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综合评价及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综合评价论文,目的地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经验缺乏,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旅游安全问题研究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旅游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稀世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塑,面临风化剥落的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遭受酸雨的侵蚀;一些曾扬名天下的苏州园林和庭院,正从地图上消失;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也越来越受到人为的破坏……与此同时,旅游地传统的民风民情文化逐渐被异化、冲淡或消失等等[1]207。因此,深入旅游资源安全研究,加强旅游资源安全管理,对旅游资源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分析和预测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存在的危险、隐患,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对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一 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内涵进行过不同的界定,提出了许多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表述。目前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旅游资源”定义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2]。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稳定。
谷树忠等人[3]142在综合各种解释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安全”的基本定义,认为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源安全的本质,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获得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旅游资源基础赖以依存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复破坏的状态。依据概念,维持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就要求,一是目的地旅游资源需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上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给,各地区在旅游开发利用时,做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赋存量或储备量,以备及时、持续的利用。二是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保证旅游资源基础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维持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平衡。
二 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的“天—人—机”系统
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对其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我们将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态应由生态子系统(天)、行为子系统(人)和保障机制子系统(机)三大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三大子系统之间共同影响和相互作用构成了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都达到各自的安全状态,同时各系统间的互相耦合,最终才能实现旅游资源安全,三大子系统的具体内容如下:
图1 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结构
其一生态(天)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是天然禀赋状况,是旅游资源安全的基础,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质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组成。一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种类、结构的多样性增加了旅游资源供应的安全性,也满足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利用的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开发,旅游资源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数量做保证,某种程度上说,数量越多越安全;另外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抵御自然等灾害能力越高,则安全的保证程度越大,反之资源短缺、脆弱,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平衡,实现旅游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恢复。
其二行为(人)子系统。行为子系统是人类的行为对旅游资源安全影响的直接作用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构成。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的很大方面是由人类行为使得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旅游资源受到影响和破坏。例如,开发商在景区的大量建设,过度开发;景区周边的工业企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某些景区景点为了追求商业利润,将本地传统习俗舞台化、商品化,扭曲民俗旅资源的原始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旅游者外来文化对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冲击;景区在旅游高峰期人满为患,超出旅游资源承载力等。旅游资源的行为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防止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模仿跟风;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防范经营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严厉禁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
其三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的保障机制子系统主要为生态、行为子系统的安全提供组织制度和物质技术保障,它由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政策制度、安全资金技术、周边社区保障、事故保险等方面内容组成。安全管理组织是整个旅游资源管理的组织保证;安全政策制度关系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有力执行;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支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离不开周边社区的支持;旅游资源安全保险是规避、化解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风险的有力手段。保障子系统的内容共同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安全保障。
在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生态(天)子系统安全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证;行为(人)子系统安全决定于行为作用力的正负,正向作用力可以减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损失,是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重要推动;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是为旅游资源安全的生态、行为子系统提供管理支持、资金和技术等保障,是生态子系统和行为子系统安全的重要调控。
三 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对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旅游资源安全的研究现状
关于资源安全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多,如王礼茂分析了影响资源安全5个主要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14项指标,初步组成了资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4]401-408;姚予龙、谷树忠研究了资源安全的机理,阐释了资源安全的经济学含义[5]46-51;梁亚红在明确影响自然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技术进步和资源替代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含有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开发状况、资源进口安全、政治安全因素、经济安全因素、运输安全因素、军事安全因素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自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6]16-19,指标内容较为全面。
然而,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安全层面的研究不多,学者大多是探讨旅游资源的评价[7]18-21,[8]24-33,[9]291-303,[10]637-638和旅游资源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11]259-263,[12]274,[13]99-105,认为主要由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造成;另外,我国还有些学者针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如曹新向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来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14]1062-1066;周国海[15]91-94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应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它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研究都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不乏启示意义。
2.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模型框架
旅游资源安全评价需将旅游资源安全整个大系统进行全面衡量、评价,理解和分析三个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程度。为阐述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机理,本文借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部门所发展的一项反映可持续发展机理的概念框架,即“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构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模型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旅游资源安全评价PSR模型
旅游资源安全的PSR模型反映了旅游资源的生态子系统(天)、人类行为子系统(人)、与保障机制子系统(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于人类行为子系统(人)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资源的过度利用,旅游景区超额接待等给资源安全带来了压力(P),即大气环境恶化、空气污染、容量超载等,导致旅游资源生态子系统(天)中的资源结构、数量、种类等处在不同程度的破坏或退化的状态(S);旅游资源的压力和被破坏状况迫切要求加强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旅游资源安全教育培训,采取应对响应机制(R)。
3.基于PSR模型的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系统分析,以及上述的PSR模型框架,同时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提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共23个指标,其中压力指标10个,状态指标8个,响应指标5个,见表1。
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从表1可以看出,有部分指标可以从相关的统计年鉴、统计报告和相关研究文献中直接查找,但还有部分数据需通过对比计算得出。本文选取的指标中,压力指标主要是反映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和旅游需求增加造成的压力,包括:本地居民人口增长率、接待人次增长率,二者能反映需求对旅游资源的影响;景区受灾面积比例,则反映了旅游资源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受灾面积越小,旅游资源可承受压力越大,越安全;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和废弃物处理率,能够反映生态环境对旅游资源的影响程度,生态破坏、环境受到污染,旅游资源安全系数越低;病虫害防治率和森林火险免除率,因病虫害和森林火险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一旦遭遇病虫害或森林火险直接关系其安全度;旅游环境容量是反映旅游承载率,容量超载,旅游资源安全受到威胁。状态指标主要是衡量旅游资源的总量、结构、品质和利用情况等,反映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其中当地文化的知名度和本地人对文化的知晓度则是判断人文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指标,反映其是否被异化或消失、退化速度。响应指标主要表明对旅游资源安全保障措施的完善状况,包括:制定、组织、教育培训、宣传普及率等,其中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是衡量旅游业的地位,比重越大,旅游业越受到重视,政府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越大,也就越安全。
四 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江西婺源县作为评价对象,在使用熵权法确定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运用指数单因子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1.区域概况
本文选取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中国旅游强县”、“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江西婺源县旅游资源作为评价对象。婺源,位于赣东北,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16]。婺源拥有并开发了众多旅游景区(点),有江湾、大鄣山卧龙谷、灵岩洞、文公山、李坑等多个国家4A级旅游区和精品风景区,涵盖古村古建、田园风光和山水旅游资源和独特的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和朱子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婺源县既有自然山地景区,也有人文的古村古建,还有地质岩溶地貌景观,类型较多,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数据获取
根据建立的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婺源县的相关数据和标准值。为了更加客观地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值,采用熵值法计算权重,以避免主观判断造成的误差。同时把各指标具体量化数值转化成百分数,以便核算且与标准值对比。标准值来源于《中国旅游强县评定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国家标准评定细则(2003)、《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标准(建城字第[1995]159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试行)和相关的管理规范、生态环境标准值,以及文献资料[17]89等,具体见表2。
3.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指数法单因子评价方法[18]26,即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标准,采用指数法逐个对各现状指标进行评价;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评价。Ii=Si/Sc(Ii——评价指数,Si—评价因子现状数值,Sc—与评价因子对应的指标体系中因子数值(参照标准值))。单因子评价指标法以指标体系为标准,将指标体系权重值与指数I值相乘的积作为评分等级中好的等级上限,下限为其值的90%,该等级又可称为绿线,即旅游资源安全线;资源安全线下限为较好等级中的上限,其下限是在此基础再降10%,此等级又可称黄线,即旅游资源安全警戒线;小于旅游资源安全警戒线下限的为较差等级,即红线。根据上述评价方法,系统计算各类指标及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具体见表3。
4.评价结果分析
从表3看:婺源县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23项指标中有13项指标I值均小于1.0,未能达到参照标准要求,有10项指标达标,达标率为43%,其中旅游资源的数量、等级之类的指标几乎均未达标。虽然单因子指数评价不能从整体上看出旅游资源安全的程度,但是,也反映了婺源县旅游资源的总量增加量和资源的等级还有待提高。
从表3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婺源县旅游资源安全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866,位于旅游资源安全的警戒线之上、安全线之下,即黄线范围。说明婺源县旅游资源存在破坏的趋势,需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质量提升,积极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通过申报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质和加大保护力度,同时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五 结论
随着旅游安全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安全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的种类和原因,还应该重视旅游资源安全的评价,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是旅游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进行分析,探索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稳定的因素,认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由生态(天)、行为(人)和保障机制(机)三大子系统构成。为更深入了解三大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借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评价的PSR模型,阐述生态、行为与保障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机理,构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婺源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由于旅游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繁多,同时加上数据的可取性和代表性、权威性等,本文所获取的数据部分是经过对比计算得到,部分是通过参考《中国旅游强县标准》等资料选取,评价结果具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