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寓言教学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寓言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对小学寓言教学的调查中,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重”义“轻”文
1.忽视寓言的故事性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含义的简短故事。它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以启示和教训。教师在教学寓言时能让学生掌握寓意,却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这两者的重轻不在于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教师的教学意识。
俄国寓言家陀逻雪维支称寓言为“穿着外套的真理”。寓言故事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要形成抽象的概念必须以形象的描述作基础。因此,教师应注重寓言的故事性,增强课堂教学情趣。
2.忽视寓言的完整性
一些教师习惯将“分析一层,归纳一次”的句段式教学方法迁移到寓言教学中,这也是不科学的。
寓言是简短的故事,各情节间联系很强,有互为照应的效果。分层分段的教学显然破坏了寓言故事的完整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学生学得较为零散,不利于学生的识记、理解,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建议教学时,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单纯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紧抓重点,牵动小点,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说说故事寓意,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扩展。
3.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突出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而寓言实际上是一种比喻的艺术,象征的艺术。
以《狼和小羊》为例,其中狼和小羊的拟人化的对话描写,符合它们的动物本性,符合它们所要象征的人的本质,这是文中的精华。结合学生写话训练中“符合说话人的特征”这一要求,可以把它作为范文。形象生动的对话描写也易于学生理解,而且又是提炼寓言的泉眼,是学生理解寓意的基础。
以人为故事的寓言大部分出自我国古典文集。如学习《狐假虎威》《南辕北辙》《自相矛盾》等等,不但通过知道故事达到理解寓意,还能使学生正确运用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库。
二、寓意的大一统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读一则相同的故事,都将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启发。
一些教师在归纳寓意时喜欢问:“同学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得到什么教训?”可是当学生说出不同答案时,教师却总是选择那些符合备课时预设的寓意。对不同的观点、见解不予评价,从而造成寓意的大一统现象。教者认为教学效果达到了,却不知这是巨大的损失。
教师面对不同的见解,首先应正确对待。学生是一个待开发的个体,对于不同见解不应当置之不理,应加以肯定和表扬,而后放手让学生共同讨论这个见解。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性。
其次,若学生没有开展讨论,教师不应当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而应主动去充当开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钥匙。
同样以《狼和小羊》为例,在得出了“对于那些存心作恶的人,任何正当的辩解都不起作用”的结论后,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结尾,让学生编故事。续编的过程就是一个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受启发的过程。如有的学生在给小羊编了一个战胜狼的结局后得出,不应对心存恶念的人讲道理,而应运用自己的智慧(或集体的力量)去战胜它。
三、淡化背景
很多教师在教学寓言时,往往是就文论文,不涉及背景资料,认为学生还不具备掌握这种知识的能力。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学生的能力是培养出来的。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进行背景介绍,学生或多或少都能接受到一些信息。而且小学语文教科书上的寓言多选自《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及我国古代典籍《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这些背景资料又是一个知识库。背景的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主要的寓言多选自我国古代典籍,这在无形中进行了情感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了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
标签:寓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