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与高产业结构_社会结构论文

高技术与高产业结构_社会结构论文

高技术与产业结构高度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高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近30年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发现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导致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了急剧变革。一组崭新的产业群正在迅速成长,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由于它的渗透和影响,许多传统产业获得新生和发展。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带来了劳动就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生产组织与社会结构乃至国际经济关系的连锁反应和重大变化,以前所未有之势推动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这种引起当代生产急剧变革的基础技术就是高技术。可以预言: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人类的经济活动将以现代高技术为动力,产生一次新的世界性产业革命。如何把握住机遇,积极发展高技术,将产业结构推向高度化,使我国在这场世界性经济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深刻认识这一问题。

二、高技术、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概念

高技术,顾名思义它是一个发展着的相对概念。在时间轴上,不同时期有不同所指,冷藏技术、电器、汽车和航空技术,都曾是不同时期的高技术。在空间轴上,高技术是针对一般技术而言的,在一定时期内的技术结构上居最高层次。应当注意到,许多昔日的高技术已经沦为今日的一般技术。因此,高技术可以比较确切地被描述为: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之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当前,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领域包括: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和航天技术以及海洋开发技术等。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体地讲,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整体与各个部门之间,各部门相互之间以及各个部门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对比关系。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他们各自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科学技术水平、对外经济关系等基础条件相关联,并基于这些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改变这些条件将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通过产业变化和调整,使各产业在高技术结构、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协调发展,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过程。高技术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根本力量,这是由高技术的本质特征所决定。

其一,高效益。高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计算机装备水平最高的国家,据统计美国计算机每年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人年的工作量,为美国现有人口工作量的2000多倍。巴西采用生物技术大力发展大豆种植业,年产量从1973年的30万吨增加到1987年的1800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豆生产国,年出口额约430亿美元。从目前看,还有许多高技术的效益是潜在的。例如遗传工程技术,虽然现在的投入还大于产出,但可以预计,一旦技术取得突破,将会带来农业、医药、食品、林业、渔业和化工等部门翻天覆地的革命,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其二,高投入。对高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以及形成高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智力投入。因为技术等级高,用于高技术研究和高技术产品生产的设备投资额巨大;又由于高技术的快速更新,给设备更新造成巨大压力。此外,由于高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短,企业为尽快形成经济规模,以优价垄断市场,一般总是争取尽早转入批量生产,因此必须快速、大量投资。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研究与发展的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1990年度日本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比上年增长了11.2%,高达118155亿日元。1985年,美国微电子研究支出增长20.9%,信息处理增长16.5%,新材料和生物工程增长10.5%。

其三,高水平。高技术是尖端技术、较之一般技术来说,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准。例如,核发电技术,能使1公斤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的能量。光纤通信技术,能使50磅到100磅玻璃纤维光缆传递的电话信息量与1吨铜线电缆传递的信息量相同,而生产100磅玻璃纤维光缆所消耗的能量仅相当于生产1吨铜线电缆所消耗能量的5%。高技术改变了产品重、厚、长、大的面貌,使之朝着节能源、省资源、高附加值的所谓轻、薄、短、小产品方向转换。

其四,高渗透。高技术的可移植性很强。随着高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形成的高技术产业迅速地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从整体上提高了社会的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高技术广泛地促进传统产业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功能。它能使几乎所有的传统产业都受到影响,给它们注入活力,使传统产业在高技术应用中获得新生,得到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迄今为止,计算机已普遍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工作的方式。汽车工业是传统工业的代表之一,计算机技术对它的渗透十分显著。在美国,汽车工业中大约50-60%以上的设计绘图是由计算机完成的。

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途径

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一是高技术产业化。即建设和发展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技术产业是指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这里把高技术作为“产品技术”。高技术产业所生产的高技术产品不仅包括整机,也包括零部件、配套件、是一个产品系统。它不但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不但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信息产品。所以,按产品类别划分,高技术产业既有属于第二产业的,也有属于第三产业的。从这个概念出发,虽然在一些高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也使用了较多的常规技术,但制作这些产品的产业应属于高技术产业。例如:我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这个高技术产品中只含有13.5%的严格意义上的高技术,但航天产业应归于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对于产业结构的作用机制:

产业结构的变化取决于诸多因素,但综合分析,这些因素不外乎来自两个方面:供给与需求。所谓供给方面是指各种资源对各类产业的影响,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的前期形成的经济实力对进一步发展经济的推动力量,这种推动力最直接和最具体地表现为投资。所谓需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前期和现期形成的有效需求,具体表现为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导向作用,它是生产的唯一目的。高技术创造了新的“供给”,为高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高技术创造了新的“需求”,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对“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梦想转变为普遍的现实需求,从而为高技术的发展开拓了需求的广阔天地。这种对高技术产业的需求反过来为供给方面最根本的代表——资本(投资)指示着方向。

在市场机制下,由于“资本的本质在于追逐更多的利润”,部门间利润率的差异能够直接诱发投资方向的改变。而部门利润率的改变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在旧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原有产业结构为市场提供了旧的供给结构。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首先产生了涌现一个乃至数个新兴产业部门的技术条件,但重要的是新兴产业部门不可能脱离社会生产基础而孤立地存在,必须和其他部门配合协调共同发展。因此,市场对新兴产业部门提出一系列的社会需求,这就会在一定时期使它的需求大于供给,从而使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出现较高的部门利润。同时,由于需求结构的变化,陈旧部门会不断丧失市场而使它的生产供大于求,从而使其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利润率下降。高技术及其产业作为一种特殊含义的技术进步,凭借其超越传统技术及其产业的特点,打破了市场原有的供需结构的均衡,进而把产业结构推向高度化,在高层次上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是高技术化产业,即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高技术及其产业与传统技术及其产业的关系即有替代又有融和。前者——“替代”。由于高技术产生了新产品,使某些原有的产品趋于淘汰。如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管工业(除少数几种产品外)走向衰亡。由于高技术改变了需求结构,导致原有的某些供给部门走向衰退。如光纤技术的发展,使得铜线材料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原有的金属电缆材料工业受到极大的影响。后者——“融和”,即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也就是把高技术及其产品“融和”在生产传统产品的产业,促使传统产业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功能。在这里把高技术作为“过程技术”。高技术通过对传统产业渗透,增加了传统产业的知识含量。如果说,过去对于传统产业,产品所消耗的物质和能源的多少决定产品的价格,那么在今天“知识就是金钱,就是效益”的社会里,产品内知识含量已成为衡量产品价值高低的重要尺度。从总体上看,现在劳动力成本在制造业总成本中的比重逐步降低,在一些发达国家仅占18%左右;在某些行业,例如消费类电子产品行业,劳动力成本仅占总成本的5%,因此,靠降低成本进行价格竞争的潜力已经逐步下降,而技术因素则上升到一个主要位置。因此,当今世界产品、价格的竞争,归根到底已经发展成为技术的竞争。许多传统产业因高技术介入增加了知识在成本中的比重,其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而有些传统产业因其知识含量增长相对缓慢,它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因此,高技术有可能使传统产业在现代国民经济发展中,重新确定其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高技术通过以下3种方式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从而把产业结构推向高度化。

其一,用高技术改造传统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技术装置是生产过程的主要物质基础。生产中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利用程度、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由生产技术装备的水平所决定的。生产工艺是指生产加工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工艺流程等内容。先进的生产工艺是生产优质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例如,工业机器人的大量引入,使汽车工业这一传统部门的生产大为改观,生产效率大为提高。日本装备机器人的汽车厂生产一辆汽车只需9小时。当高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的改造达到减员增产的目的时,就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就能为传统产业打开新的市场,使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稳步上升。

其二,用高技术为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应用高技术能够改变传统产业和产品结构,使之趋向于高档次、高附加值、多功能、低消耗。比如陶器是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开始应用的器皿,但是在今天高技术的影响下,精密陶瓷异军突起,使一向生产瓷器的古老窑业焕发了青春,跃入了新材料科学的尖端行业。发达国家的机床工业本已衰落,但由于微处理机的加盟产生了新的数控机床,使机床性能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迅速增强,传统的机床行业重振雄风。

其三,用高技术促进生产管理现代化。高技术为传统产业提供了各种先进的自控自检、自测装置,各种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设备,促进了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现代化,改变了过去“生产操作凭经验、质量检验靠眼睛”的低级管理水平。

四、世界高技术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由于高技术超越传统技术的特性以及它所赋予产业结构的新型内涵,当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西欧、日本等,都把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纳入本国21世纪发展战略核心。诸多迹象表明:加速推动高技术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趋势业已在全球展开,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世纪。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大力发展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

美国,1983年提出了耗资高达1万亿美元巨款,几乎包括所有高科技领域的“星球大战”计划,企图通过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方面宇宙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以保证其在21世纪的政治与经济在全球的支配地位。“星球大战”计划所引发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刺激以及其所开拓的一系列高技术领域已引起世人的瞩目。

西欧,面对美国、日本高科技的严重挑战,为保持其在软件和电子电路方面的有限领导地位和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站住脚,欧洲18个国家集团于1985年提出“尤里卡”计划,欧洲空间机构1987年正式决定开发“赫姆斯”(载人航天飞机)计划。他们不久前又制定了涉及信息、材料、环境、生命,人力资源等6个领域的总体规划,其中电子信息技术是研究开发的重点和突破口,以确保西欧在高技术方面不依赖美国和日本。

日本,在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据反映,日本用于科教投入的比重与美国相仿;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比重也与美国大体相同。从商业角度来说,日本在微生物学、激光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生产、家用电子技术和高强度钢的生产方面已赶上或超过美国。1986年日本提出了与“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卡”计划相对应的“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显示了其发展高技术的战略意图。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高技术竞争中,既面临挑战,又逢有奋起机会,他们为振兴经济,正抓住时机,采取各种相应战略,发展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

从所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激烈竞争角度以及目前的实绩预测,在今后几十年内,世界将在高科技的16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实现产业化,特别是在以下几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并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第一,微电子技术。1946年计算机问世,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和1958年集成电路的研制成功,拉开了人类社会步入电子信息时代的序幕。微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电子产业的大力发展。1992年电子产业的市场总额已达到7600亿美元,现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65%与微电子技术有关。预计到2000年世界电子产业的市场总额将达到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第二,新材料技术。材料技术是科技革命的基础。象半导体材料与计算机技术、现代高温、高强度结构材料与航天技术、低损耗的光导纤维材料与光纤通信技术等等都是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迄今人类使用的材料已有50万种,到本世纪末可望到100万种。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将大大减少对矿物原料和能源的需求。

第三,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的研究、遗传工程的开发等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农业等领域将产生革命,沙漠将种出水果、蔬菜和粮食。据美国一些研究机构预测,到本纪末,全球农产品增加的5/6将依靠科技,只有1/6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第四,新能源技术,核能、太阳能可能是继煤、石油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到1990年底,全世界运转的424座核电站的发电量已占世界发电总量的近20%。据测算,由于核能发电的增加,全世界排出的二氧化碳减少了5%。科学家们预测,从2050年起,受控热核聚变将被制服,并有可能建成受控热核聚变发电站。最近,日本通产省开始实施“阳光计划”,其目标是开发有助于到2030年日本能源消费量减少到现在1/3、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2的技术。

2.积极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现在,一个“重新工业化”的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所谓重新工业化就是指采用高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在发达国家,工厂“重新工业化”的浪潮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向前推进。美国涌现出4500个经济发展协会,专门研究采用尖端技术改造现有企业。研究范围除了生产领域外还涉及金融、保险、广告、咨询等部门,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实现“重新工业化”的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了50%以上,而且节约能源,原材料消耗减少,生产成本降低,产品更新快,质量和性能也得以不断提高。

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大改变了这些产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质量、低效益的落后面貌。高技术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增加了传统产业的知识含量,从而使传统产业的产品能耗更低、物耗更小、效率更高、用途更广、种类更多、档次更高、运转更灵活。纵观全球,在高技术浪潮的席卷下,旧的传统产业结构开始动摇,新的现代产业结构初见端倪。以下几点就是明证。

第一,在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大,出现“经济服务化”的趋势。

第二,技术结构从资源技术转向再生产技术,从再生产技术转向信息技术,或从硬技术转向软技术。

第三,产品结构从单一转向多样,从低档转向高档。

第四,消耗结构从耗能、耗材、耗资高转向节能、节材、节资。

第五,布局结构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转向高度综合的复合布局。

第六,投入要素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第七,经济增长从注重外延型增长转向到注重内涵式增长。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现代产业都注有许多种高技术,象航天产业是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的大荟萃,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着产业结构走向高度化。笔者认为:高技术恰似纲,产业结构好比目,纲举目张。经济如果乘上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空中快车”,就好似大鹏展翅,直上蓝天,得到飞速发展。美国制订22项关键技术计划、德国制定的80项关键技术计划皆源于此,就是要牢牢抓住高技术这个纲,这个经济竞争制胜的法宝。

五、对我国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战略思考

1.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的基本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前工业化阶段,与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结构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第一,我国农业、能源、交通、通信、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仅是初步的,从绝对量来说仍显不足。因此,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产业都将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西方国家经历了上百年的工业大生产后,传统工业的发展规模及其产品的需求已经相当饱和。

第二,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所占的份额相当小,例如,核电设备制造在我国刚刚起步,我国自行设计的核电站尚处在试运行中。而日本核发电能力已占到总装机容量的26%。

第三,从生产技术结构看,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处于十分落后的境地,据世界银行调查,我国国有企业设备中,属于60-70年代水平的占20%,仍可使用的占20-25%,应淘汰的占55-60%。对全国517家大中型企业设备调查表明,达到国际水平的仅有12.7%,企业设备中,自动化作业只有2.6%,机械化为24.85%,半机械化和手工分别为33.7%和28.85%。

第四,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工业产品的优质率为10%,对我国机电行业的26000种产品调查表明,达到70年代水平的仅为3%。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既不能满足日益高标准的国内要求,也无力参加国际竞争。

第五,从消费结构看,我国属于资源消耗型。1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标准煤,我国为21万吨,分别是美国和日本2.3倍和5.6倍。在原材料利用率方面,我国木材和钢材利用率分别为50%和60%,而发达国家则达到75%和85%。

第六,从生产效率看,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美国和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我们的23.34倍和27.30倍。

总的说来,我国经济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雷同化、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的现象。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使我国经济能够快速、健康、稳定地增长,保证在本世纪末翻两番战略目标的实现,积极发展高技术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已是势在必行。

2.对我国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几点建议

第一,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

这是因为高技术产业与基础产业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高技术产业向基础产业渗透实现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基础产业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孕育的温床和广阔的市场,高技术产业是不可能脱离基础产业而独立发展的。一个国家发展高技术产业根本动力来自这个国家的基础结构。高技术产业先进的国家一般都是很早工业化的国家。基础结构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这个结构中孕育和推动高技术产业最为密切的因素有:经济集约化、产业结构的应变能力、科研群体结构和其与生产结合的机制、劳动者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决策机制、投资机制和投资能力。而我国的基础结构的现实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口多但素质较低,科研人员众多但按人口平均则很少,生产效益低,投资环境还需大大改善……。我们这样的基础结构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上,我们必须有所选择,避免一哄而上。

另外,高技术产业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风险。在传统产业中,风险来自两方面。一是源于技术开发与创新中对未知的探索,即技术风险,二是开拓产品市场,占有市场的可能性,即市场风险。高技术产业除了这两层风险外,更主要的风险还在于本身更新快和可能不成熟的特征。在高技术产业中,技术是用以凝聚资金、人才的核心,主导技术的发展过程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兴衰。这就使得高技术产业对技术风险的抵抗力比较薄弱。高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以及高投入性要求我们在财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更加注重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

选择的原则应是:(1)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有优于他国的显著特点;(2)产业关联度大,能对优化产业结构起重大作用;(3)能在短期内取得突破并尽快商业化的高技术产业。

第二,把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度化的战略重点。

传统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95%的企业属于传统产业。庞大的传统产业群体及落后的状况正是高技术在我国大展宏图的舞台。据统计,如果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旧机床和工业窑炉、电力电子技术、汽车电子化3大项12个小项目的机电一体化目标得以实现,全国每年将节电1/15,节煤1/60,并大量节省油、水、材料和资金,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到1990年上半年,全国已改造6000多座炉窑,使其能耗下降10%以上,再从专业设备上看,我国有6700多条造纸生产线,目前只有40多条实现了计算机控制,如能有2/3的造纸生产线实现过程控制,每年就可创造3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总之,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结构能够大大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层次,我们应把它作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中之重,这是符合我们的基本国情的。

我国以高技术振兴传统产业也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笔者认为,从生产过程上,传统产业要向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柔性、集成自动化生产为主要方式转变,既可使产品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又可实现更灵活的设计和生产。从产品上,传统产业要向渗入多种高技术即用高技术改良的传统技术产品(如各种家用电子产品)方向发展,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第三,充分发挥“后起国效应”

所谓“后起国效应”是指发展中国家利用高技术,飞越技术空白,成为后来者居上。在这个方面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的“华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就是越过了国外的第一、二、三代计算机排版系统而直接进入第四代的。

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已经相当成熟,形成了固定的生产模式与消费习惯。他们对于一些高技术项目,从占有市场及成本角度可能不屑一顾。但根据我国“一穷二白”的现实,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对此我们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必须走自己的路,利用高技术来缩短我国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方面的差距。例如,通讯技术我国落后美国70-100年,这么大的差距用常规方法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弥补的。现代高技术为我国跨越某些技术空白,尽快在通讯产业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可能。加速光纤通信的发展,并辅以卫星通信和微波通信现代手段,这样我们就可以超越同轴电缆为主阶段,使通信产业产生飞跃,从而改变我国产业结构中基础产业薄弱的状况。

标签:;  ;  ;  ;  

高技术与高产业结构_社会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