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我国经济跨世纪的战略,不仅要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且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需要,是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学技术是个关键,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的集约化增长。
一
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只有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成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为目标,企业家抓住创新机会,形成新设想,从新产品技术研究的立项开始,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通过销售进入市场,直到售后服务及调研市场对产品的使用反映等一系列的过程,它是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多方面、多层次、多环节的综合性活动。技术创新从其作用角度来分类,可分三种类型,一类是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另一类是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还有一类是中性技术创新。我们把那种使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所占比重减少的技术创新称作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把那种使产品成本中的物化劳动所占比重减少的技术创新称作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把那种既不偏重于节约劳动又不偏重于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称作中性技术创新。创新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对其有利的技术创新类型,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总的来讲,经济增长可以由两种原因产生,一是由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产生的效应,二是由要素生产率提高产生的效应。各个国家由于拥有资源的状况及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因此经济增长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从增长推动力的历史发展角度,把经济增长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推动阶段,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第四阶段是财富推动阶段。在第一、二阶段,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与投资的增加来推动经济增长,所以经济增长具有粗放型的特征。而进入第三阶段,由于生产要素的稀缺性进一步增加,有效提高资源生产效率的知识和方法变得非常重要,所以通过技术创新使人均产量水平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方式,是一种集约型增长方式。
要使经济集约化增长,就要提高资源投入的产出效率。经济集约化增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指典型的集约化增长,指经济增长应该主要依靠投入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而不是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另一个方面是指广义的集约化增长,指经济增长相对来说应该比以往更多地依靠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而不是更多地依靠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有两条途径:其一为通过改善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这条途径的核心为技术创新;其二为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这就关系到劳动素质的提高,组织管理的改善,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利用以及资本运行质量的提高,这几方面的核心内容也是技术创新。所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实际上就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使技术进步带来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量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这是一个顺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建立不断促进技术进步的技术创新机制,才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目标逐步实现。实际上,技术创新机制是一种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机制,技术创新也就是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来实现。因此,需要建立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的技术开发体系,形成科技经济一体化。这既是现代技术创新的要求,也是现代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
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有三种类型,即:科研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科研与企业合作型。科学研究相对于生产来讲具有超前性,科学研究的发展往往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为了保证科研的学科性、系统性、稳定性,因此,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需要建立科研主导型的技术开发体系。科研主导型的技术开发体系是以独立科研机构为主体,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使科研成果通过技术市场等途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走各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之路。企业则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组织技术开发与产品试制,以保证较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应该保证科研、开发、设计、试制、中试、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密切联系起来,为此必须建立企业主导型的技术开发体系。这种技术开发体系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要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和设计能力,担任技术创新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企业主导型技术开发体系是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
二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可持续发展阶段。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党中央作出了在“九五”到2010年要重点抓好两个转变的战略决策,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以期节约资源,合理使用资金,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的素质,使经济能够集约化地增长,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技术创新是关键的一环。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或者改变经济组织形式引起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技术创新把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使科技与生产要素密切结合,生产要素由旧质向新质转变。技术创新一方面改变原有的技术基础与技术结构,另一方面提供新的技术基础,既使劳动资料的构成与作用发生很大的变化,也使劳动对象的范围和作用得到扩大和提高。技术创新也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使生产管理和生产过程更加严密化和科学化。这一系统过程必然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从而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次,技术创新加快社会分工,使分工向深层次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由于在经济增长中广泛地应用科学技术,新的产业不断涌现,而一些传统产业则相对萎缩,进行改组,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大量地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使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劳动者的体力支出减少,脑力支出增加。
第三,技术创新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相结合,使它们成为物化了的科学技术,从而要求生产、使用和管理这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人要具有相应的科学技术水平。劳动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科技素质,与生产资料的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才能结合成现实的现代化生产力。所以,技术创新促使劳动力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劳动者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以便能适应各种不同职业的技术需要。
最后,技术创新促使工业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创新要求用信息技术改造机器设备,改造生产线和企业,实现机电一体化和生产自动化,这不仅可以使企业灵活多样化,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且可以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办公自动化要求新技术进办公室,应用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编制、保管、检索文件,计算数据,开展人事联络,组织会议,实施与检查计划,从而可以准确、迅速、及时处理各种事务,提高工作效率。家庭自动化使新技术进入家庭,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而且可以大大节省时间,也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综上所说,技术创新对于我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即把全部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移到实行集约化经营的方式上来,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这不仅体现在转变的整个过程中,而且还会成为转变之后推动经济持续集约化增长的动力。
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工业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大了力度,抓了产品结构和新产品的开发,引进了大量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并予以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对新技术进行了推广和应用等等,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我国工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首先,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技术应用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会自动激励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应该有进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但在传统体制下,我国的技术进步的动力来自国家,通过对科技事业的集中管理,国家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及宏观领域里的技术进步起决定性作用。而作为技术创新微观主体,却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难以发挥主体作用,造成国有企业技术有效需求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主要原因是企业改革尚未到位,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致使国有企业没有成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其目标函数不是追求其经济效果的最大化,从而不注重技术创新来推动生产的发展,也不注重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改进产品规格,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不仅是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开发,而且还是一个与企业竞争及长期发展相关的战略步骤。对企业战略管理与技术创新的目标是一致的,战略管理的目标可以成为技术创新的引导。如果从宏观经济层面上来规划和组织企业的技术创新,那么我国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将能上一个新台阶。但是,我们在宏观上对技术创新缺乏战略管理,因此不能从宏观上提高资源组合和配置的效率。企业由于在旧体制下,长期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局限于一定的生产领域。改革虽然扩大了企业经营的主权,但企业在多元化经营方面跨出的步子较小,更缺乏大规模的战略扩张和经营战略。这样必然造成对资源配置方法及策略的忽略,无法从长远经营的目标角度来规划企业的技术创新,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呈零星分散的状态,整体效率难以提高,而且由于企业缺乏战略目标,从长远目标出发的技术创新也就无法开展。
从宏观经济管理的另一个角度看,还缺乏产业层面上的技术创新战略。产业技术创新是指某一特定产业要求的特定的基本技术和决定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的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决定了这一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从而影响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速度与水平。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以项目规划代替产业基础技术和重大技术规划,技术创新效率偏低。而且,我国科研和技术开发力量大部分集中于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企业与行业的科研与技术开发力量很弱。这样的布局割断了技术创新的链条。有些大中型企业虽然建立了科研机构,但由于力量单薄而无力独立担负起技术创新的重任。近几年来,虽然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却因受旧体制残留的条块分隔的影响,科研开发与生产经营脱节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所以研究机构很难按照市场的导向开发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这就是说,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进行技术创新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当前,如何实现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使科教兴国落在实处,已是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所在,因此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来建立我国经济良性运行与技术创新机制。
首先,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应该是技术创新的直接主体,是技术创新行为的最终承担者,也是技术创新效率的决定者。而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确定,有赖于深化和规范现代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深市场对企业的引导与制约。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具备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动力,使技术与经济能够有机的结合。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具备了组合生产条件、生产要素和组织生产的自主权,具备了投资的决策权,企业才可能基于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压力,主动去追求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节约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保持垄断地位;而且企业作为市场的微观主体才能够把技术开发,生产组织和销售服务高效有机地结合起来,来完成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为此必须在企业内部为技术创新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如建立适应市场变化进行技术创新的技术开发中心,建立灵敏反映市场产品的技术动态的市场部等,来掌握相关产品的生命周期演变,及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动态,从而进行企业本身的技术引进开发;企业人事部门则要注意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引进和培训创新人才,既培养技术创新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要培养技术带头人和掌握新的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使技术创新能够顺利进行。
其次,要加强宏观层面上的技术创新的规划和战略管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因此,应该从宏观的角度环绕产业发展战略来规划产业技术创新,确定产业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总体规划。根据国家产业技术总体发展规划来制订各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方向、方式和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应该重点发展,形成规模经济,逐步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应该从引进和消化新技术向开发新技术转化,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实现集约化增长;传统产业则应根据市场的导向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要转变资源配置机制,建立科技投入新体制,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新体制和风险投资机制,除政府增加投入外,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此外,还要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包括技术商品、信息、融资在内的技术市场,政府应在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对技术创新予以鼓励,努力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高校的联合与协作,建立技工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合理配置科技人材,推动科研力量向产业技术开发方面转化,使技术创新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