
一、荷兰 |
二、德国 |
三、英国 |
四、西班牙 |
五、法国 |
第五章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产生根源分析 |
第一节 理论框架 |
第二节 中国和欧盟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分析 |
第三节 产业发展水平对比 |
一、乳业产业发展水平对比 |
二、猪肉行业发展水平对比 |
第六章 生产政策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
第一节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生产的影响 |
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核心功能 |
二、2013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及影响 |
第二节 共同农业政策对欧盟内部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影响分析 |
一、欧盟15国和欧盟13国农业生产对比分析 |
二、欧盟各国的农业优势对比分析 |
三、欧盟13国与欧盟15国之间贸易变化分析 |
四、欧盟成员国间的贸易对欧盟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
第七章 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农产品贸易和贸易便利化 |
第二节 中国和欧盟在农产品贸易便利化上的推动 |
一、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 |
二、国际互认AEO制度 |
三、各种贸易协议签订 |
第三节 “一带一路”和贸易便利化 |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指数分析 |
一、世界银行的物流表现指数 |
二、自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 |
第八章 主要贸易政策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分析 |
第一节 欧盟的关税管理措施分析 |
一、欧盟对中国主要关税设定分析 |
二、欧盟的普惠制关税政策 |
三、进口关税配额 |
第二节 欧盟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
一、主要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
二、欧盟对中国农产品进口问题通报制度 |
第三节 欧盟农业补贴政策的争议 |
第九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
第二节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
第十章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优化对策分析 |
一、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建设 |
二、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生产升级 |
三、加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7)舟山水产品定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研究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水产品 |
2.1.2 定价 |
2.1.3 价格 |
2.2 相关理论 |
2.2.1 价格理论 |
2.2.2 供求理论 |
2.2.3 商品流通理论 |
第三章 舟山水产品定价现状分析 |
3.1 舟山水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定价现状分析 |
3.1.1 舟山水产品生产环节 |
3.1.2 舟山水产品流通环节 |
3.1.3 舟山水产品消费环节 |
3.2 舟山水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定价相关主体分析 |
3.2.1 舟山水产品生产主体 |
3.2.2 舟山水产品流通主体 |
3.2.3 舟山水产品消费主体 |
3.3 舟山水产品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
3.3.1 生产环节定价影响供给的因素分析 |
3.3.2 流通环节定价影响供给的因素分析 |
3.3.3 消费环节定价影响需求的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舟山水产品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舟山水产品定价存在的问题 |
4.1.1 生产环节渔民被动接受定价 |
4.1.2 流通环节批发市场价格信息传递滞后 |
4.1.3 流通环节舟山水产品流通成本高 |
4.1.4 消费环节零售市场定价不规范 |
4.1.5 消费者被欺瞒定价 |
4.2 舟山水产品定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舟山渔民处于劣势地位 |
4.2.2 舟山水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 |
4.2.3 舟山水产品流通的相关建设不完善 |
4.2.4 舟山零售市场定价的监督不到位 |
4.2.5 舟山水产品价格信息的不对称 |
第五章 舟山水产品定价的改进策略 |
5.1 完善生产环节现代渔业合作组织 |
5.1.1 设置现代渔业合作组织试点 |
5.1.2 设立渔业组织合作原则及合作模式 |
5.1.3 为渔业组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
5.2 鼓励多元化的水产品交易方式 |
5.2.1 普及、宣传多元化交易方式 |
5.2.2 重视发展水产品线上交易 |
5.3 降低水产品成本 |
5.3.1 大力发展“渔超对接”模式 |
5.3.2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
5.3.3 “废物”利用减少水产品的浪费 |
5.4 规范舟山水产企业的定价 |
5.4.1 价格指数指导舟山企业定价 |
5.4.2 企业选择合适的定价方法 |
5.4.3 政府做好对定价的监督 |
5.5 引导消费者对舟山水产品的适量需求 |
5.5.1 建立水产品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渠道 |
5.5.2 政府做好宏观把控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我国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研究 ——以银川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关于市场与市场规模的研究 |
2.2 关于市场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 市场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
2.4 关于水产品市场的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相关理论 |
3.1 供求理论 |
3.2 交易理论 |
第四章 银川市水产品交易现状分析 |
4.1 我国水产品交易现状 |
4.1.1 水产品产量与交易规模逐年递增 |
4.1.2 水产品批发市场仍为主要流通渠道 |
4.1.3 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量波动化 |
4.2 银川市水产品交易现状 |
4.2.1 银川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
4.2.2 水产品集散地作用愈发明显 |
4.2.3 水产品市场管理问题典型化 |
第五章 我国水产品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AHP的分析 |
5.1 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确定 |
5.1.1 外部环境因素 |
5.1.2 社会因素 |
5.1.3 经济因素 |
5.1.4 技术因素 |
5.2 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5.2.1 建立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 |
5.2.2 分层次构造判断矩阵及层次单排序 |
5.2.3 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综合权重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基于引力模型的的区域水产品交易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银川市为例 |
6.1 银川市水产品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确定 |
6.2 银川市水产品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6.2.1 引力模型的构建 |
6.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2.3 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完善水产品交易相关政策,创造公平、安全的交易环境 |
7.2.2 因地制宜调整水产品生产结构 |
7.2.3 减少水产品流通环节,提高集散交易能力 |
7.2.4 进一步提高水产品安全运输水平 |
7.2.5 开展水产品推广宣传,提高水产品消费偏好 |
7.2.6 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合理规划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布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重要概念界定 |
1.3.1 农产品金融化 |
1.3.2 农产品期货与现货市场 |
1.3.3 农产品价格风险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5.3 研究框架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6.1 研究创新 |
1.6.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市场风险理论 |
2.1.2 市场整合理论 |
2.1.3 金融化相关论述 |
2.2 研究综述 |
2.2.1 农产品金融化 |
2.2.2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评价 |
2.2.3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 |
2.2.4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防控 |
2.2.5 文献简评 |
第3章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概况及价格演变 |
3.1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概况 |
3.1.1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历史演进 |
3.1.2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现状 |
3.2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演变 |
3.2.1 中国农产品定价机制变迁 |
3.2.2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总体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中的金融化因素分析 |
4.1 农产品金融化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
4.1.1 货币供应量 |
4.1.2 通货膨胀 |
4.1.3 汇率因素 |
4.1.4 能源价格 |
4.1.5 期货市场价格 |
4.1.6 国际市场价格 |
4.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4.2.1 实证模型构建 |
4.2.2 数据说明 |
4.3 农产品金融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3.1 相关检验 |
4.3.2 模型形式选择 |
4.3.3 农产品金融化实证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评价 |
5.1 金融化与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关系 |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5.2.1 研究方法 |
5.2.2 数据说明 |
5.3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特征分析 |
5.3.1 长期趋势分析 |
5.3.2 季节波动分析 |
5.3.3 循环波动分析 |
5.3.4 不规则波动分析 |
5.4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水平实证分析 |
5.4.1 数据处理与检验 |
5.4.2 价格风险概率分布拟合 |
5.4.3 价格风险测算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金融化背景下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研究 |
6.1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
6.2 农产品国内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特征分析 |
6.2.1 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
6.2.2 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 农产品国内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实证分析 |
6.3.1 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 |
6.3.2 数据说明与相关检验 |
6.3.3 均值层面期现货市场价格关系 |
6.3.4 国内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 |
6.4 农产品国内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差异原因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金融化背景下国际农产品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研究 |
7.1 农产品国际现货与国内现货市场价格特征分析 |
7.1.1 国内外价格走势分析 |
7.1.2 国内外价格描述性统计分析 |
7.2 农产品国际现货对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实证分析 |
7.2.1 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 |
7.2.2 数据说明与相关检验 |
7.2.3 均值层面国内外市场价格关系 |
7.2.4 国际现货对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 |
7.3 农产品国际现货对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差异原因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防控研究 |
8.1 美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管理措施 |
8.1.1 政策管理工具 |
8.1.2 市场管理工具 |
8.2 欧盟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管理措施 |
8.2.1 政策管理工具 |
8.2.2 市场管理工具 |
8.3 国际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
8.3.1 完善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 |
8.3.2 成熟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
8.3.3 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体系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我国水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时空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水产品市场价格的时空波动特征 |
2 我国水产品市场价格时空特征的实证分析 |
2.1 研究方法 |
2.2 空间权重的选取 |
2.3 我国水产品市场价格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 |
2.4 我国水产品市场价格的空间集聚特点分析 |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
四、国外主要水产品市场价格(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气象因素的水产品价格预测模型构建 ——以河蟹为例[D]. 张静怡.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2]从“谷贱伤农”到“水果自由” ——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与对策分析[D]. 汤芬芬. 浙江海洋大学, 2020(11)
- [3]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D]. 谭琳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D]. 张智一.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1)
- [5]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D]. 周玲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6]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D]. 左腾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舟山水产品定价策略研究[D]. 马小洁.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3)
- [8]我国水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影响因素研究 ——以银川市为例[D]. 李坚遥.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9]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研究[D]. 张有望.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10]我国水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时空特征分析[J]. 黄巧龙,周磊,陈钦. 江苏农业科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