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视角下城市群的内涵与形成机制_城市经济论文

区域一体化视角下城市群的内涵与形成机制_城市经济论文

区域一体化视角的城市群内涵及其形成机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视角论文,内涵论文,城市群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群是新时期推进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体形态,也是区域重点开发及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群的发展对于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和健全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新经济地理学将城市群看作是特定地域空间上的产业集聚扩散所导致的一种核心边缘结构,强调城市结构的形成过程[2];城市经济学将其看作是经济主体区位选择导致的城市系统形成演化的过程,强调城市系统的等级结构[3];产业组织将城市群看作是产业组织垂直解体及网络化导致的城市功能的转化过程[4];新兴古典经济学将其看作是分工演进与专业化所形成的一种分工网络[5]。上述各种理论从各自的分析范式和假设出发,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城市群这一现象的一些特征和规律,但是都是以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情况为研究对象,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城市群的形成过程难以做出完整的解释和有力的说明。

城市群的本质是区域一体化过程在城市空间形态的表现。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本质的动态过程可以概括为,城市群是在经济主体区位选择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演化,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和城市功能一体化,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城市间利益的协同化,最终实现区域联动和一体化发展。

一、城市群的内涵

城市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国内外城市群研究来看,对城市群内涵的认识主要有区域空间布局、城市间的相互联系作用以及由城市群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网络三个方面。综合国内外城市群发展实践及理论研究,[6]可以将城市群定义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以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交通、通讯、信息网络为媒介,城市之间通过企业集聚扩散等密切的交互作用,产业的空间、部门演化以及基于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所形成的具有特定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的定义具有如下内在规定性:

第一,城市群是一个地域概念,表现为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群体。历史上城市群的兴起和形成一般都是在交通、生产条件优良的区域,譬如临近大江、大河或生产条件良好的平原地区。在现代化视野下,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不同的城市组成的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群体,通常是以大都市为核心城市,通过交通网络或经济社会的联系而连接成的具有特定范围的连续区域。

第二,城市群具有完善的城市等级体系和网络结构。表现为在发达的交通设施网络基础上由规模各异的城市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种设施同城化的城市网络。城市群作为特定地域空间上的城市集聚体,其区别于单体城市的根本特征在于各城市之间强烈的交互作用。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城市群城市结构体系最突出的特征是其扁平化、网络化的城市结构,而网络化的城市结构是企业集聚扩散以及产业联系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由区域内主要的产业集群相互作用导致的产业组织网络化的结果。

第三,城市群具有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网络。各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密切,表现为城市群内城市间呈现出市场一体化和功能一体化特征。城市群内的城市由于区位临近,经济主体的相互作用比较强,各城市之间市场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随着要素流动和企业区位选择和再选择,企业总部和工厂组织结构的分离,各城市在价值链分工和产业部门组织结构分离程度的不断深化,区域范围内的产业不断进行转移,制造、生产等传统业务流程分布于二级城市的产业空间结构。[7]企业区位选择、产业组织垂直解体以及产业集聚扩散使得各城市之间逐渐形成完善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网络,不仅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且也强烈地影响着城市群的创新、增长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城市群内各城市尽管在行政职能上相互独立,但由于产业联系而成为一体化区域。因此,城市群的本质是一个经济功能城市体而不是行政功能城市体。

第四,城市群具有完善的协调机制和区域治理结构。表现为城市群成员之间的利益协同化。区域内城市之间由于经济联系和交互作用出现了市场一体化倾向,使得各城市之间一体化程度较其他区域更明显。但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特别是在转型阶段,不仅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而且存在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作为行政和市场双重主体,特别是中央政府以经济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官员考核的主要指标,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类似锦标赛的竞争。[8]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与基于产业联系所形成的区域一体化趋势相悖,行政力量或市场管制对城市群的一体化进程和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之间的利益协调。由此,利益协调机制和区域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成为制约城市之间市场一体化和功能一体化的决定性因素。完善的协调机制和区域治理结构成为判断是否真正成为一体化意义上的城市群的重要标准。

二、城市群的特征

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群体现为一种地理空间概念,是由若干规模各异、等级不同的城市所形成的一定的区域空间结构和城市群体。[9]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城市群所表现出来的上述特征只是经济活动在特定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城市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城市群区别于其他城市形态的本质特征如下:

第一,设施同城化。城市群是由特定地域范围内相邻的若干城市组成的城市区域,而连接各城市并促使城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前提是城市之间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发达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以及其他基础设施不仅能加快城市之间要素的流动速度,而且能够加快城市之间的一体化进程和城市功能的衔接和匹配,进而实现城市功能的转化。

第二,市场一体化。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企业区位选择以及产业组织垂直解体所形成的企业网络,企业的研发销售等难以规模化生产的部门集聚于多样化特征的大都市,而加工制造业等可以规模化生产的部门集聚于专业化的城市。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扩散速度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和边界突破城市行政边界约束,城市之间的市场逐渐出现融合并最终实现市场一体化、形成网络城市,最终实现跨越行政区划的基于市场一体化的城市区域。

第三,功能一体化。城市群与其他城市或城市区域的不同之处在于,城市群作为有机的城市体系,在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特别是随着城市的产业分工深化与专业化的发展以及产业空间演化与重组,各城市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具有互补性质的城市主导产业,大都市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二级城市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由此,各城市功能不断地进行转化,成为城市群整体功能的一部分,从而实现了整个城市群的功能一体化。

第四,利益协同化。城市群作为区域一体化的表现形式,各个城市基于产业部门分工和空间分工的互补成为一个整体,并且按照产业链分工获得自己所处价值链环节的利益。在这种分工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分工和专业化的好处,同时实现了城市群的协同利益最大化。但是城市群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到行政区划导致的市场分割以及过度竞争行为要求必须有效的区域治理机制和治理结构才能保证城市群获得协同利益最大化。

三、城市群形成机理

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本质具有动态特征,体现在城市群形成过程中。与此相对应,这一过程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城市群一体化过程本质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来理解,相应体现了形成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和区域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各自在城市群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城市群形成的微观机理:基于厂商—居民区位选择的集聚扩散机理

城市群的形成和演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的自组织过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和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居民作为经济主体,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发生交互作用,通过区位选择共同决定着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与扩散。[10]企业和居民的聚集与扩散构成了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微观机制。这种机制在要素层面上表现为人口、资本与企业家的流动与聚集以及知识、技术的扩散与溢出过程,在企业层面上表现为企业的区位选择与再选择过程。一方面,企业的集聚影响城市的产品市场,使得城市呈现出专业化或多样化的城市特征;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城市人口的集聚,人口规模和劳动力市场以及城市工资发生变化,进而进一步影响企业集聚扩散,决定着城市的市场规模和结构,促使城市产业空间结构和产业部门结构发生转换。基于企业区位选择基础上的聚集,一方面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进而促进分工深化;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聚集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从而产生收益递增。[11]

从要素集中、企业集聚到产业集群,通过共享机制、匹配机制和学习机制的作用,不仅能够获得共享收益,还可以获得匹配收益和学习收益,更为主要的是促使产业组织发生垂直解体,出现了产业组织网络化的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市场需求的改变,以大规模定制和模块化生产为特征的产业组织取代了传统的纵向一体化。[12]生产组织方式的垂直解体引起了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空间组织结构的转变,出现了多厂、多部门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以及具有高度专业化特征的柔性产业集群。这些生产技术和组织结构的转变,在交易成本机制下作用于厂商的区位选择过程,产生了集聚和扩散两种空间布局形式,那些有着密切经济联系的厂商以及难以规模化生产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和享受溢出效应,倾向于聚集到核心城市,从而产生了空间聚集的向心力。[13]而那些适宜于大规模生产而且对成本比较敏感的厂商或生产部门,则倾向于向次级城市或外围地区扩散,以寻找生产成本最低的区位,最终形成以研发、营销、金融等生产服务业为主要职能的企业总部位于核心城市,制造、生产等传统业务流程分布于次级城市的产业空间结构。产业组织和厂商区位之间的相互作用,积极地引导了产业的空间转移和扩散,有力地改变了城市空间结构,使得单体城市规模的范围逐渐扩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城市功能逐渐开始转化,核心城市以生产性服务业功能为主,而次级城市以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制造业为主,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更加细化和深入,在企业网络的基础上日益呈现出从城市网络的特征。生产的垂直解体程度与外部交易活动之间存在着正向关联,即生产纵向分离程度越高,企业之间联系网络就越庞大。企业之间的联系网络,最终决定着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促进了城市群内聚力的形成。基于专业化生产基础上的企业交易网络,进一步密切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城市体系的形成。

基于集聚扩散基础上的企业网络逐渐向城市网络的演化,不仅使城市的功能开始转化,而且对城市的规模和城市空间体系也产生重要影响。由于集聚经济基础上的城市自身发展的循环累积效应,城市自身规模将不断扩大,特别是聚集经济所产生的规模收益递增和交易成本的节约形成城市人口和产业空间聚集的向心力。但是,城市聚集过程不可能无限扩张下去,随着人口和产业在城市空间的集聚,会使地价或租金不断上涨,同时会使通勤成本或运输成本上升,制约着人口和产业在城市中进一步集聚,出于集聚经济与拥挤成本的权衡,人口和产业将会向其它城市扩散或转移,成为推动经济活动空间转移的离心力。[14]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城市的规模及城市空间结构。当向心力大于离心力时,经济活动倾向于在本地区聚集;当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时,城市空间结构开始出现从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群体演化。可见,聚集与扩散是促进各种经济要素空间流动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产业组织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演进的重要机制,更是推动城市之间市场一体化的动力。

(二)城市群形成的中观机理:基于垂直联系的产业演化机理

基于区位选择基础上的集聚扩散不仅使城市的功能发生改变,而且在产业组织网络化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城市网络,对城市的规模和结构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产业组织垂直解体的过程也是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使得城市出现专业化和多样化共存的特征,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构成了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产业支撑。随着产业组织解体,生产部门在城市空间范围内分离程度的加深,产业空间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核心城市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二级城市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由此促进了城市群城市之间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使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城市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加强,城市之间市场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市场关联性和互补性较大的情况下,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分工使得城市之间分工协作测度逐渐加深。

伴随着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化,城市群产业部门结构也相应地实现了升级,产业空间结构演化与产业部门结构演化成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随着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核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升级,逐渐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基于创意等难以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劳动,依赖于知识创造、溢出以及相关的创新活动。基于城市集聚经济效应,经济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密切,新思想的不断出现,核心城市价值链不断分离,出现许多新的行业或产业,核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柔性化特征,城市产业部门结构实现升级。此外,集聚效应的发挥,使得核心城市市场厚度得到扩展,多样化产业的发展使得产业之间的联系增强,特别是多样化产业结构促进知识的创造和溢出,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此过程中,二级城市基于成本优势不断接受核心城市制造业转移,形成产业集群,使得自身产业部门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和升级。

基于产业部门结构和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化,由交易关系网络联接的基于市场一体化基础上的产业综合体成为“原始城市形态”[15]的基础。一旦这个产业综合体得以建立,便会产生集聚经济效益和分工协作效应,促进城市联系和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在福特制时代,这种产业综合体具有核心——外围结构特征,并由此促进了具有垂直等级结构特征的中心地城市体系的形成。在后福特制时代,随着劳动分工演进和协作程度的加深,城市体系由等级城市体系向网络化城市体系转变。作为一种具有内聚力的区域城市体系,城市群内部既有网络化经济联系,又有双向垂直经济联系,各种联系网络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不但加强了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也提升了城市群的整体竞争优势。[16]城市产业空间结构和产业部门结构的交互作用共同促使城市之间逐渐实现功能一体化。

(三)城市群形成的宏观机理:基于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机理

城市群作为区域一体化过程,不仅包括要素流动、企业集聚扩散等市场行为,而且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利益协调等非市场行为,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地方政府和城市化进程中相关制度的变迁。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看,城市群的形成是更加集聚、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的网络型城市化制度对分散的、单一的、联系松散的单核心城市化制度的替代,是城市化制度变迁的过程及产物。城市群的出现是区域制度变迁的结果,是基于交易费用下降而引发的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17]城市群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为了获得城市网络效应所带来的收益,不仅需要实现要素在各城市之间的有效流动和配置,而且应通过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来引导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在此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规划的协调统一,特别是在转型经济过程中,还需要打破市场壁垒和政府管制对市场行为的限制,诸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对市场主体以及市场行为的限制和制约。[18]所有的这些由超经济力量的行政壁垒所形成的障碍,都需要地方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或制度变迁来解决。

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制度创新或制度变迁的推动。地方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的统一合理规划,加强区域城市之间的联系,实现基础设施同城化,有效地提高城市间生产与交易效率,促进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造成的市场分割,消除非市场因素造成的效率损失,加快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此外,通过行政考核体系和财政分权制度的创新和变迁,促使从以区域竞争为主走向以区域合作为主的格局,并通过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和建立有效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促使城市在主导产业选择与规划、城市分工与协作、区域市场体系建设与完善、环境治理以及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方面协调配合,实现城市之间协作产生的正的溢出效应。基于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最主要的是要形成有效的促进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制度框架和结构。其中,区域治理或城市群治理结构是城市群有序发展的制度保证。城市群治理通过内生于一个区域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区域主体可以实现区域内部的集体行动,包括设定区域目标和规则,做出区域公共决策,组织并协调区域的集体活动,最终实现城市之间协同利益最大化。

四、总结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的自组织过程,市场机制是推动要素流动、聚集扩散以及产业演化的根本动力。但是,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且还会受到制度因素影响,制度创新或制度变迁推动和保证经济绩效的发送和提高。作为一种先进生产组织方式的空间载体,城市群是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必然结果,其发展需要经济支持,更需要制度创新。

标签:;  ;  ;  ;  ;  ;  ;  ;  ;  ;  ;  ;  ;  ;  ;  

区域一体化视角下城市群的内涵与形成机制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