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导研工具,提升教研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质量论文,工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导研稿”,是指组织者在研修过程中设计的引导参与者围绕研修目标展开研讨、思考的文本材料,其内容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告知研修目的;提示共同关注的要点;设计需要思考的问题;明确需完成的任务.“导研稿”在教研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有以下三点:
1.有利于参与者成为研修活动的知情者.“导研稿”将研修活动的目的、步骤清晰地呈现给教师,使教师在研修活动开始之前就大致了解整个过程.这为教师有准备地介入研修活动、在活动中抓住关键性问题进行研讨提供了条件.
2.促使教师负责任地交流.“导研稿”在提供共同关注的问题的同时,为教师以现场陈述、发送短信、展板张贴、作业汇总等多种形式交流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学习留下痕迹,形成共识.
3.在对话的基础上建构与组织知识.“导研稿”对问题进行梳理与聚焦,通过交流促进教师与原有教学经验或研修活动经验的类比与个体反思,从而提升了个体对研究主题的理解.
教研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引导参与者有深度地参与研讨活动,真正成为研修的主体.而“导研稿”作为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工具,其设计的质量至关重要.下面以我们指导下的某校组织的“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导研稿”的“导”来更好地实现教研活动各个环节的研修目标.
一、活动准备阶段,于“导”中熟悉主题内容
教研活动是需要准备的,这是一个基本常识.理论学习是研修准备的必备环节.为了使教师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相关理论学习更有成效,我们在此环节设计了一份“导研稿”.
××小学数学教研组“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校本研修活动“导研稿(一)”
1.研修主题: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解读与课堂实施
2.学习材料:
(1)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及其教学策略研究(胡安波2010年6月)
(2)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张天孝2009年3月)
(3)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特征分析(李长会、吴立宝2009年8月)
(4)“四基”——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孙晓天2011年7月)
3.请教师们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三个问题:
(1)通过理论学习,你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了哪些认识?它与其他“三基”有怎样的关系?
(2)你认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除了动手操作等显性的活动经验以外,还包括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3)根据你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请选择一个教学内容,谈谈在这一内容中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学中应设计怎样的活动来落实基本活动经验层面的目标?
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数学,不仅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与过去的“老教材”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而且在目标定位上更是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理论知识的不足已是客观现实,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暴露出学科目标定位不当,片面理解课改理念等问题.通过以上学习准备,能够让更多的教师在研修前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为后续研讨打下基础.
事实上,因为有了以上的学习准备,许多教师在概念及特征层面上,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了较深的体会:
有的教师是这样说的:新课标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的目标单独列出来,重点是要关注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关注学生个体的内在体验,强调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和技能,与新课标的另外“三基”是相辅相成并相互转化的.
有的教师阅读资料后认识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可以理解为是学生在经历了具体的数学活动之后所形成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内容,既可以是感觉知觉的内容,也可以是经过反省之后形成的经验.
有的教师则知道了数学活动经验大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还有教师则以具体例子加以说明.以上的认识,为教师接下来参与研讨活动提供了理论认知层面上的支持.
二、实践设计阶段,于“导”中关注引导策略
当参与活动的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对教研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活动进入设计策划阶段.为了更好地引导每一位教师深入体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我们在教学设计环节组织全体教师共同设计这节课.设计前,我们同样提供了相应的“导研稿”.
××小学数学教研组“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校本研修活动“导研稿(二)”
各位老师,您在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教学时,建议思考以下问题:
1.这是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课,对于计算教学,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关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2.学生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新知时,为了达到迁移学习,请举例说明教师可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沟通乘法算理.
3.验算是学生原有的经验,你认为在这节课中验算环节安排在哪里比较合适?体现了哪些基本活动经验?
在设计阶段的“导研稿”中,我们注意了让教师们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自身的实践经验来分析、思考、解释、建议.导研问题设计时,注重引导教师切入到知识学习的本质,唤起其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及经验理解.
通过研讨,教师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1.计算教学虽然是以技能培养为主,但它同样需要帮助学生经历算法的形成和算理的理解过程,为后续学习积累相关经验.
2.合理恰当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活动中形成新的经验.
3.“验算”虽是本节内容的又一重点内容,但最好还能作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在需要的时候才引出,课中应设计“激发孩子需要验算”的学习活动.
有了以上认识作为基础,教师们在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教学过程中突出了三个关键环节:
环节一:生活情境引入,唤起经验.
情境:国庆节外出旅游,A和B两位教师到达目的地所用的时间都是12个小时.他们从嘉兴到目的地的距离一样吗?
媒体呈现信息一:
A教师,旅游大巴,78千米/小时
师:看到这些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引出算式:78×1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及算理.)
接着呈现信息二:
B教师,火车,154千米/小时
师:看到这个信息,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引出算式:154×12,引入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及算理.)
环节二:探讨算法算理,强化理解.
学生尝试笔算154×12.结合学生的算式反馈:
可能出现的算法一(直接横式):154×10+154×2=15406+308=1848(千米)
可能出现的算法二(采用竖式):参见图1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说明想法,然后寻找两种算法之间的联系,找出与“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联系,从而深刻理解算理.
环节三:结合练习,引入验算.
任务:独立计算134×13和512×32.
学生完成后反馈结果,抓住答案的不同提出问题:出现了不同答案,对此我们该怎么办?(验算)
适时引导:对于明显错误的答案可直接判断“对”或“错”,而一些不太容易判断的答案,则需要验算,唤起学生以前的验算经验,形成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验算经验.
三个环节的设计,均突出了学生原有经验的应用,同时也关注了用好学生原有数学活动经验.显然,这与前期理论学习和教师们的共同探讨密切相关.
三、活动实施阶段,于“导”中明晰实践效果
活动进入课堂观察阶段,我们同样设计了“导研稿”,旨在帮助教师能够客观地分析教学设计及执教教师的教学执行状况,使教师有深度地分析思辨相关研究点,突出研讨主题.
××小学数学教研组“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校本研修活动“导研稿(三)”
各位老师,在观察《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过程中,请您关注以下问题:
1.结合课例谈谈,在这节课中教师有没有利用好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你觉得这样做对于数学基本经验的积累有什么好处?
2.在整节课中,教师在哪些环节丰富和提升了学生的原有数学基本经验?哪些是有效的?哪些还需要改进?
3.请你谈谈本节课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了哪些经验?
在设计实施阶段的“导研稿”时,我们注意引导教师关注执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与本主题相关的行为,以引导他们对这些行为做出分析.正因为如此,参与研讨的教师在课后的分析交流中,有了以下关注.
有的教师谈了这样的感觉:这节课中,执教老师结合情境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性化的,有的很清晰,也有的会比较模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了促使学生已有的经验经历一个概念化与形式化的过程,同时也意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也有教师谈到了一些建议:教师在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时,组织学生交流;在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后,在对算理的分析和计算方法的讲解中,组织的学生探究活动都丰富和提升了学生原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数学活动的开展是有效的.但因为学生原有的数学基本经验都是个性化的,这反映在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上.对此,教师还要组织相应的数学活动进行经验的提炼,使学生达成共识,进一步利用提升后的经验为后续学习服务.
而课堂上也确实如教师们讲的那样,如在导入环节,因为创设了一个学生不难理解的生活情境后,对于沟通“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的功能以及算法算理,设置了一个连接点,对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均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算法及算理探究环节,作用更为明显.
当学生在解释图1步骤中的运算时,借助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见图2)的算理,便很容易理解了.
同时,因为有了前面的讨论,对“验算教学”的定位也准确了.实践中,学生出现的错误答案并不是一定要通过“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的,有时只需要通过估算就可以了,这种经验的积累同样是一种活动经验的积累.而只有当无法通过直接判断来区分时,才需要通过“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因为有了一个比较开放的教学空间,有学生还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过程中,体验了“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如图3),这同样是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的过程,是学生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活动经验.
正因为如此,通过本次的现场研讨活动,参与研讨的教师们对“关注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如有的教师感悟到:像这样以计算技能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关注生活、操作等显性活动经验的同时,应着重帮助学生在思维层面去获得丰富的隐性活动经验.
有的教师收获到:在此类以计算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对数学思维活动经验的获取需要有相对系统化的设计,做到“前后照应”,重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关注:第一,关注可以利用的那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第二,关注可以“提升”或“丰富”计算能力的那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第三,关注可以为后续的学习“积累”的那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四、经验应用阶段,于“导”中落实活动成果
在许多教研活动之后,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活动结束了,似乎研讨也就结束了,研讨活动中得到的方法策略被束之高阁.特别是在一些展示性的教研活动之后,教师往往沉醉于过程之中的精彩,而忽视了活动后续的跟进.而一个完整有效的教研活动,活动之后必须要有行为跟进的体验与历练.
“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修活动进入到尾声阶段,组织者不仅可作精彩的活动总结,而且还可有意识地通过“导研稿”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梳理、反思与总结.
××小学数学教研组“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校本研修活动“导研稿(四)”
老师们,您在参与本次研修活动之后,请再来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到底是什么?
2.“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不同内容的学习中具体是怎样表现的?
3.本次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讨活动成果,对您后续教学提供了哪些有效经验?对您以后的教学有何借鉴意义?
以上三个问题,旨在引导教师加深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这一目标及重要性的认识.三个问题三个层次:第一问引导教师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第二、第三问则引导教师从本次所呈现的课例中走出来,在更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层面来思考数学活动经验的问题,引导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思考.
有教师是这样做出评价的:我觉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似乎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东西,事实上它已经在新课程开始后的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只是以前老师们还不太关注.通过这次活动,引发了我们对这一课题的关注,特别有价值.
也有教师这样总结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我觉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课堂上更多地体现着个体性的特征,教师是一位把这些个体性的经验上升到为群体性的数学学习服务的引导者,而这些经验最终会成为丰富学生个体经验的催化剂.
还有教师思考了不同内容的教学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关注问题:我觉得像今天这节“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因为是一节计算课,教学中的数学活动更多还是体现在隐性层面.而如“长方体的认识”、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等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学习,其数学活动则会有更多显性层面上的体现,此时的教学策略会有较大的不同,处理好显性操作活动与隐性思维活动的关系将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显然,以上教师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上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这与我们用好“导研稿”这一教研工具,引导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思考是分不开的.本次设计的“导研稿”的“导研式”学科教研活动,因为有方向上的把握,有利于在研修活动深入进行时,对参与者碰到的困难做出提前的预设及思维导向上的帮助,其价值在于让日常教学中的研讨活动能够更好地聚焦研究点,使整个研修活动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关注某个研究点,保证研修活动重点突出,难点有效突破,最终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