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引言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基本要求。随着城市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受到了广泛重视。不过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在过涝等问题上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式,由此也制约了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脚步。
一、相关内涵概述
所谓的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像海绵,具有吸水、蓄水及释水等功能。在顺应环境变化,应对天灾时,弹性非常好。建设海绵城市时,必须要依照生态优先原则,采用影响较小的开发设施,与人工措施相结合,促使城市顺利排水防涝的基础上,尽可能积存、渗透并净化雨水,提高雨水资源使用效率,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其中,影响较低的开发主要为场地开发中,为了确保水文特点前后开发一致,采用源头与分散式等方法,促使原始径流、峰值及峰现时间等水文特点保持不变。
二、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
2.1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方向
海绵城市的内涵之中更加融合了低影响开发的思路,不断推行低影响开发过程中的绿色雨水基础设备设施建设。同时,在习近平关于中央城镇化建设的工作会议之中,总结了应当优先考虑更多借助自然力量进行排水的要求,构建基于自然环境的海绵城市。目的是为了能够达到相关建设对城市自然环境的破坏影响降到最低,通过水循环等发展确保城市生态健康发展。
2.2绿色生态城区划分
与传统城市规划及建设相比,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功能更加清晰,并充分体现城市规划、绿色建设等多方面功能作用。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规范、合理的控制工业用地面积,通过合理用地控制,提升居民及公共用地比例,以改变城市建设的整体绿色生态分区。在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过程中,针对海绵城市规划应进一步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加强绿色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绿色生态城区功能,发挥土地功能,建立良好的海绵城市。
2.3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优化
当前阶段,城市雨洪管理各项技术应当与低影响开发思路之间相结合,相对于常规城市建设,创新理念之中更多倾向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彼此融合与协调,确保可以达到开发区域之中的水体资源以及水系统的平衡,一方面可以有效满足城市用水需要,另一方面则可以更好的保持自然水体的循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绿色雨水基础设备设施的建设能够对城市雨水流经问题提供多种处理办法:包括下垫面流经形成之后,可以利用规划管网的方式排出,这属于末端治理的重要方式。
2.4市政道路路面的海绵建设
市政道路路面的海绵城市建设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入渗及调蓄原则进行道路排放设施设置。例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该设施建设区别于常规办法,其能够从径流形成的源头位置首先进行消减,并对径流形成进行有效控制。其技术主要包括透水性铺装技术。现阶段,在透水性铺装技术领域之中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扩大材料与材料在实际铺装阶段的缝隙,加强缝隙之间形成的透水性;第二,提高透水材料自身所具有的透水性。通过上述中两种方法,则能够更好的改善透水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生态规划及建设技术应用
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用生物滞留工艺需要设置生物滞留池或者是下凹式绿地等区域,这些功能区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道路两侧绿化带或者是街边的绿地范围内。城市建设过程中,雨水流经一般将利用道路两侧位置的孔口道牙等位置渗入到生物滞留池当中。雨水口为此可以设计在生物滞留池之中,且高程应当高于池面。
在城市道路绿化区域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城市道路的机构与坡向,优选拥有良好自然集水能力的区域作为自然生物滞留区。设置在城市雨水管道末端的生态湿地能够促使流经雨水经滞留以及消减后再汇入城市水环境。生态湿地实际面积将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决定。生态湿地实际位置需要充分结合雨水管道规划以及区域范围内的水域绿地系统的规划确定。结合城市建设相关原则,规划策略需要能够充分体现本地特色,并形成本土适应性以及技术性。在实际建设中应当选择适宜技术内容。在已经确定城区适宜建设海绵城市前提条件下,需要根据地块、街坊以及城区等的差异性,选择不同应用层次确定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而在具体规划流程上,首先应当对区域范围内的场地情况进行总体评估,包括对地形、排水以及土壤等条件。其次,针对城市区域之中的雨水排水等进行分析。
三、海绵城市绿色生态城区规划措施
3.1坚持保护原有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
一定要对水生态敏感区给予较高的重视程度,严禁在河流、湖泊、湿地、坑塘和沟渠等区域进行项目建设,防止城市的无序建设对自然水生态的破坏,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避免因城市开发对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以及城市水体间衔接区域所造成的二次破坏和污染。
3.2保证基本透水面积
由于城市地面的大面积硬化减少了雨水渗透。通过设定不同性质的绿地率、透水铺装率保证透水地面;优先保护并修复自然径流通道,通过种植草沟、下沉绿地、雨水湿地等多种方式,用于汇集分区雨水,控制地表的径流。当前,按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可将其技术模式分为雨水渗透、储存回用、调节峰值、净化水质、综合调蓄等多种技术模式。然而,由于我国疆域广阔,南方与北方因地理条件与地质特征的不同,各地区气候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不同区域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严格依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建设方案的制定,例如,在岩溶地质区域,应优先选用雨水渗透模式,回补地下水;在平原河网区域,最好选用综合调蓄模式。通过有效的透水排水方案,合理控制地表的径流以实现海绵城市绿色生态城区的合理规划。
3.3灵活应用单项技术设施
因地制宜的采用“渗、滞、蓄、净、用、排”六大类技术,并按主要功能可将上述技术组合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五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通过对这五类技术的灵活选取、组合应用,实现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单一或综合目标。
3.4在综合判断基础上形成合理的规划设计思路
在海绵城市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划过程中,应通过对城市的地形地貌、流域范围、地质条件和天然水体、湿地、植被等总体区域场地条件特征的评估,合理划定出城区的雨水排水流域,并进一步确定出各流域可采用的、与本地条件相适应的雨水疏导基础设施技术,制定出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新思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城市总规划要积极响应海绵城市建设大环境下,规划要精细,从宏观上做好控制。为海绵城市建设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强制性与鼓励性指标,确保能够顺利实施规划。绿色海绵城市建设,对传统治水思路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市政排水系统对暴雨抵御能力得到增强,已成为解决我国城市旱涝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殷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低碳世界,2017(28):159-160.
[2]丁海涛,刘健鑫.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居业,2017(09):65+67.
[3]陈宇.海绵城市在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规划设计[J].现代园艺,2017(16):153.
论文作者:马妍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雨水论文; 城区论文; 绿色生态论文; 径流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16期论文;