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渤海区域空间结构调整基本思路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渤海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基本思路论文,区域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29(2009)-03-0065-07
一、泛渤海区域范围的界定
已有研究对环渤海范围的界定,最大的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山西、内蒙古5省2市,最小的范围就是渤海沿线的威海市、烟台市、潍坊市、东营市、滨州市、沧州市、天津市、唐山市、秦皇岛市、铜西市、锦州市、盘锦市、营口市、大连市、丹东市15个城市。从经济联系和协调重大基础设施的角度看,5省2市的范围太宽,而沿海15个城市的范围又太窄。多数研究文献界定的范围中,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两省两市”都被整体列入环渤海区域的范围,争议比较大的是内蒙古、山西、辽宁是否划入环渤海区域的范围。
对内蒙古是整体纳入环渤海地区的范围,还是部分列入环渤海地区的范围,要充分考虑它的地缘特点。内蒙古横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东部区域与东北经济区、中部区域与华北经济区、西部区域与西北经济区紧密相连。蒙东地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在历史上曾经划归东三省管辖,从市场概念来说,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板块,经济联系密切;从电网来说,内蒙古东部电网也是东三省电网的一部分;从能源建设的角度看,蒙东地区是东三省重要的资源接续地和能源后备区;从生态建设方面看,蒙东地区是东北重要的生态防线;从地理位置看,蒙东地区与东三省共同构成了东北地区向北开放的前沿。因此,2007年8月国家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将蒙东地区的“3市2盟”都纳入规划范围。而蒙西地区的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不论是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还是经济联系,都与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等地区关系密切。蒙中地区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乌兰察布市与京津冀地区不论是在生态环境建设、经济联系方面,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紧密相关。立足横跨“三北”的地缘优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努力支持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分别成为支撑东北经济区、华北经济区和西北经济区工业化发展的资源大区。基于以上分析,蒙中地区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乌兰察布市4市因与京津冀关系密切,应包括在环渤海区域的范围之内。
对山西是否要纳入环渤海区域的范围也应具体分析。山西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煤炭除少数部分供本省需要外,大部分供应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是山西煤炭与电力的主要外调地区。据统计,山西每年原煤外调量的50%以上,发电量的25%是输往环渤海地区。[1]“三西”煤炭外运的北线,即由大秦线、朔黄线、丰沙大线铁路经秦皇岛港、天津港、黄骅港和唐山港组成的通道建设都必须要强化山西和京津冀地区重大基础设施的协调。晋煤外运重要的南通道侯月线,是一条与陇海铁路平行的铁路干线,向东的最终点是山东日照港。最大限度发挥海陆联运的优势,也需要加强山西和山东之间交通基础设施的协调。[2]同时,从电网看,山西电网与京津唐电网、河北南部电网和山东电网都属于华北电网;从生态建设方面看,山西是华北重要的生态防线;从流域治理看,海河流域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也在山西太行山区。鉴于此,山西省也应包括在环渤海区域内。
对于辽宁是否应纳入环渤海区域的范围也应仔细研究。单纯从地理位置上判断,辽宁确属环渤海地区无疑。但划分区域的目的,无非是要统筹解决区域内面临的共同问题,或者是协调解决区域内经常性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辽宁在这些方面与京津冀地区、山东、山西的共同点并不多。辽宁是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近50年的大规模开发,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资源型城市和地区,面临着可采资源匮乏的问题。老工业基地不仅原有的资源优势逐步消失,而且依靠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重化工业,也面临着国内外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这是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在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前面对的突出问题。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东西互动、南北呼应的大格局,2002年国家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同时,为统筹区内能源、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将内蒙古东部的“3市2盟”也纳入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范畴。至此,东北区域的范围基本确定。
前面的分析表明,从协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撑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环渤海区域的范围应包括京、津、冀、鲁、晋“2市3省”和蒙中地区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乌兰察布市4个地级市。为避免“环渤海区域”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争议,可以用“泛渤海区域”。“泛渤海区域”范围的确定,将有利于统筹研究和解决区域空间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
二、空间布局的总体框架
空间布局就是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可能和需要解释为空间语言,表达区域在长时期内发展的整体方向,并指导当前区域发展行动的整体框架。为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结合泛渤海区域空间布局的现实,提出空间结构调整的思路。
1.明确区域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虽然泛渤海区域内已编制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和《济南都市圈规划》等,但还没有编制泛渤海的区域规划,空间布局的研究依然停留在局部,而非统筹考虑区域整体。这必然导致空间布局的各自为政,增加区域内部的协调成本。
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发挥资源潜在优势,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把空间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安排产业的空间布局,使各类要素在空间上达到最优配置,总体上形成“四区五带”的空间格局。“四区”包括京津唐地区、胶济铁路沿线地区、山西中部地区和呼包鄂地区。“五带”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泛渤海滨海经济开发带,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同蒲(大同—蒲州镇风陵渡口)铁路沿线地带[3],以先进制造业、医药为主的京广线北段,以能源和高新技术为主的京包线延伸至京津塘高速经济带,以能源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由长治经邯郸与胶济线相接的经济发展带。
2.优化空间组织结构,协调区域发展秩序
泛渤海区域空间组织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城镇等级规模不合理(见表1)。人口过度向特大城市,特别是向北京和天津两市聚集,不仅限制了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地功能的发挥,而且导致了经济要素进一步向核心首位城市的集聚。
为降低核心首位城市的负荷,带动区域整体发展,需要优化空间组织结构,实现核心首位城市的“有机疏散”与区域范围的“重新集中”相结合[4],实施多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要以天津滨海新区和曹妃甸的开发建设为突破口,培育滨海经济开发带新的增长极。支持太原加快发展,逐步形成太原城市经济圈。鼓励太原和石家庄打破行政区划,实现共同发展。积极培育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城镇群,使其成为带动内蒙古中部地区发展的龙头。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呼包鄂区域融入京津冀都市圈。加快构建济南都市圈,实现鲁西北地区的崛起。重点打造滨州、德州和沧州等城市,实现京津冀城市群和胶东半岛城市群的无缝对接。依托重要的交通干线,促进基础条件较好的城镇率先发展。
3.搞好产业空间功能区划,实现产业错位发展
尽管泛渤海区域的产业已有初步的分工,有些地区的产业甚至还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从总体上看,区域内部产业同构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石油化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等产业依然是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等地的支柱产业。能源和煤化工产业也是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有的优势产业。而从各地方规划的产业发展方向来看,这种产业地域分工不明显的状况还有延续的趋势。
为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需要明确产业空间功能区划,实现产业的错位发展。泛渤海滨海经济带要发挥临海和临港的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5]日照和唐山曹妃甸地区重点发展钢铁产业,天津滨海新区、沧州、唐山曹妃甸地区和青岛主要发展石化产业。[6]北同蒲(大同—蒲州镇风陵渡口)和太焦(太原—焦作)铁路沿线地带要发挥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发展能源和煤化工业。京广沿线重点发展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电子、通信、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要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带的基本框架,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业、能源化工和轻工业四大产业区。京津唐地区和胶济铁路沿线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滨海经济带集中发展重化工业,山西中部地区和呼包鄂地区着重发展能源化工业,京广和京九铁路沿线突出发展轻工业。
三、城镇体系发展的基本思路
通过有组织的城镇体系规划,最佳、最有效地配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资源,是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进行调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充分发挥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泛渤海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应注意以下三点。
1.科学确定城镇体系的组织范围,理顺各城镇体系之间的关系
相关研究指出,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是逐渐衰减的,其影响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并且经济实力不同其影响的半径范围也有差异。总体上看,经济实力越强,影响的半径范围越大(见表2)。这意味着,即便是在同一区域内,因特大城市经济影响范围有限,特大城市之间可能会存在断裂点或断裂带,最终导致城镇有多个组织体系。
对泛渤海区域城市中市区GDP超过500亿元(见表3)影响范围的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北京和天津的影响范围并不包括冀中南的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向东南也不能延伸到山东省境内,而济南向北辐射的范围也仅能达到德州市,呼和浩特和包头的辐射范围也局限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尽管石家庄的辐射范围从理论上可跨区达到山西省的阳泉市,但考虑到地形因素,实际还不具备条件。这意味着京津冀地区与山东省、山西省、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交界处存在断裂带,各部分之间经济联系并不非常紧密。在经济相关性不高的前提下,城市的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也不属于同一体系。因此,城镇体系的研究也应分为四大块。但重点应与各省市内部研究有差异。在大区域背景下,城镇体系的研究要突出断裂带经济社会的发展。
2.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根据前面的研究,泛渤海区域内的城镇体系短期内还是需要在京津冀地区、山西省、内蒙古和山东省4个地区内分别组织。这4个地区内城镇体系人口分布基本都呈现“双核心”的模式,如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和天津、山西省的太原和大同、内蒙古地区的包头和呼和浩特、山东省内的济南和青岛等。[8]从城市的首位集中指标看,京津冀地区城镇分布同时具有序列分布和首位分布的特点。这种结构城镇体系的发展策略就是要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填补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空缺。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的城镇体系不论从首位指数判断,还是从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判断,都属于序列分布。因此,单纯从城镇体系中人口分布看,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的城镇体系相对比较合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能量通过城镇体系由上而下传递。但这并不代表这种城镇体系就是一种稳定的结构,或者说它在区域经济中就具有竞争力。当前,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已经演变为区域之间核心城市与核心城市之间、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如果核心城市的经济总量低,竞争力也不会强。山西省太原市和大同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它们的经济总量相对都比较低,对周边区域的带动能力也弱,在与其他大城市竞争中也处于不利地位。这种结构的城镇体系就需要进一步做强做大中心城市。见表4。
为充分挖掘城镇体系的功能,需要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结构。对京津冀地区而言,北京市和天津市老城区的规模都已经偏大,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需要适当予以疏导,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近期内,除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和曹妃甸的开发建设外,河北省围绕在北京、天津周围的县市,如保定的保定市区、高碑店市、涿州市,廊坊的廊坊市区、三河市、香河县、固安县、沧州市等都有可能在承接北京和天津产业转移、实现错位发展的过程中迅速崛起。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也可能凭借铁路提速后空间距离相对缩短而乘势发展,支撑起京津石大三角中最薄弱的一角。沧州也要借河北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之势,加快发展。对山西省而言,重点是强化太原市、晋中市、忻州市、吕梁市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太原都市圈。同时,要加强太原市和石家庄市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引导经济要素沿石太(太(原)旧(关))高速公路向东布局。对内蒙古而言,要加快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经济一体化建设。鼓励呼包鄂地区融入京津冀经济区,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对山东省而言,就是进一步做强做大济南都市圈,使其成为带动鲁西北地区发展的龙头。重点是加快德州、滨州等地区的发展,实现德州、滨州在京津冀和胶东半岛两大城市群断裂带之间的崛起。
从长远看,泛渤海区域应该是构建以京津为中心,以济南、青岛为副中心,以呼和浩特、包头、太原、大同、石家庄和唐山为区域中心的城市体系,最终实现呼包鄂与京津北地区、青岛与济南、太原与石家庄之间的联动发展,促进泛渤海区域的整体崛起。
3.完善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放大城市的整体效益
泛渤海区域内城市职能不明确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势必导致区域内的城市之间同室操戈,限制城市整体效益的发挥。因此,需要完善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
组织结构和规模结构是影响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重要因素,根据前面对泛渤海区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和规模结构的分析,该区域内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也需要在京津冀地区、山西省、内蒙古和山东省四个地区内分别组织。立足各城市的基础条件,在京津冀内部的北京凭借首都优势承担起文化和金融中心的职能[9],天津将建成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和国际化港口大都市,石家庄市将建成以医药和纺织为主导的华北制造业基地和燕赵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文明城市,唐山市借助临海优势建设钢铁生产交易中心和世界级化工基地,保定和廊坊将发挥临近京津两大都市的优势发展都市型制造业和会展业,沧州将携原化工部确定的全国第三座化工城之势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重化工基地,承德、张家口和秦皇岛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山西省太原都市圈内的太原市区和晋中市榆次区主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聚集商业、物流业、办公(行政中心、大公司总部等)职能于一体;太原市行政辖区内的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晋中市的太谷、祁县的西部和北部,以及吕梁交城县东部的局部地域,可发展成为核心城市的工业生产区、都市农业区和都市功能外延区;阳泉市、忻州市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煤焦电产业。大同、长治、朔州、运城、临汾也要立足自身特点发展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产业。内蒙古的呼和浩特要建成现代化首府城市,包头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钢铁城市,鄂尔多斯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山东省的沿海城市要充分发挥临海的优势,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和临港物流业,同时要壮大海洋产业规模,构筑高素质的海洋产业体系。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发展石油化工、加工制造业和轻纺工业;沿莱州湾经济区,重点加快开发潍坊北部等地区,大力发展盐化工、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制造业。鲁中南山地生态经济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山区经济。
四、资源利用和产业布局的基本思路
资源禀赋理论表明,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一个地区资源的富集程度往往是该地区能否确立比较优势的重要基础,也是产业能否快速成长的关键条件。因此,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关系非常密切。为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必须高度关注资源分布与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耦合。下面将从泛渤海区域的资源分布着手,提出产业布局的基本思路。
1.突破土地、水资源的限制,产业布局适当向沿海地区倾斜
泛渤海区域中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城市,人均土地资源都比较缺乏。如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太原市、济南市和青岛市等人均耕地都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在严格耕地保护的情况下,所能提供的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将非常有限。不仅土地资源短缺,泛渤海区域的水资源也非常稀缺。
破解泛渤海区域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瓶颈的重要途径就是将产业,特别是占地量大、耗水多的产业,向沿海转移。[10]因为沿海有丰富滩涂资源。据统计,天津市在海河下游的滨海地区,就有待开发的荒地、滩涂1 214平方公里;河北省目前滩涂面积为961.73平方公里;山东省沿海滩涂面积约3 000平方公里,达到全国比重的15%。尽管沿海地区淡水资源也比较缺乏,但通过海水淡化可以缓解这个问题。泛渤海区域的天津已经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结合产业发展基础,沿海产业重点向唐山市的曹妃甸地区、天津滨海新区、沧州地区、潍坊市北部沿海地区、日照沿海地区等地区集聚。这些地区的产业选择要围绕各自的功能定位展开。
2.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
泛渤海区域拥有3 665.37公里的海岸线,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港口,其中,秦皇岛港、唐山港、天津港、沧州港、烟台港、威海港、青岛港、日照港等港口都具有相当的规模,且特点和优势明显。
要结合泛渤海区域港口的特点,大力发展需要大进大出的钢铁、石化、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11]秦皇岛港、唐山港、沧州港、日照港重点发展散货物流,其中秦皇岛港、沧州港、日照港重点运输煤炭,曹妃甸港重点发展矿石、石油、LNG等散货物流。天津港和青岛港要凭借腹地经济实力雄厚的优势,着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曹妃甸港区、天津滨海新区、青岛和日照要依托本身港口优势和自有的经济实力,大力发展钢铁、石化产业,其中钢铁主要布局在曹妃甸港口和日照,石化主要布局在天津滨海新区和青岛。天津和青岛要发挥各自港口历史悠久以及工业基础良好的优势,发展船舶修造业。秦皇岛、烟台、青岛和日照要挖掘滨海旅游资源的潜力,大力发展滨海旅游。
3.利用煤炭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化工产业
泛渤海区域煤炭资源丰富,特别是山西和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是煤炭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山西省素以“煤炭之乡”著称于世。鄂尔多斯探明煤炭储量1 496亿吨,约占全国1/6;天然气已探明储量7504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探明储量的31.8%。
泛渤海区域要依托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相关产业。鄂尔多斯和山西各地市要积极发展煤炭开采和洗选、煤化工等产业。鄂尔多斯、包头、大同、阳泉、晋城、朔州、忻州和临汾要根据国家电力发展的统一规划,发展电力产业。太原、大同、临汾等地要积极发展与煤炭开采和煤炭运输相关的矿山机械和载重汽车等机械装备制造业。
4.立足京津冀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泛渤海区域,特别是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智力密集程度和经济实力最强地区。仅京津两市就拥有高等院校上百所、科研机构上千所,科技人员达到全国比重的17%,智力储备丰富,研发优势明显。
泛渤海区域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富集的智力资源为支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北京重点发展软件产业、研发产业、信息服务业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天津重点发展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民用航空产业。石家庄重点发展医药产业。保定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济南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及软件、先进制造、生物技术与医药、新材料及能源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青岛重点打造数字家电、高速列车、数字化橡胶轮胎装备及高性能子午胎高新技术产业。太原重点建设新材料、新能源、环保高效节能产业。呼和浩特要在新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上取得突破。其他城市要强化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合作,通过借助外力,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五、结语
区域范围的确定是研究空间结构的基础。区域范围不同,研究的结论也会有差异。已有的研究文献对环渤海范围的界定有许多差异。为明确阐述本文的研究范围及依据,首先遵循区域划分要遵从历史习惯、突出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以协调解决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前提、避免区域划分的重叠和关注区域内在经济联系等五个原则,界定了泛渤海区域的范围;然后结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实际,提出“四区五带”的总体空间架构,并详细界定了各自的范围。在这一总体架构之下,本文认为,在短期内,泛渤海区域内的城镇体系还是需要在京津冀地区、山西省、内蒙古和山东省四个地区内分别组织,区域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的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也应在该体系内分配。而产业布局也要与资源禀赋条件实现最佳耦合才能优化空间布局,因此选择了泛渤海区域几个突出的资源优势,提出了与这些资源优势相关的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思路。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山西经济论文; 天津历史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山西太原论文; 文化山西论文; 城市规模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内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