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英语课程标准认同的现状与对策_英语论文

小学教师英语课程标准认同的现状与对策_英语论文

小学教师《英语课程标准》的认同感现状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教师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标准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认同感”(receptivity)又称接受度,是指教师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正面的态度和行为。[1]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最终实践者,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和行为只有通过转变成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取得实效。《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集中反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对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作用。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对《课标》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成败,因为教师的认同感对决定改革成败而言非常关键。[2]

本研究以重庆市开县、涪陵、垫江、黔江、潼南、丰都、秀山7个区县及南岸区、大渡口区、北碚区、渝中区、渝北区5个主城区的一线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多伊尔和庞德(Doyle W,& Ponder G A)的教师实用性伦理理论①为研究框架,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访谈(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5份,其中区县148份,主城区107份,并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对这些教师《课标》认同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从课程标准的升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增强小学英语教师的《课标》认同感的策略,以期为小学英语课程的有效实施奠定扎实基础。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工具性(instrumentality)

工具性是指《课标》中的要求和建议必须能够转化为可操作的程序、知识和教学行为,否则就不能够真正影响教师的教学。在我国,课程改革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课程实施策略。改革决策由政府做出,通过行政手段上传下达,来推进改革方案的实施,教师、学生和家长被排除在决策之外,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实施的接受者,其任务就是忠实执行预定的课程方案。因此,《课标》的要求和建议能否被教师所认同,关键在于《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的程度,能被教师深入理解和执行。

调查结果发现,小学英语教师对《课标》设置的认同感比较高,认为非常合理或比较合理的教师占88.3%。其中,主城区教师的《课标》认同感比区县教师高。但问及“在教学实践中,课标的理念有多少能切实地转化为教学行为”时,平均只有68.7%的教师对《课标》的工具性比较满意,但仍有30%多的教师认为《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过于理想化。需指出的是,主城区的教师的《课标》的工具性认同感要略高些,对课标的可操作性的满意度达80%,而区县教师对课标可操作性的不满意度高达40%。可见,小学英语一线教师的《课标》工具性的满意度总体偏低。深入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对《课标》的内涵驾驭能力普遍偏低,理解深度不够,在践行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存在盲目性,缺乏执行课程标准的自信心,对课程标准持中立态度。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课程标准本身的模糊性和复杂性。比如,《课标》中“二级”要求中规定: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3]不少教师表示这种规定很模糊,对他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带来很多困惑,不知道哪些单词该教,哪些词汇可以不教等。(2)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待于加强,对《课标》的缺乏深入理解和研究,而且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有限;需特别指出的是,当前的一些培训方式存在问题,理论灌输多,而教学实践少,没有把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等。(3)区县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班级规模较大,《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很难实现。

(二)和谐性(congruence)

和谐性是指《课标》的理念、建议和做法必须配合教师的处境和通常的做法,否则教师会认为改革不切实际而不愿实施。调查发现,许多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英语教师对《课标》的“和谐性”不满意,占近50%的人数。相对而言,主城区教师对《课标》的和谐性满意度更高些,占近70%,剩下的30%的不满意教师人群中大部分来自主城区的农村教师。而在区县教师中,66.2%的教师对《课标》的“和谐性”不满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绝大多数学校只有一个英语教师,有些学校甚至因无英语师资而导致英语课听课;(2)与课标的要求相比,学校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匮乏。据调查,学校拥有比例较高的课程资源分别为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磁带、卡片,而对广播、报刊、图书馆等资源的学校拥有量很低,占总调查对象的不超过10%;(3)学生生源素质偏差,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等;(4)家长对英语课程支持力度不够。这些原因使小学英语课程在区县,特别是农村学校很难达到一、二级的教学目标,实现《课标》要求的理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压力大,只能自行调整教学,对教材内容做必要的删减。可见,在一线英语教师看来,《英语课程标准》过于理想化,课标的制定未能考虑到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和谐性”并不满意,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否成为制约“和谐性”的瓶颈。不少教师甚至建议,课程标准应将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区别对待,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小学英语师资和课程资源现状来制定。针对农村学生的英语课程标准,应该降低写作方面的要求。

以上情况至少反映出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政府对小学英语课程所需的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提供不足,不能满足小学英语课程的需求。二是《课标》灵活性不够,未能很好地考虑到各地间、校际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搞一刀切,势必最终影响到英语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成本(cost)

成本是教师对代价和回报之间关系的权衡。教师所关注的并非只是物质性回报,更多的是社会、学校的认同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等。调查发现,教师对《课标》的“成本”满意度并不高,仅占60.3%,其中区县教师的满意度还不到40%。导致满意度偏低的原因主要是:

1.学生的英语达标度总体不高。小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水平和语言技能的达标情况在总体上与《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在语言知识方面,主城区学生在语法、功能和话题的完全达标或基本达标率均低于50%,而区县学生的达标率更低,其中语法、功能和话题的达标率仅在30%左右;在语言技能方面,主城区学生在说、写、玩演视听的达标率仅分别占65.8%、46.4%和54.6%,与课标要求相差甚远。而区县学生在听、说、写、玩演视听的达标率均低于50%,特别是玩演视听方面,达标率仅占31.7%。

2.小学英语高段与低段衔接存在问题。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培养兴趣,关注听说,而高年级对语法和功能等方面有具体要求,至少衔接缺乏连贯,跨越性高。这种衔接问题致使一部分原本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挫,感到学习英语的压力,而不是乐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滋长了一些一线英语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消极态度。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师的《课标》认同感总体不高,导致了他们对《课标》的执行更多的表现出消极、被动的态度,甚至对《课标》有抵触情绪,教师的这种不认同态度加剧了《课标》在教学实践中的执行难度,严重影响到了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成为制约小学英语课程有效实施的一大瓶颈。因此,增强小学英语教师的《课标》认同感势在必行。

三、增强教师对《课标》认同感的策略

认同是一个双向活动。考察认同感需从认同对象和认同者两个方面来看。在此,我们将从课程本身特征和教师发展两个角度探讨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的策略。

(一)从课程本身特征上增强教师的认同感

一般而言,一场新的课程改革总是带来新的课程理念,它总是打破了原有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这种理念能不能被接受,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4]实际上,课程理念和课程计划能否在课程实施中取得预期效果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愿景。课程改革的成功是与课程实施者对课程实施的积极态度、认同、主动参与等是分不开的。[5]由此可见,教师对课程的认同感对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教师的认同感。

1.一线教师应直接参与课程改革,增强对课程改革和实施的认同

我国课程改革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课程实施策略。改革决策由政府做出,通过行政手段上传下达,来推进改革方案的实施,教师、学生和家长被排除在决策之外,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实施的接受者,其任务就是忠实地执行预定的课程方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对课程改革目的、内容等并不一定能深入理解和执行,这种改革必然缺乏教师的关心和支持,缺乏教师对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认同,教师就失去了课程改革的动力。因此,课程改革需让一线教师直接参与改革决策和课程标准的设计,这样就使得课程实施者(教师)能很清楚地了解课程计划的意图和课程目标,了解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手段,教师对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就更为认同,课程实施起来才会得到教师们的支持,实施遇到的阻力就会小。

2.不断完善英语课程标准,增加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同

作为全国统一性的纲领性文件,《课标》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和管理等方面设计要科学合理,要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需求,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积累经验,要不断提出修改英语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使之不断完善。只有课程标准本身完善了,教师对课程标准更能接受,认同感更高。因此,建议教育部应及时组织教育专家、学者对《课标》进行重新修订,使之更加完善,以满足我国英语教学的现实需求。

(二)通过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来增强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度和执行力

1.加强教师的课程标准培训

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学科教师进行英语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教师对课程标准有清晰的认识,理解课程设计的思路和原则,明确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目标和方向,熟悉小学英语课程的内容体系和组织结构,促进教师进一步理解课程改革。这种培训一方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实施课程标准扫平了障碍。

2.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课标》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将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次重大的冲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深入理解和执行《课标》的重要手段。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方式很多,比如集体备课、听课与评课等,通过这种途径,教师可以互相学习别人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共同分享教师间的成功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不仅有助于提高了个人的教学工作水平,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校整体水平,更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

3.加大课程资源投入,满足课堂教学需求

课程资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要达到《课标》所应具备的物质条件。课程实施的水平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6]因此,政府和学校要加大课程资源的财政投入,特别是添置课堂教学所必需的课程资源,比如挂图、录音机等,这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需求。只有课程资源受到了保障,教师对《课标》认同感才强。

四、结语

教师的《课标》认同感是影响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增强教师对《课标》的认同感是保障小学英语课程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在此,笔者呼吁教育主管部门要继续解放思想,革新教育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小学英语教师的《课标》认同感问题,积极组织专家审议英语课程标准的适切性,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学生需求;另一方面,应切实为英语教师提供《课标》实施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支持,确保小学英语课程的有效实施,推进小学英语学科向前发展。

同时,小学英语一线教师也应积极转变对《课标》的态度,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加强教学理论学习,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升自我专业素质,从而提高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只有通过政府、学校和教师的通力合作,小学英语教师的《课标》认同感提升步伐才能更快、更稳、更强,小学英语课程实施才能更为顺利,小学英语学科才能得到合理发展。

注释:

①多伊尔和庞德认为,教师是否实施革新取决于革新方案是否符合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包括:(1)工具性(instrumentality),即有关改革的原则和理想的结果,必须要有操作性的、程序性的知识加以落实;(2)和谐性(congruence),即改革的原则、理想和程序,必须匹配教师的通常做法和信念,若相去甚远,则教师常常会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并以对学生不利为理由加以拒绝;(3)代价(cost)原则,即对代价和回报的计算、权衡。回报不限于经济上的,更多的是社会的承认、学生的热情等。

标签:;  ;  ;  ;  ;  

小学教师英语课程标准认同的现状与对策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