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应用溶栓前肝素治疗的效果观察论文_陶辉宇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八医院)心病科 湖南长沙 410100

【摘 要】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前应用肝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46例患者应用溶栓治疗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命名为对照组;另外46例患者在进行溶栓治疗前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命名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比例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再通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65.22%),研究组患者再梗死率(2.17%)明显低于对照组(13.04%),研究组患者再通时间和ST-T回落>50%所需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脑组织、消化系统等器官严重的并发症,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前应用肝素进行治疗能明显缩短患者的再通时间和ST-T回落>50%所需时间,提高再通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低分子肝素;溶栓前;临床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内科常见的一类疾病,该疾病具有病情危急重等特点,临床治疗预后差[1]。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过度劳累、绪紧张等引起的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缺氧、缺血,引起的急性心肌坏死,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循环性障碍、胸骨痛、心率失常、心电图异常等,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于该类疾病,多应用溶栓药物治疗,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前应用肝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的4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8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62岁,平均年龄(68.5±4.2)岁;其中心肌梗死发生在前壁的6例,下壁有15例,前间壁有8例,前臂和右室的患者有11例,下壁和右室的有6例。研究组的4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60岁,平均年龄(69.2±4.8)岁;其中心肌梗死发生在前壁的5例,下壁有14例,前间壁有9例,前臂和右室的患者有12例,下壁和右室的有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基本资料方面相仿,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2]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经心肌酶水平的检查、心电图测定等,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诊断,患者的病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编制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心电图表现中ST-T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抬高;患者及家属了解本次研究的内容,并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均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质功能障碍的患者;肿瘤患者、不配合研究的患者。

1.3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给患者进行持续性吸氧、应用心电监护,指导患者进行绝对卧床休息,进行血常规检查,检测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结合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功能等情况,酌情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进行静脉滴注,根据患者病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同时配合服用阿司匹林,动态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谱和凝血时间。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在进行溶栓治疗前不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将150万单位的尿激酶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在经溶栓治疗后12h,应用5000IU的低分子肝素在腹壁进行皮下注射,12h/次,连续应用一周。

研究组:患者入院后应用5000IU的低分子肝素在腹壁进行皮下注射,而后应用150万单位的尿激酶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并确保在半小时内完全滴注完,12h/次,连续应用一周。

1.3 指标观察[3]

观察两组患者ST-T段回落的程度高于50%所需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再通时间和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频率;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再通标准:满足下述2项确定为冠脉再通:①进行溶栓治疗后的3h内,患者的胸痛症状消失;②在溶栓治疗后2h患者的心电图ST-T段回落程度大于50%;③溶栓治疗后,患者房室阻滞消失或是明显改善;CK-MB的峰值明显提前到发病的12h后,或是CK峰值提前至发病16h内。满足上述2项判断冠脉再通。

再梗死的诊断标准:患者的胸痛症状明显,且持续时间大于半小时,服用硝酸甘油后患者的胸痛满意缓解;在心电图中相邻的胸导联或是肢体的导联部ST-T段提高的程度大于01.2mV,且持续时间大于半小时,CK-MB水平再一次出现升高的趋势。

1.4 统计分析

对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用( )来表明计量资料的数据,用χ2检验表明计数资料,检测P值,如果经检测P <0.05则提示两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冠脉再通率和再通所需时间

研究组患者再通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65.2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51,P<0.05);研究组患者再梗死率(2.17%)明显低于对照组(13.0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51,P<0.05)详见表1.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脑组织、消化系统等器官严重的并发症,研究组有2例(占4.35%)患者发生皮下淤血,对照组有4例(占8.70%),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因是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甚至出现斑块性破裂,引发血小板粘附聚集,并将血小板活化,形成血栓。临床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临床通过溶栓治疗能将已经堵塞的血管最大可能性的疏通,极大程度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4]。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早治疗,疗效越高,通过早期治疗,尽早疏松阻塞的冠脉血管,将处于缺血濒临的心肌细胞挽救,有利于心室重构,有效保护心肌功能。临床治疗的黄金时间段是发病后的前4h,此阶段心肌发生继发性损伤的可能性较小,疾病发生的程度较轻,在这个阶段应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红,激活凝血机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肝素通过凝血酶原作用形成复合物,有效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有效降低血栓的形成,同时能促进已形成的血栓溶解。随着血栓溶解,将凝血酶的活性有效激活,可能形成新的血栓。通过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使肝素与抗凝血酶Ⅲ接触,并有效抑制Xa因子,有效抑制新血栓形成。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再梗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再通时间和ST-T回落>50%所需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前应用肝素进行治疗能明显缩短患者的再通时间和ST-T回落>50%所需时间,提高再通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秀英.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J].临床与实践,2013,11(7):29-30.

[2] 胡萍.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低分组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31(3):60-61.

[3] 杜秀娟,李旭文.早期应用低相对分子量肝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瑞替普酶溶栓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2014,34(3):203-204.

[4] 马腾,袁芳琪,马菲.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2015,9(20):419-419.

论文作者:陶辉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5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应用溶栓前肝素治疗的效果观察论文_陶辉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